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國際新聞

當代藝術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紅色不是最溫暖的顏色? 研究實測動搖了抽象畫中、色彩與線條理論的普遍性美學效果

Eva Specker抽象色彩完型心理學PLUS ONE

2020-08-14|撰文者:陳晞

「紅黃色給人溫暖和愉悅的印象。」「它們激起的感覺是敏捷,生動,令人嚮往的。」哥德在十九世紀初的《色彩論》曾如此為色彩留下這樣的形容和註解,成為日後許多藝評家與研究者朗朗上口的美學效果(aesthetic effects)。但近日有研究團隊以抽象畫家康丁斯基、超現實主義畫家米羅和德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弗里茨的複製畫進行觀眾實測。研究人員發現,幾乎沒有證據證明觀眾在看這些名畫作時有任何明顯的普遍情感反應。
「在各種圖像類型中,大多數術語沒有達成共識,人們也沒有一致的術語模式。」研究人員在研究論文中表示,「這樣的反駁挑戰了藝術在歷史和當前論述中的普遍性美學假設。」
研究團隊將康丁斯基的作品畫面進行拆解:(A)整個藝術品,(B)顏色的組合,(C)線的組合,(D)單色,以及(E)單個線。圖/PLUS ONE
對哥德和埃德蒙·伯克來說,紅色是歡快的顏色,但對弗朗茲·馬克則是殘酷的顏色。這種歷史上的論述差異,首先使人們對美學效果的普遍性產生懷疑,或者提出了並非所有方面(顏色,線條,曲線)都能引起普遍反應的可能性。從我們各自對紅色的印象,到我們對不同地域、作品中的紅色印象,都有著不同的主件。然而20世紀的抽象繪畫往往在色彩與線條中探索普遍性美感。理論家在描述顏色和形式之間的聯繫及其對人類的影響時,將這些影響視為美學在刺激感官的客觀特性。這些效果通常被視為本質上是「感知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到」一條線是動態的,就像看到一條線是彎曲的一樣。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在觀看作品時喜歡談論概念的關聯性(即「紅色」在概念上與「溫暖」在概念上的關聯),這種關聯會帶來某種審美體驗。我們提到這種「感知」方法,因為它是理論家最普遍的方法,並且本身導致理論家對普遍性做出隱含的假設。
實驗過程中,研究團隊首先要求觀看者觀看整幅抽象繪畫作品。接下來研究人員提取了每件作品的元素──黑線、紅色圓圈和黃色正方形。進一步對參加者在進行作品評論時使用與色彩相關的傳統術語進行了測試:冷與熱,輕與重、深與淺。
與觀看者將一幅畫作整體看待時相比,發現作品中的單個元素會引發更直接,更分裂的反應。這導致參與者之間在畫家試圖交流的內容上存在更多分歧。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無題》中的紅色圓圈,其對觀者引起的含義反映比作品整體上還要來的多。
弗里茨的作品。圖/WIKIART

實驗如何進行?

研究人員將受測者分為兩組,一組由50位藝術史學生組成,另一組由50位心理系學生組成。他們假設,對藝術有較高了解和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可能代表更敏銳的觀眾。如果這些觀眾更加敏感,並且有「真正」(意旨合乎19世紀以來美學效果)的效果,那麼與一群非專業的觀眾相比,他們在藝術品的美學效果上應該更多地達成共識。
實驗團隊使用了一些在進行抽象畫作評論時會使用的二元性詞彙,負面-正面、被動-主動、生動─堅定、快樂─憂傷、激進─平和、軟─硬、暖─冷、輕─重、滑順─粗糙、身體地─精神地、陽剛─陰柔、侵略地─謹慎地,以及最直接的喜歡與否,有趣與否等。令研究人員感到驚訝的是,藝術專業知識幾乎與觀眾的作品體驗無關。「美學效果不是普遍共享的,而是由私人評估確定的。」
康丁斯基作品。圖/取自RearerchGate
在複雜圖像上比在單個元素上具有更多一致性的發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儘管研究中每件作品的顏色和線條有所不同,但是它們並沒有系統性的變化:在進行視覺(例如顏色,線條)和觸覺之間的交叉模式對應關係的測試中,觸覺域在實驗的設計中是通過平滑─粗糙,軟─硬,暖─冷的美學效果實現的,通常將注意力集中在顏色的一個方面(例如亮度)。
在實驗的設計中,不同的顏色刺激不僅在亮度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色調和飽和度上也有所不同。同樣,這些線的方向,厚度等也不同。這樣看來,這些變化可能已經模糊了一些交叉模式的對應關係。在美學背景下研究這些影響因素時,當團隊將一幅圖像與另一幅圖像進行比較時,不太可能發現它們僅在例如線寬方面有所不同。
這並不是說沒有必要研究線寬如何影響我們的審美觀,只是當這些交叉模式對應僅在非常低的水平上發生並且不會轉換為複雜的圖像時,跨模態對應將適用於這種複雜刺激的理論受到了嚴重挑戰。要檢驗這些效果適用於藝術品的理論,就必須以真實藝術品作為刺激物對其進行檢驗,這正是在研究中所做的。儘管結果並未表明這些影響不適用,但確實表明人們不同意這些影響。意即美學效果的對應是高度個人特質的。
專家與業餘者對照的統計直方圖(1):(A)整個藝術品,(B)顏色的組合,(C)線的組合,(D)單色,以及(E)單個線。圖/PLUS ONE
專家與業餘者對照的統計直方圖(2):(A)整個藝術品,(B)顏色的組合,(C)線的組合,(D)單色,以及(E)單個線。圖/PLUS ONE

那麼,實驗結果會推翻藝術理論嗎?

分析結果的細節表明,儘管一致的數量通常很少,但確實會根據圖像的類型而變化。首先,在對複雜的抽象藝術品進行整體評級時,似乎要達成共識,而不是對單個要素進行評級。這與「整體美學效果是由畫作各部位的總和(即單個線條和顏色的基本效果)組成的」此一假設相抵觸,而更接近完形心理學所謂的「整體效果不同於各個部分的加總」。
其次,用於測量美學效果的十二個量表中的三個(冷─熱,快樂─悲傷和輕─重)確實顯示出較高的一致性得分。第三,品味(喜好和興趣)的普遍性要比評價美學效果的普遍性要來的少。第三個結果質疑了對美學一般規律的探索,這是眾多經驗主義美學研究的核心,而前兩個發現則質疑了幾個世紀以來的美學理論。
研究團隊在發現結果後表示,我們應該注意不要「把嬰兒跟洗澡水一起丟掉「(Don't throw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意即一竿子打翻一艘船),並根據一項經驗研究就宣布之前的所有藝術理論是無效的。「但與此同時,理論家應認真對待這些發現。」研究團隊希望透過經驗研究啟發未來的藝術理論,並在人文與科學之間建立起對話,「只有這樣,我們對美學的理解才能增加。」

Eva Specker抽象色彩完型心理學PLUS ONE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1

4

3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

深情照亮蒼穹:黃騰輝抽象繪畫的色彩與風格

2023-10-05|撰文者:廖仁義(美學家、前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