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焦點人物

現代藝術

「那些依稀記得的美麗」─ 法國畫家恩希•勒•斯達納 Henri Le Sidaner

Henri Le SidanerÉdouard ManetEn plein airMaeterlinck de la peinture象徵主義

2020-07-01|撰文者:詔藝

“Whenever you find yourself on the side of the majority, it is time to reform.”- Mark Twain
「每當你發現自己站在和多數人相同的立場時,就該改變了。」─ 馬克.吐溫

Marie Duhem所繪之斯達納肖像,《Henri Le Sidaner 》,油彩畫布,創作年份不詳。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斯達納,《藍桌》The blue table,油彩畫布,1923。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藝術家生平

恩希•勒•斯達納(Henri Le Sidaner, 1862 – 1939),出生於東非印度洋上前法屬模里西斯(Republic of Mauritius)首都的路易港(Port Louis),是一位遠征船長之子,1872年,他舉家移居到著名的海岸城市敦刻爾克(Dunkirk),少年時期在那邊長大成人。他曾到至巴黎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進修,在法國著名的古典派大師亞歷山大•卡巴內爾(Alexandre Cabanel, 1823 - 1889)的門下學習,但發現自己對該學院派的保守學術環境不適應,沒有多久便離開了。在巴黎期間,他首次見到了愛德華.馬內(Édouard Manet, 1832 – 1883)作品。馬內不依照古典繪畫章法的作品,引起他很大的衝擊。
卡巴內爾,《Self-portrait》,油彩畫布,185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卡巴內爾,《Phèdre》,油彩畫布,188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馬內,《Exécution de l'Empereur Maximilien du Mexique》,油彩畫布,1868。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為了尋求新的啟發,斯達納於1884年搬遷到埃塔普(Étaples),在那裡他和好友尤金.奇格(Eugène Chigot, 1860 - 1923)廣泛地和印象派的藝術家們接觸交流。在那邊有許多法國和外地畫家,彼此間各種藝術思潮自由開放,成為啟發他創作的天堂。斯達納後來也受到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 - 1926)戶外寫生(En plein air/Plein Air Painting)創作方式的吸引,他在這個有著沿海風景的城鎮待到1893年,大多數時間他都獨自創作。這段期間,他陸續參加法國藝術家沙龍(Salon des Artistes Française)和法國國家美術學會(Société National des Beaux-Arts)的展覽。他這時期初期的作品較接近法國畫家讓•查爾斯•卡贊(Jean-Charles Cazin, 1841 - 1901)的「感性寫實主義」(réalisme sentimental)的風格,但後來逐漸走向了帶有些許「象徵主義」(Symbolism)意味混合印象主義的創作方向。
奇格,《Port des Gravelines 》,油彩畫布,190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莫內,《La Grenouillère》,油彩畫布,1869。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卡贊,《Minuit》,油彩畫布,1891。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1895年,他在重要的印象派推手畫廊喬治•佩蒂特(Georges Petit)和其他印象派大師們的作品一同展出,此次展出他所獨創帶有「暮光效果」(les effets crépusculaires)深具個人特色的作品。1896年,斯達納開始對象徵主義產生興趣,創作出不少深具象徵主義特色的主題。在此後期間的許多作品,他以穿著白衣、帶有不知名神秘感的婦女,聚集在光線迷濛昏暗的花園中聚會的畫面,成為這一階段的特色。1897年,他在曼奇尼畫廊(Galerie Mancini)舉辦第一次個展,大獲成功。法國藝術史學者古斯塔夫•蘇里耶(Gustave Soulier, 1872 - 1937)就曾在1901年的藝術雜誌《La Revue blanche》上評論斯達納是位「油畫大師」(“Maeterlinck de la peinture”。編註: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 1862 - 1949),比利時籍詩人,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學者所言比擬斯達納在創作上的造詣等同梅特林克在文學方面的地位)。此後斯達納一直以作為一位職業畫家創作不懈,1930年,他獲得法國藝術學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的教授職位,並於1937年被任命為該學院主席,然不久後,於1939年在法國凡爾賽逝世,享年76歲。
斯達納,《Dimanche》,油彩畫布,1898。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藝術風格與特色

