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十一屆國際袖珍雕塑展」-突破形式承載的語境界線,連結社會與時代精神
2020-11-20|撰文者:王玉善
「第十一屆國際袖珍雕塑展的作品脈絡和過去相較之下,有些不同的面向。以往較多是在探討人的內在感知,今年則多了許多反映社會議題的面向,如戰爭、人口販賣、網路世界的言語霸凌等相關問題,擺脫雕塑純粹對於寫實框架的追尋。」-賴永興
廣義而言,雕塑是一種造形藝術,主要藉由各種物質性的材料,進行特定程序上之處理,讓其在三維空間中產生互動,提供觀者於感官及心靈上的多重感受。而現今當代藝術中的雕塑類別及功能,相較於現代主義之前的雕塑(往往具有宗教及政治性象徵意味的用途),則更加關注於本身和社會脈動的連結。同時這個連結中的曲度卻又非常多元,它可以是指向創作者內心感知的表現,抑或者對於整體國際變動下的特定觀點詮釋。
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系主任賴永興致詞。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金獎得主作品。梁祥發,習以為常地朝夕相處,大理石,300x220x12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銀獎得主作品。李汪澤,三姑六婆,樟木,600x250x8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銅獎得主作品。唐藝庭,臺7-11號鐵皮店,複合媒材,120x250x14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麗寶獎得主作品。林芳瑜,臘肉,樟木、油彩,270x150x18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異質媒材中的整合與框架突破
成立於1994年的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以「塑造」、「石雕」、「木雕」、「金屬造形」、「複合媒材」為專業項目,並安排兼具實務及理論的課程,提供創作者在視野上的延伸,長期下來培養了許多優質的藝術家。作品風格也隨著時代精神而有所不同,除了延續過去對於具象的精準呈現以外,同時也納入更多關於社會變遷及國際脈動下的意識語境,讓作品承載的意義更為寬廣。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陳貺怡致詞。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也因此於本次的「第十一屆國際袖珍雕塑展」中,我們不僅僅只是看到雕塑系在歷年傳統中,技法表現上的細膩度,也可發現創作者們在媒材與形式的應用上,顯得更為自由,如藉由跨材質、及多種創作模式之間的整合,來表達作品本身在空間中帶給觀者在動態構成上之視覺衝擊(體、量、空間、時間等元素的整合性運用),亦突破了雕塑和社會之間可被探討的框架,如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陳貺怡於開幕致詞中所言:「袖珍雕塑雖然尺幅不大,但是內容豐富,在形式與媒材上之運用,不停的創新,也反映了時代的精神的變化。」
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優選得主。高真如,浮島,卡拉拉大理石,250x170x125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優選得主。蔡瑜,困獸猶鬥,矽膠、FRP,330x200x14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優選得主。廖家豪,目光,大理石、黃銅,400x195x255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優選得主。陳則睿,吾蚣陣,烏心石木,130x125x30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優選得主。鍾濬丞,販賣人口,複合媒材,150x60x145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自成一格的當代雕塑體系
「袖珍雕塑已經自成一個體系,它不僅僅只是在媒材上的多元性而已,更是在形式中也承載了時代的意義與內涵,同時不會因為尺寸的限制,而框架議題性的探討。」-阮文盟
現今知名當代雕塑藝術家的阮文盟,同時也為臺藝大雕塑系畢業的校友,其也透過自身經驗與我們分享袖珍雕塑在詮釋上的多種可能性,儘管尺寸不大,依舊可以透過精湛的表現手法,結合跨媒材的應用,發揮雕塑於當代社會中可扮演的角色與價值。而袖珍雕塑展延續至今,已邁入了第十一屆,在這長達十一年的光景當中,除了可以看到創作者們對於內在主體和外部世界的探討外,規模也由原本的系展,擴及到校友,甚至是目前的國際交流展,成為台灣藝文界的重要盛事。
知名當代雕塑藝術家阮文盟致詞。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佳作得主。蔡瑜,黑潮激浪,石膏、壓克力板、紅外線感測裝置,260x120x18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佳作得主。張皓威,輕塵往事,陶瓷,300x220x10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佳作得主。林思妤,E-Tsu-Li,糯米酒、紙,205x125x225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佳作得主。林聖啟,阿芙蘿黛蒂,紅銅、不銹鋼,290x100x20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臺藝大雕塑學系系主任賴永興也指出,離我們最近的外國藝術大學
