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藝術評論

在臺北美術獎公佈入圍的隔天,去關渡美術館看大卷伸嗣個展

關渡美術館大卷伸嗣安卓藝術埴谷雄高康德

2020-09-17|撰文者:陳晞

在前往關美館看「存在の細語:大卷伸嗣個展」之前,臺北市立美術館剛公佈了許多年輕藝術家相當關注的臺北美術獎的初審入圍名單。一邊恭喜入圍者、一邊鼓勵自覺不被重視的落選者,一邊思考年輕藝術家與藝術獎項之間的難分難捨。我帶著這樣的心情來到大卷伸嗣(1971-)個展的展場。
大卷伸嗣從「存在」這個簡要而深刻的古典命題出發,逐漸發展出他對諸多不可見之力的系統觀。也或許因為這個命題需要透過時間與生命研磨出自己的觀點,大卷伸嗣並不是那種從學生時代就備受矚目的藝術家。他獲得麒麟當代藝術獎特別獎(1997)的隔年,才在畫廊舉辦第一次的個展。第一次參加的雙年展,便是37歲時參加的橫濱雙年展。如今,大卷伸嗣的藝術命題與他的藝術生涯一樣,隨著生命的成熟,呈現出與之相稱的深刻。
藝術家大卷伸嗣(1971-)於個展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曾經與如今

展覽的入口展示著藝術家的曾經與如今。入口處的〈永遠的一瞬〉(2020)、《漂浮-背景I》(2003-2015)與〈肖像〉(1995)等三件作品,即摘要了藝術家至今的創作所表現從自我、自他關係的存在與力學的崇高(sublime)等命題。這種安排與製作展覽時的核心思想,在這座受眾偏向藝術學生和藝術界人士的美術館中,也給予不少年輕創作者許多弦外之音。除了觀看藝術家的創作命題與高規格的新作呈現之外,也觀看藝術家如何從曾經的一位徬徨雕塑系學生走到如今國際知名藝術家這一步的。
〈肖像〉(1995)像是學齡前的孩子透過為自己的手腳與身體描邊,探索自我的存在。大卷伸嗣不斷覆蓋又刮除在生鏽鐵板上的白色油彩,燒熔出近似於等比身高的身型輪廓。這是藝術家在學生時代晚期的複合媒材作品。藝術家在鐵板上雕塑了一個個體的存在,透過燒熔,原本同一材質的世界二分成了不完全的身型與外在世界。因為不完全的分離與不完全的同一,它尚與身處的世界在差異中維持連結。
大卷伸嗣作品〈肖像〉,油彩、鐵片,198X106cm,1995。圖/安卓藝術提供
自我與世界之間不完全獨立的存在關係,在大卷伸嗣年輕的作品便已呈現他至今持續在思索的問題。藝術家說,這件作品拓印著他大學時期的徬徨和焦慮。那幾乎是每一位藝術家透過創作找尋自我存在意義時的必經之路。
在準備大學入學考試時,大卷伸嗣曾請教過奈良美智,最後因為「喜歡立體的感覺」(註1)選了雕塑系。〈肖像〉在立體與平面、雕塑與繪畫、內與外之間遊走,摸索自他關係。回應日本文化裡,強調人們在各司其職中維持和諧運作的環境結構,這位曾經的慘綠少年,懷疑存在之於自我與世界之間的意義。他在創作中懷疑人生,懷疑創作。也因為這樣的懷疑,他用自己的方式來建造一個世界。
大卷伸嗣作品〈漂浮-背景I〉,2003製作、2015翻銅,178.5 (H) × 48 (W) × 52 (D) cm。圖/安卓藝術提供

不相等

「存在の細語」是大卷伸嗣自2000年後開始逐漸受到國際矚目之後、首次在臺的美術館個展。藝術家一方面重新檢視過去的作品,一方面也從自身的臺灣經驗中,透過多方面的研究調查,重新認識臺灣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政治與臺日關係。展出作品摘要了藝術家自1995年至今,圍繞於「存在」這個古典命題的創作脈絡。藝術家援引深受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影響的灣生小說家はにやゆたか(埴谷雄高(Yutaka Haniya),1909-1997)對於存在與非同一的思想,藉此作為讓作品中探索的存在,與這座美術館立足的土地─臺灣的當前存在狀態之間,連接共鳴頻率的思想文本。
這樣的概念,特別顯現在藝術家對於地理輿圖以非理性科學化的方法重製上,例如《水晶計畫─福爾摩沙》是藝術家在構圖上參考了由海平面望向臺灣的視角所繪製的歷史輿圖。摒棄輿圖中方位與地景風貌的再現功能,呈現一個上下二分、以繁花圖像組成身在浩瀚純白虛空中的銀河系。上下在構圖的視覺雖然對稱,卻又不完全相同。展覽團隊在個展中打造了這個作品的獨立空間。從天花板的燈光集中照映在作品中,到地板上的反光控制,作品畫面中的上下、投射光與反光之間,使整個空間折射出「自同律之不快」(註2)在自他之間不相等、不相互再現的對照關係。
「存在の細語:大卷伸嗣個展」展場。圖/安卓藝術提供
大卷伸嗣作品《迴響 水晶計畫─福爾摩沙》(2020)於展場。315 X 945 cm(105 X 105 cm X 27 pieces), 色粉、修正液、壓克力板。圖/安卓藝術提供

