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現代藝術

「看不見的詩意」 – 美國畫家約翰•亨利•塔胥曼 John Henry Twachtman

John Henry TwachtmanWilliam Merritt ChaseJulian Alden WeirLudwig von LöfftzAmerican Impressionist

2020-06-02|撰文者:詔藝

“Poetry is when an emotion has found its thought and the thought has found words.” - Robert Lee Frost
「詩意即是情感找到思想,思想找到文字的時候。」 ─ 美國普立茲獎得主詩人羅伯特•李.佛洛斯特

塔胥曼,約1900。Photographed by GertrudeKäsebier Shared b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塔胥曼,《Paradise Rocks, Newport》,粉彩,1889。Image source: WIKIART
約翰•亨利•塔胥曼(John Henry Twachtman, 1853 - 1902)
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Cincinnati, Ohio)。他的父母親是德國移民,父親是位窗簾的裝飾工。1871年,他進入麥克米肯設計學院(McMicken School of Design),在美國著名肖像畫家法蘭克•杜文涅克(Frank Duveneck, 1848 - 1919)的指導下學習。如同那個時代大多數的藝術家一樣,塔胥曼不久後前往歐洲深造。
杜文涅克,《補鞋匠的學徒》The Cobbler’s Apprentice,油彩畫布,1877。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杜文涅克,《Mary Cabot Wheelwright》,油彩畫布,188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1875年至1877年間,塔胥曼跟著他的老師杜文涅克和一位當時是畫家,後來成為帕森設計學院(Parson School of Design)的創辦人威廉•梅里特•切斯(William Merritt Chase, 1849 - 1916)至慕尼黑美術學院(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München),在該校以宗教畫著名的畫家路德維希•馮.略夫茲(Ludwig von Löfftz, 1845 - 1910)門下學習,並於1877年和他那幾位同學一起前往威尼斯見習,這趟旅程對塔胥曼的藝術職業生涯有著關鍵性的影響。1878年,他在結束旅行前,將在義大利所繪製的兩件作品,寄回去參加美國藝術家協會(The Society of American Artists)的首次聯展並獲得關注。
切斯,《在第四大到工作室中的自畫像》Self Portrait in 4th Avenue Studio,油彩畫布,1915 - 1916。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切斯,《"Keying Up" - The Court Jester》,油彩畫布,1875。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略夫茲。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略夫茲,《Die Beweinung Christi durch Magdalena》,油彩畫布,1883。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起初,塔胥曼的風景畫表現出了在慕尼黑繪畫學派較為鬆散、偏暗色調的手法。1880年,他又再次回到歐洲,在佛羅倫斯的藝術學校任教。同年夏天,塔胥曼再去威尼斯,有一種說法提到他可能遇見了美國最知名的印象派畫家詹姆士.惠特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 1834 - 1903),在受到惠特勒的影響後,畫風開始有所改變。
塔胥曼,《LEtang》,媒材不明,1884。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惠特勒,《Nocturne in Blue and Gold: Old Battersea Bridge》,油彩畫布,約1872 - 1875。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1883年至1885年間,塔胥曼進入巴黎著名的朱利安學院(Académie Julian)做研究,並開啟法國印象派風格的學習歷程。經過這段期間的調整和沉澱,他的作品風格急劇地從慕尼黑混濁暗棕為主的色調,轉向以灰色、綠色為主基調,帶有似棉花糖般略顯失焦、筆觸輕柔的新風格。在這段期間,他繪製了一些被藝術史學家認為是他最偉大的傑作,包括現存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作品《Arques-la-Bataille》和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春日時光》。
塔胥曼,《Arques-la-Bataille》,油彩畫布,1885。Photographed by Staszek99 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塔胥曼,《春日時光》Springtime,油彩畫布,約1884。Photographed by DcoetzeeBot 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1886年,塔胥曼回到美國並定居在康乃狄克州,並在該州西南部的一個小鎮格林威治(Greenwich)購買了一個農場,在那邊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經常與畫家友人朱利安•奧爾登•威爾(Julian Alden Weir, 1852 - 1919)一起創作並展出,兩人也都與出生於丹麥的畫家埃米爾•卡爾森(Emil Carlsen)維持友好的關係,他對於使用綠色和灰色顏料的偏好,或許也是受到這幾位朋友們的影響。
維爾,《紅橋》The Red Bridge,油彩畫布,約1885。Photographed by Eloquence 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卡爾森,《灰色的研究》Study in Grey,油彩畫布,約1906。Photographed by Adrienlenoir 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1889年他受邀至紐約的自由派藝術學生聯盟(Art Students League)教授繪畫。1893年,塔胥曼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Chicago World's Fair,又稱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World's Fair: Columbian Exposition)上獲得了繪畫銀牌;同年,他還曾與印象派天王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 1840 - 1926)在紐約的畫廊一起展出過作品。
塔胥曼一生不擅交際,朋友也不多,個性內斂的他多鬱鬱寡歡,即使在他職業生涯中短暫的高峰期間,他也時常與家人疏遠,在孤獨且沮喪中渡過。1902年,當塔胥曼在麻薩諸塞州格洛斯特市(Gloucester)旅遊期間,因顱內動脈瘤(有另一說是因為闌尾破裂引起感染)造成嚴重病變而突然去世,享年僅49歲。
莫內,《Garden at Sainte-Adresse》,油彩畫布,1866 - 1867。 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創作風格與特色