斯達納一生藝術生涯風格多變,持續精進,隨著年紀漸長,風格更趨成熟且創新不懈,極具特色。他的作品,從起初寫實主義的類型,逐漸演變成隱約暗示象徵主義的風格,約略在1900起,他在畫面中少帶入人類的身影,僅刻意描繪私人場域中的景觀,即使畫中有人物,也絲毫看不出情緒,而讓這些作品帶有強烈「私密主義」(Intimisme)的色彩。這些益發成熟、帶有獨特私密主義風格的畫作,最終都成為斯達納的代表性作品列入西洋美術史冊。他把受到印象派啟發的鬆散筆觸,運用在油彩或粉彩的作品上,並將作品的風格帶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境界。
斯達納,《The Walk Orphan, Berck》,油彩畫布,1888。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私密主義發展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一個短暫的藝術風潮,涉及生活日常、無特別個性化的人物、家庭室內,或室外場景的描繪。歷史上曾出現少數幾位如波納爾(Pierre Bonnard, 1867 - 1947)、維亞(Édouard Vuillard, 1868 -1940),和瓦洛東(Felix Vallotton, 1865 - 1925)等被認為是重要私密主義繪畫的藝術家。私密主義藝術家所關心的核心,在於他們身邊的事物,並透過所描繪事物外觀的描述,影射生活的內在含義,並帶有「未必是大道理」的「敘事性」。這些藝術家們放棄了對光線、色彩和透視在形式上的準確性,以交融的色彩和模糊的筆觸來暗喻感情上的宣洩。
波納爾,《La salle de bain》,油彩畫布,193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維亞,《Interior》,油彩畫布,1904。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瓦洛東,《Effet de brume, Honfleur》,油彩畫布,1917。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在斯達納的作品中,他刻意將景物的焦點模糊化,將密密麻麻花園中、四下無人或僅有人跡背影的寧靜街道角落,化為幽微而隱密可容許私人小憩的空閒時刻,使得他的作品總給人一種宛如置身隨處可得的小天堂之感。觀者明明可以感知畫面外有人,但卻沒有入鏡,那並非靜默,而是沒有喧嘩的另一個感性的世界。他的作品中也有許多看似受到光線的折射,讓視線的標的物若隱若現,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與浪漫、神秘,以及人與人之間所看不見摸不著的親密感。在斯達納傑出的繪畫職涯中,他始終關注並企圖捕捉空氣中所流洩的光線,運用其斷斷續續斑駁的筆觸,表現出微光瀰漫在空氣中,幾乎看不出來的動態感。因此斯達納也被藝術史學家歸類為「私密主義畫家」(intimist painter)。
斯達納,《The Garden of the Gerberoy House》,油彩畫布,約1902-1916間。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斯達納,《Sunset on Pont-Aven》,油彩畫布,1894。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斯達納,《Fenêtre sur le port, Honfleur》,油彩畫布,192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從今日的角度,斯達納的創作生涯對大部分藝術家來說,依舊顯得彌足珍貴而具參考價值。放眼當代的藝術家,無論在實際或被期待的角度上,往往都在學生時代便展現出高度的天分及創作才華,然後迅速地被市場中無論是收藏家或畫廊等伯樂發現,價格馬上一飛衝天,從作品第一次展出到二級市場的炒作,短短數年間翻個幾倍都只是普通,沒翻個數十倍好像都不夠優秀。過去那種逐步墊高藝術家地位、扎實的生涯規劃,從未被銷售者們所關心,經濟收益才被認為是藝術家創作的目的。因此造成多數當代藝術家,往往在其根本涉世未深前的作品,即爆衝到一個無法理解的價格,。造成他們經常到中年之後,創作方向總是「一再炒冷飯」,將藝術家二、三十歲時所創作出來的風格一直延續到老年,以維持所謂「市場辨識度」。例如,先前所介紹過的非洲裔美籍藝術家查芭拉拉•塞優芙(Tschabalala Self)的一件作品,原所有人於2015年購入該作價格,據聞花不到10,000美元(合約新台幣30萬元),2019年間卻竟以371,250英鎊(合約新台幣1,385萬元)售出,四年期間「投報率」超過4,600%!這樣的案例在近年來越演越烈,交易人士眼中樂此不疲的話題。今昔相較,這樣的現象是否值得鼓勵喝采?對於藝術家職涯發展的優劣如何,都值得進一步深思。

塞優芙,《Out of Body》,綜合媒材,2015。© Tschabalala Self  Image courtesy Christie’s

這位被稱為「最後的印象派畫家」(The last of the Impressionists)的斯達納,即使在藝術市場中僅限於極少數的收藏家和畫廊之間,依舊還有相當不錯的人氣,但和今日其他的印象派畫家們相較,他的存在和故事其實已經不太為人所知。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得出他作品中已經不再流行的自然主義的影響和關聯性,但作品所呈現出的漫漫詩意依舊如昔。正如印象派的理念在強調表現充足光線下的人文情懷,斯達納採用他獨特的方式,將那平實卻充滿浪漫氣氛的私密主義作品,牢牢地為我們將光線鎖在這些美麗的畫作之中。
斯達納,《Automne an Hampton Court》,油彩畫布,1908。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Henri Le SidanerÉdouard ManetEn plein airMaeterlinck de la peinture象徵主義
REACTIONS
喜愛

11

好美

7

0

1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

國際新聞

這件裙子是什麼顏色? 馬內肖像畫「修」回本色 、重新命名

2018-08-06|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 編輯整理17052

國際新聞

情色的界線? 展裸畫卻禁止裸體

2016-01-26|撰文者:邱家琳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