自身與看不見的存在關係

一件回應周遭環境的「雕塑」不再是一件物品。各種影響它的外部因素,還有他本身的活動範圍,超越了它佔據的物理空間。他於是與環境結合,構成一個互為影響的「系統」,其過程演化不需要觀眾的參與。觀眾只是旁觀者。一個系統不是想像,而是真實的。─摘自傑克·伯納姆(Jack Burnham)的文章〈系統美學〉(System Esthetics)中、漢斯·哈克(Hans Haacke)的文字敘述

日本「311大地震」對大卷伸嗣來說,讓自身與自然之間的存在關係顯得比我們所以為的要脆弱許多。如果說地震是一種比人類更大的存在釋放出它運行系統中的部分力量,那麼2019年末開始蔓延的新冠病毒則是小到人類難以肉身觀測、擴散在全球之中的看不見的存在。《森之凝視》與《闇繪》是大卷伸嗣在疫情期間,以油彩於紙本上描繪自家前院無光的樹林。雖說是描繪樹林,但我們只能透過黑色顏料的肌理與反光,從線條中隱約猜測。觀看漆黑的風景,倒不如說是被這片漆黑與未知觀看著。
《森之凝視》反映藝術家對未知與自然的敬畏之心。與此同時,《森之凝視》使人回想起展場入口的攝影作品《永遠的一瞬》(2020),那張透過攝影機將近數個小時的長時間曝光,捕捉黑夜與山脈,與意外中的一道光(註3)。一瞬之光意外的介入,是藝術家在凝視這片令人敬畏的存在時,得以確認自身安全的標記:我們不在那裏。那是在康德的觀點中,崇高被觸發的瞬間。
大卷伸嗣作品〈永遠的一瞬〉,2020,影像輸出,120 × 120 cm,Edition 1/5 Edition of 5+2 AP。圖/安卓藝術提供
大卷伸嗣作品〈闇繪#10〉,2020,油彩、紙,38.6× 52.7 cm。圖/安卓藝術提供
從《水晶計畫─福爾摩沙》到《臨界之氣─時空》的獨立展示空間中,大卷伸嗣營造一種整體系統,藉此在構造世界中對存在在當下進行提問。在《臨界之氣─時空》中可以看見藝術家如何透過對光與闇的控制當中,顯現看不見的系統所運行的力量。藝術家以一種讓人看不見其調控系統的展示方式,使人造絲看似如海浪、如風吹的落地窗簾般的隨機擺動。在這個空間中,光與闇的強弱序列、空氣的流動與聲響的節奏等,所有的力量與秩序都來自看不見的程序編碼,支配空間氛圍的儀器也均以最小限度的形式存在於空間之中。
這系列在形式與觀念上,受到美國藝術家漢斯·哈克(Hans Haacke)藉由系統(system)將不可見的事物被顯現的概念影響。儘管相似,大卷伸嗣所身處的國家與地理環境,使他與哈克對於存在與系統的觀念終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儘管他欣賞哈克作品中的形式與系統概念,但對於家園經歷「311」的他來說,存在與系統並非是如此穩固而獨立的。那是更超真實的。大卷伸嗣藉此試著在呈現模擬自然的系統中,破壞系統既有的精準度。對藝術家來說,真實的自然總隱含著破壞性,若要透過系統去創作看不見的永遠,那麼只有讓巨大的破壞也參與其中,永遠才得以顯現。那或許才是當前(特別是同屬歐亞板塊的第一島鏈地區中)人與自然、有限與無限的存在關係。

「存在の細語:大卷伸嗣個展」展場。圖/安卓藝術提供
「存在の細語:大卷伸嗣個展」開幕現場。圖/安卓藝術提供

註1
:匡翹,〈奈良美智徒弟 大卷伸嗣:氣泡可以喚起記憶〉,明周文化,2017.03.08。線上瀏覽時間為 2020.09.16
註2:埴谷雄高出生於日殖時期台灣,並對那些欺凌台灣人的日本人感到難以認同。他曾說過無法相信日本這個國家,也無法相信自身的存在。埴谷雄高在不斷探問「自己的本質與存在的本質究竟為何」的過程中,提出了「自同律之不快」(對同一律感到不適)的哲學概念。他對所謂的「A是A」,主語與述語必須保持同一感到困惑,也對現象的概念固定化感到怪異。
註3:藝術家在開幕導覽中表示,那道光是在他以長鋪拍攝山脈一角的時候意外入鏡的光,藝術家猜測或許是登山者頭上戴著探照燈突然望向相機鏡頭這邊。

【存在の細語】大卷伸嗣美術館個展
日期:2020-09-11 ~ 2020-11-22
地點:關渡美術館 / 112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展覽資訊詳情請點擊此處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協辦單位:安卓藝術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宗宗文化藝術基金會
監製:朱倢瑢、王叡栩
技術指導:饒祗豪、翟玉立、永井直司
設計:歐靜雲
工作團隊:翔輝運通有限公司、大卷伸嗣工作室(宮川修平、鈴木智仁 )、林映辰
展覽主視覺。圖/安卓藝術提供

關渡美術館大卷伸嗣安卓藝術埴谷雄高康德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