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撰文者:陳晞
在體驗聲響藝術時,常常是以一種直觀式的感官體驗來感知創作。一般觀眾難以像那些熟稔程式語言或聲響技術的專業聽眾一樣,在閱聽的同時,察覺那些隱藏在程式語言與聲響技術中的文本關係。近期在臉書上被許多人轉載的Tea Uglow專訪文章(註1),似乎在溫柔地告訴我們原諒自己:這不是你的錯。因為科技要夠弱,弱到讓我們忘記它是科技,是機器,是融入日常的媒介工具,才能成為屬於每個「我」的媒介。
姚仲涵與葉廷皓兩位聲響藝術家共同成立的聲響團體「HH」,也將於「好抖2020音樂節」演出。圖/C-LAB提供
有關於聲響的文化與創作,近年逐漸從原本潛在公共場域水面下的創作與藝文社群,浮上了檯面,而且越來越被重視。除了立方計畫空間、失聲祭等單位策畫不同的實驗聲響展演之外,2018年學者郭昭蘭策畫的「聲音想怎樣」系列講座,探討聲音藝術實踐從前衛藝術運動到視覺藝術之後,在當代跨域思維中的角色與主動性。
好抖2020音樂節主視覺。圖/C-LAB提供
「>」:技術的浸潤
「科技不能太強勢,要『夠弱』(Weak enough)才能『被人類適應』...不起眼,才可貴。因為科技要『夠弱』,人類才『有感』。」
「雖然我們不一定是藝術家,但每個人生活中都有表演的需求。科技媒介要做的,是協助我們了解自己喜歡、享受哪一種表演方式。」─Google 創意實驗室(Google Creative Lab)總監Tea Uglow
以最近TSL正在進行的展演計畫「聲音小公園」為例子,TSL總監林經堯說,該計劃是運用
產生興趣之後引發使用者的好奇,是推廣的準則。在這個聲響媒介交雜演進的時代,不同世代的聲響經驗,使不同的年齡層對於聲響技術、當代音樂與實驗電子等聲響文化的接受度都不同。將聲響技術導入藝術創作的展呈之中,對不同觀者在未知的感知經驗開發有重要的幫助,除此之外也提供藝術家在視覺之外,思考更多維度的感知。
王德瑜在空總
這樣的感知經驗,來自於王德瑜與
王德瑜作品《No. 103》。圖/C-LAB提供
聲音的「強弱」共振:好抖2020音樂節X「混聲集會 RENDEZVOUS 2020」IRCAM ManiFeste藝術節&Forum國際論壇
此次TSL與IRCAM合作辦理線上版的「混聲集會 RENDEZVOUS 2020」Forum國際論壇,以「音樂與即興」和「聲音空間與虛擬實境 」兩個命題,集結了兩方機構中的專業人員、聲學家以及在兩機構中有工作與研究經驗的聲響工作者(包括編曲家、聲響藝術創作者等),針對聲響技術與聲響實踐等實務層面進行交流與探討。IRCAM ManiFeste藝術節則是讓對於國際上的聲響創作有興趣的觀眾們,以線上平台觀看IRCAM今年度邀請的表演節目。
負責此次統籌「混聲集會」與「Manifest」的作曲家陳家輝具備IRCAM與TSL雙機構的工作經歷。他的經驗使他了解到,創作者的想像與能量,是推動技術發展的必要條件。陳家輝說,IRCAM從1970年代籌備並且開始營運至今已經五十年,編制大、分工細,並且投入了很大的資源給受邀進去創作和工作的聲響工作者。
IRCAM Forum©Hervé Veronese
好抖2020演出者賴宗昀。圖/C-LAB提供
雖然是協助藝術家創作,但藝術家同樣也會反饋給機構所需要的創造力能量。「比如說當我今天提出了一個展演需求,而那個需求是以當時的技術所無法達到的時候,這就可以推進機構去開發新的工具或是技術,去因應藝術家需求產生下一個步驟 。」
在此次好抖2020音樂節當中的《Pluton》即是最經典的案例。《Pluton》是由 Philippe Manoury 創作,並與編曲程式「MAX」和「Pure Data」的催生者Miller Puckette合作完成的創作,是最早開始使用 MAX 的作品,也是IRCAM發展史上重要的經典作品。
因為《Pluton》需要非常複雜的鋼琴演奏功力和困難到極高的程式技術,使該曲目在歷史上的現場演出紀錄極為稀少。本次演出克服所有技術
「時間藝術工作室」表演畫面。圖/C-LAB提供
「<」:智性的演進
「《Pluton》非常的智性,別說想要讓聽的人記起來,我每練兩遍就想停下來休息了。它是刻意不讓你記起來的曲,但我必須要練到好像可以記起來。」顏華容說。這種演奏技巧非常智性,不能用感性去記得它。它當然會讓你產生感覺,但跟日常生活中的感覺很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18-19世紀的音樂至今沒有死掉,因為它是向人靠近的。相較之下,《Pluton》在普及的面向上有它的困難度。
顏華容以自己的經驗進一步談到,鋼琴是編曲家與創作者在創作當代音樂時,常常會使用到的樂器,它零件多、機械感重,也有自己的量體與美感。在一個展演空間中,有鋼琴的出現大家就知道這是會有音樂的場合。「儘管它非常浪費資源,畢竟這是後工業革命的樂器。」也因為它是很機械的樂器,所以作曲家在譜曲時,總是盡量把它人性化。比方說讓它有唱歌般的旋律,很多的技巧都是為了軟化它的個性。
顏華容說,活在21世紀,除了一般人在樂器中想聽到的聲音之外,「有沒有其他聲音上的可能性?」 顏華容的言下之意,就是當代音樂的創作者,往往是在旋律賦格的譜曲之外,探索一種新的聽覺感知。探索新的感知,以及讓技術持續演進,或許即是當代聲響推廣與研發的強弱法精隨。
註1:翁佩嫆,〈科技要「夠弱」,人類才「有感」:專訪 TCCF 國際論壇主題演講人 Tea Uglow〉,文化內容策進院產業報導專題研究,2020/11/05。
節目時程|
「好抖2020」音樂節:12月4日至5日
「混聲集會 RENDEZVOUS 2020」 & IRCAM ManiFeste藝術節&Forum國際論壇線上看:12月7日至20日
活動官網請點擊此處
主辦單位|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
協辦單位|IRCAM
合製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指導單位|文化部、教育部
REACTIONS
0
0
1
1
0
熱門新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