儘管塔胥曼的繪畫風格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變化很大,他的主要創作風格在藝術史上被歸類在美國印象派。但在印象派的那一代畫家中,他中後期的作品帶有有很強的實驗性和個人風格,以其柔美優雅並帶有詩意的風景畫聞名。鑽研美國印象派的著名藝術史學者蘇珊•拉金(Susan G. Larkin)稱塔胥曼具多面向性格:「不時合群而內省,躁動不安卻也平靜」(by turns gregarious and introspective, restless and serene),這些個性上的特質也都充分反映在他的作品當中。
塔胥曼,《灰色日》Grey Day,油彩畫布,1882。Image source: WIKIART
塔胥曼繪畫的主題多以風景為主,他的畫中很少出現人物,也鮮有建築。待在康乃狄克州的期間,塔胥曼的繪畫演變成具有獨特精緻的構圖和優雅的詩意的個人化風格,而有別於多數承襲印象派畫家們的創作。相對於古典油彩作品,印象派畫家們喜歡在畫面上留下明顯類似草稿般地筆刷痕跡,但在塔胥曼的許多作品中,呈現出硬筆觸和軟筆觸兩者間完美的平衡。在硬筆觸的部分,當塔胥曼描繪畫面上的視覺主角時,他會使用形似鋼筆所繪製出的那種高色彩密度且結實的線條,除此以外,其他部分,他則使用軟筆觸來呈現將油彩稀釋後產生水彩般淡雅柔和的背景。
塔胥曼,《Landscape》,油彩畫布,1882 Image source: WIKIART
他的作品中運用了大量淡灰和綠色來表現樹木和田野,以及大自然中所存在靜謐冰凍的溪流和瀑布。他也喜歡在同一地點,嘗試捕捉一天或甚至不同季節中所顯示出的場景變化。塔胥曼所使用的色彩,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變得越來越淡。在前述提到可能受到惠特勒的影響後,他轉向了更輕、更低彩度的色調,減少畫面中的細節,使得畫面更為抽象化,並用稀釋過的薄油彩,讓畫面產生出顏料水洗的感覺,透過灰色和綠色的基底,繪製出或偏高或偏低的獨特視角、單純而富啟發性的作品。
在他喜愛的風景畫中,他混入灰色和白色的顏料,將畫面中原本可能是強烈對比的色感,降到讓人宛若可當場感受到大自然中冷冽空氣所帶來的透徹清涼。這些特色和技巧在他所繪的風景畫中,都讓他的印象派美學顯得特別與眾不同。
塔胥曼,《Icebound》,油彩畫布,1889。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塔胥曼,《Old Holley House, Cos Cob》,油彩畫布,1901。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塔胥曼曾說:「與世隔絕是一件好事,然後我們就更接近自然了。」(“To be isolated is a fine thing and we are then nearer to nature.”)他熱愛自然,並享受著在自然環境中「那種無聲的感覺以及被大自然靜默後的狀態。」(that feeling of quiet and all nature is hushed to silence)。即使在世期間,人們並不完全理解、喜愛他的作品,僅有極少數作品得以銷售出去,他卻透過他過人的天賦和努力,將穿越時空的大自然氛圍帶入作品之中,產生出一種具平實美感,卻也帶有高度詩意的風景繪畫。
縱然塔胥曼在生前缺乏商業上的成功,但他孤獨不順遂的一生卻強化了他藝術創作的獨立性,使他從同儕藝術家的風格中獲得解放。他的存在,預示著美國繪畫史上得以和大西洋對岸歐洲一較高下的另一種更具現代性的風格,他所創作的那些作品,也留下繪畫史中清新雋永的詩篇。
塔胥曼,《Twachtman's Home, Avondale, Ohio》,油彩畫布,1882。Image source: WIKIART

John Henry TwachtmanWilliam Merritt ChaseJulian Alden WeirLudwig von LöfftzAmerican Impressionist
REACTIONS
喜愛

4

好美

12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現代藝術策展

小說為骨、藝術為肉,有章藝術博物館「陳美玲」重現1960至1990年代台灣女性的韌性

2025-03-28|撰文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