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藝文跨界時事觀點

好抖的強弱法:科技要「夠弱」,那聲音想怎樣?

TSLIRCAM顏華容王德瑜Pluton

2020-12-01|撰文者:陳晞

在體驗聲響藝術時,常常是以一種直觀式的感官體驗來感知創作。一般觀眾難以像那些熟稔程式語言或聲響技術的專業聽眾一樣,在閱聽的同時,察覺那些隱藏在程式語言與聲響技術中的文本關係。近期在臉書上被許多人轉載的Tea Uglow專訪文章(註1),似乎在溫柔地告訴我們原諒自己:這不是你的錯。因為科技要夠弱,弱到讓我們忘記它是科技,是機器,是融入日常的媒介工具,才能成為屬於每個「我」的媒介。
姚仲涵與葉廷皓兩位聲響藝術家共同成立的聲響團體「HH」,也將於「好抖2020音樂節」演出。圖/C-LAB提供
有關於聲響的文化與創作,近年逐漸從原本潛在公共場域水面下的創作與藝文社群,浮上了檯面,而且越來越被重視。除了立方計畫空間、失聲祭等單位策畫不同的實驗聲響展演之外,2018年學者郭昭蘭策畫的「聲音想怎樣」系列講座,探討聲音藝術實踐從前衛藝術運動到視覺藝術之後,在當代跨域思維中的角色與主動性。
C-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下簡稱 TSL則是聲響創作在臺灣第一個以機構的形制,從事聲響技術與創作的研究發展單位,並與法國龐畢度聲響與音樂統合研究中心(IRCAM)有長達8年的合作計畫。它既要將能讓聲響創作「弱」到一般大眾可以接受,又要「強」到給予聲響工作者新的技術與創作想像。即將在12月初舉辦的「好抖2020音樂節」(下簡稱「好抖 2020」),便是聲響實驗室一年來在推動聲響實踐所展現出來的「強弱法」。TSL 自去年開始舉辦首屆聲響藝術節,此後預計每兩年舉辦一次,而「好抖2020」則是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合製(下簡稱南藝大),將每年的「好抖實驗」計劃中的成果,組織成一個大型的複合式音樂節
好抖2020音樂節主視覺。圖/C-LAB提供

「>」:技術的浸潤

「科技不能太強勢,要『夠弱』(Weak enough)才能『被人類適應』...不起眼,才可貴。因為科技要『夠弱』,人類才『有感』。」
「雖然我們不一定是藝術家,但每個人生活中都有表演的需求。科技媒介要做的,是協助我們了解自己喜歡、享受哪一種表演方式。」─Google 創意實驗室(Google Creative Lab)總監Tea Uglow

以最近TSL正在進行的展演計畫「聲音小公園」為例子,TSL總監林經堯說,該計劃是運用 實驗室中3D 偵測的 motion capture 技術,「但是在『聲音小公園』中互動的小朋友,他們根本不在乎這些技術有多高,它只在乎它好不好玩。」
產生興趣之後引發使用者的好奇,是推廣的準則。在這個聲響媒介交雜演進的時代,不同世代的聲響經驗,使不同的年齡層對於聲響技術、當代音樂與實驗電子等聲響文化的接受度都不同。將聲響技術導入藝術創作的展呈之中,對不同觀者在未知的感知經驗開發有重要的幫助,除此之外也提供藝術家在視覺之外,思考更多維度的感知。
王德瑜在空總年度大展 Re:Play」 的新作《No. 103》即是最適切的例子之一。當我進入到藝術家深藍色如蝸牛殼般的充氣裝置當中,並走到近乎無光的中心亦步亦趨的摸索時,聽到了那些在身旁發出的、突如其來的細微聲響或低語。這些看不見卻聽得到的感知經驗,使王德瑜充氣裝置的私密空間中包覆的不再是以往的溫暖、平靜與和諧,而是被陌生與未知所介入的空間狀態。
這樣的感知經驗,來自於王德瑜與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 TSL 合作,推出結合 WFS 陣列喇叭系統的充氣裝置的結果。64 顆喇叭精準的調控聲音發出的範圍與音量,使我們在看不見的環境當中透過聽覺感知一個個聲響空間。
王德瑜作品《No. 103》。圖/C-LAB提供