為整個展覽提供跨世代之間的語彙交流,展覽中也安排金、銀、銅、麗寶獎、佳作、優選共計19位的創作者之獎項,作為激發藝術家前進的動力。此外,系上長期
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佳作得主。陳冠豪,蝕.罪與我,不銹鋼、銅、芭樂木,300x200x12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佳作得主。周筠涵,平靜,补木,150x100x30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佳作得主。陳峻傑,樹 命,銅、樹苗,120x120x30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當雕塑成為一種空間介質
早期人們對於雕塑的基礎認知,往往在於其為雕(減去材料造型)及塑(疊加材料造型)的方式所塑造,並將其視為具有神聖性、宗教性、政治性的紀念碑式般之存在。然從現代主義(Modernism)開始,羅丹所提倡的性格美,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於美學的既定印象,同時加上日後與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觀念並行後,雕塑扮演的角色不再受限於技巧上的完整性,更多的價值在於其反映了時代意識的發展進程,也因此在媒材上出現現成物、鋼、鐵,甚至是有機物件及動態裝置的加入,跳脫傳統雕塑形式的框架,讓雕塑在空間中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單純的量體關係,它更可以是在形式上置入具有展演映般的速度感、詩意語彙等,將其可被詮釋的界線延伸至更多元的人類感知當中,不過雖然觀念與哲學上的思維考量是重要的一部分,不過不可避免地依舊必須面對作品質量的細節處理,如跨媒材與現成物之間的結合等。在今年「2020第十一屆國際袖珍雕塑展」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創作者們在持續發展出新的藝術語彙的過程裏,對於作品質地及材料之間的視覺調性整合日趨完善,持續地將臺藝大雕塑系長年發展中,對於品質要求的精神,進行再一次的傳承。
佳作得主。洪聖雄,YAYOI-wake up!,免燒土、燈管、夾具、顏料,300x225x125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佳作得主。蕭郁婷,家的斜背包,陶,300x70x25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佳作得主。沈延叡,煙霧,鐵、不銹鋼,300x140x160MM,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今年的簡章上的題目是生命,創作者們則以脈動來回應,活動由雕塑系系學會舉辦,海報的主視覺為胚胎的意象。圖/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提供
得獎者名單及作品名
佳作
蔡瑜---黑潮激浪
張皓威---輕塵往事
林思妤---E-Tsu-Li
林聖啟---阿芙蘿黛蒂
陳冠豪---蝕.罪與我
周筠涵---平靜
陳峻傑---樹 命
洪聖雄---YAYOI-wake up!
蕭郁婷---家的斜背包
沈延叡---煙霧
優選
高真如---浮島
蔡瑜---困獸猶鬥
廖家豪---目光
陳則睿---吾蚣陣
鍾濬丞---販賣人口
銅獎
唐藝庭---臺7-11號鐵皮店
銀獎
李汪澤---三姑六婆
金獎
梁祥發---習以為常地朝夕相處
麗寶獎
林芳瑜—-臘肉
展覽資訊
日期:2020.11.10(二)~11.22(五)
時間:09: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研大樓 B1、B2
真善美、大漢、大觀藝廊
國際袖珍雕塑展的由來
2009年開始,配合國家文創政策,台藝大開辦袖珍雕塑展來因應,並呼應始於1980年代,夏威夷大學所舉辦的Shoebox Sculpture Exhibition,我們要求雕塑系的學生將自己創作的小稿完成後拿來參賽,十年來不只常有推廣邀約展出,更有許多作品獲得藏家及畫廊的青睞,給予同學更多前進的動力繼續往雕塑家這條路邁進。袖珍雕塑,它更能直接投射藝術家們的原初構想與創意的表現。以其具親和力的尺寸,迷你化的造型,更能讓觀者細察造形、材質與形態。在尺寸的限制之中,創作者也可準確的呈現袖珍的獨特性,顯現它自身的意義與內容,而非僅只是大尺寸作品的縮小模版。小尺寸更可以跨越大型雕刻結構的支撐困擾,更大限度地發揮了雕塑的可能優勢。
邀請知名國外藝術家的共同展出,該件作品為藝術家為日原公大(大田原市文化藝術研究所)創作。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邀請知名國外藝術家的共同展出,該件作品為藝術家為波多野泉(沖繩縣立藝術大學)創作。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061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544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585
首度由黑人女性出任總策展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副館長娜歐蜜·貝克維斯(Naomi Beckwith)領軍第16屆卡塞爾文件展
2024-12-1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691
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首度公開,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15
社會設計凝聚力,再探萬華茶室與紅包場風華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