聲音的「強弱」共振:好抖2020音樂節X「混聲集會 RENDEZVOUS 2020」IRCAM ManiFeste藝術節&Forum國際論壇

此次TSL與IRCAM合作辦理線上版的「混聲集會 RENDEZVOUS 2020」Forum國際論壇,以「音樂與即興」和「聲音空間與虛擬實境 」兩個命題,集結了兩方機構中的專業人員、聲學家以及在兩機構中有工作與研究經驗的聲響工作者(包括編曲家、聲響藝術創作者等),針對聲響技術與聲響實踐等實務層面進行交流與探討。IRCAM ManiFeste藝術節則是讓對於國際上的聲響創作有興趣的觀眾們,以線上平台觀看IRCAM今年度邀請的表演節目。
負責此次統籌「混聲集會」與「Manifest」的作曲家陳家輝具備IRCAM與TSL雙機構的工作經歷。他的經驗使他了解到,創作者的想像與能量,是推動技術發展的必要條件。陳家輝說,IRCAM從1970年代籌備並且開始營運至今已經五十年,編制大、分工細,並且投入了很大的資源給受邀進去創作和工作的聲響工作者。
IRCAM Forum©Hervé Veronese
好抖2020演出者賴宗昀。圖/C-LAB提供

雖然是協助藝術家創作,但藝術家同樣也會反饋給機構所需要的創造力能量。「比如說當我今天提出了一個展演需求,而那個需求是以當時的技術所無法達到的時候,這就可以推進機構去開發新的工具或是技術,去因應藝術家需求產生下一個步驟 。」
在此次好抖2020音樂節當中的《Pluton》即是最經典的案例。《Pluton》是由 Philippe Manoury 創作,並與編曲程式「MAX」和「Pure Data」的催生者Miller Puckette合作完成的創作,是最早開始使用 MAX 的作品,也是IRCAM發展史上重要的經典作品。
因為《Pluton》需要非常複雜的鋼琴演奏功力和困難到極高的程式技術,使該曲目在歷史上的現場演出紀錄極為稀少。本次演出克服所有技術與硬體上的困難,特別從南藝大鋼合所借用自動演奏鋼琴,並找來臺灣知名鋼琴演奏家顏華容來演繹本作品。身在顏華容的鋼琴與 TSL 空間中的 49.4 聲道喇叭陣列的排練現場,我隨即感受到了因為「強」技術而產生的陌生感知經驗。就像每個「第一次」一樣,它不一定是愉悅的經驗,但對你絕對產生影響。
時間藝術工作室」表演畫面。圖/C-LAB提供

「<」:智性的演進

「《Pluton》非常的智性,別說想要讓聽的人記起來,我每練兩遍就想停下來休息了。它是刻意不讓你記起來的曲,但我必須要練到好像可以記起來。」顏華容說。這種演奏技巧非常智性,不能用感性去記得它。它當然會讓你產生感覺,但跟日常生活中的感覺很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18-19世紀的音樂至今沒有死掉,因為它是向人靠近的。相較之下,《Pluton》在普及的面向上有它的困難度。
顏華容以自己的經驗進一步談到,鋼琴是編曲家與創作者在創作當代音樂時,常常會使用到的樂器,它零件多、機械感重,也有自己的量體與美感。在一個展演空間中,有鋼琴的出現大家就知道這是會有音樂的場合。「儘管它非常浪費資源,畢竟這是後工業革命的樂器。」也因為它是很機械的樂器,所以作曲家在譜曲時,總是盡量把它人性化。比方說讓它有唱歌般的旋律,很多的技巧都是為了軟化它的個性。
顏華容說,活在21世紀,除了一般人在樂器中想聽到的聲音之外,「有沒有其他聲音上的可能性?」 顏華容的言下之意,就是當代音樂的創作者,往往是在旋律賦格的譜曲之外,探索一種新的聽覺感知。探索新的感知,以及讓技術持續演進,或許即是當代聲響推廣與研發的強弱法精隨。
註1:翁佩嫆,〈科技要「夠弱」,人類才「有感」:專訪 TCCF 國際論壇主題演講人 Tea Uglow〉,文化內容策進院產業報導專題研究,2020/11/05。
節目時程|
「好抖2020」音樂節:12月4日至5日
「混聲集會 RENDEZVOUS 2020」 &  IRCAM ManiFeste藝術節&Forum國際論壇線上看:12月7日至20日
活動官網請點擊此處

主辦單位|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
協辦單位|IRCAM
合製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指導單位|文化部、教育部

TSLIRCAM顏華容王德瑜Pluton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1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將與國立臺灣科教館聯手 推動聲響藝術跨域合作

2020-03-13|撰文者: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788

焦點新聞

美術館

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首度公開,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