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藝術收藏宣言!《V|Chapter 1》新世代藏家收藏展 精選18位頂尖藝術家作品提出美學新品味
2021-10-0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近年來,年輕收藏家在全球的影響力前所未見地成長,其藝術收藏的文化內涵已不僅為個人慾望的展現,更牽動著藝術的金融價值與文化品味的輪廓。新冠疫情爆發後,面對旅遊禁令對藝術界的衝擊,讓新一輩收藏家謝亞修催生了為台灣藝術環境注入新能量的想法。他觀察到台灣收藏家的底蘊深厚,卻少有機會展示藏品,於是邀請了李品濤共同發起收藏展計畫《V|Chapter I》,希望展現一群年紀介於三十到四十歲的台灣收藏家,如何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延續著對藝術史的關照,提出美學觀點,成為新的品味製造者。
《V|Chapter I》開幕盛況,現場藏家、畫廊從業者與藝術家等藝術新世代雲集。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LIGHTWELL將於2021.10.02-12.26帶來的新世代藏家收藏展《V|Chapter I》,由年輕收藏家謝亞修(Matthew Shieh,照片左)與LIGHTWELL空間主理人李品濤(右)共同發起。圖/LIGHTWELL提供
新一代品味製造者 對世界展現美學觀點
《V》是以私人藝術收藏為核心的系列策展計畫,期待透過年輕世代的Viewpoint、Voice、Venture與Vision,為藝術界創造更多樣的面貌。《V|Chapter I》作為計畫首部曲,在多位台灣收藏家的支持下,展出草間彌生、菅木志雄、小清水漸、松谷武判、李元佳、難波田龍起、Mel Bochner、Richard Long、Antony Gormley、Sebastian Black、Erwin Wurm、Claire Tabouret、薛松、Conrad Egyir、曾梵志、Jonas Wood、Deborah Brown等十八位國際藝術家的作品。
展覽內容由獨立策展人Sean Gaffney 和吳至璿(Shane Wu)共同策劃,在LIGHTWELL的二、三樓分別以「Materials and Free Worlds」和「The Changing Subject, The Changing Us」兩個單元呈現。多件名家經典之作平常僅可見於美術館與私人會所,此次難得公開展出,兩位召集人希望透過這個展覽呈現藝術家、收藏家和策展人的三方視角,提供觀眾欣賞作品的多元觀點。
LIGHTWELL作為收費型態的藝文展演空間,是謝亞修第一時間聯繫李品濤的主因,兩人對於藝文空間的良善運營機制有著契合理念,他們相信,當觀眾願意付費欣賞藝術,展覽方便能更專注於提升內容品質。此外,兩人的共識更進一步建立在對於藝文環境的想像上,李品濤認為,LIGHTWELL作為「時尚選品」與「當代藝術展演」的空間,之所以「篩選」(Select)內容,是將自身定位為文化輸入與輸出的載體,此信念叩和著謝亞修的計畫核心,是以成為了《V》的起點。兩人期許,未來《V》不僅會是將多元觀點引入台灣的媒介,也將帶著台灣豐沛的能量走入國際。
《V|Chapter I》展場。圖/LIGHTWELL提供
在動盪的今日回望藝術史的啟示
《V|Chapter I》展場。圖/LIGHTWELL提供
菅木志雄作品《無界 In-Out of the Edge》(1985)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V|Chapter I》由LIGHTWELL二樓的「Materials and Free Worlds」展開,由Sean Gaffney策劃,展出八位藝術家作品。這些藝術家來自戰後(1945-1991),一個以自由世界(Free Worlds)為政治口號的年代,他們在混沌中探索藝術的範疇,在自由思想的牽引中解放了材料與技術,創造出藝術史上重要的一頁。展覽以菅木志雄《散存》為起點,其以自然材料「木頭、石頭、鋼鐵」構成的作品,與LIGHTWELL二樓入口的木頭與金屬建材形成了跨時空的對照;延續其後為草間彌生的軟雕塑、松谷武判的石墨複合媒材、李元佳的油彩與布料拼貼、小清水漸的木雕裝置、難波田龍起的刮刻繪畫、Mel Bochner由機械壓製主導的觀念畫作、以及Richard Long的地景行為攝影。
以「物質」為媒介,這些時空各異的藝術家與其作品,是二十世紀中期重要藝術運動的縮影,如義大利的龐圖國際藝術運動;日本的具體派、前衛派抽象運動、物派;美國的偶發與裝置藝術、普普藝術、地景藝術與觀念藝術等。這些作品承載著時代先驅的思想,給予了數十年後的年輕世代想像歷史的方法,以及面對今日動盪社會的啟示。
在流變的肖像中 看見社會與自己
《V|Chapter I》展場。圖/LIGHTWELL提供
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作品〈Reeach 6 meme (III)〉(2018)於《V|Chapter I》展場。圖/LIGHTWELL提供
LIGHTWELL三樓空間由吳至璿策劃,以「The Changing Subject, The Changing Us」為題,展出10位藝術家作品,探討肖像創作的流變。作為自古至今最受歡迎的創作主題,肖像畫在歷史長河中隨著創作者的題材與方法,呈現出社會群像的改變。展題分為兩側,入口側由中國藝術家曾梵志的《毛》(2002)與薛松的《接見》(2000)展開,兩者畫風介於抽象與具像間,呈現同代藝術家在二十一世紀初對文化根源的探索;對應於旁,是年輕世代的美國藝術家Jonas Wood與迦納藝術家Conrad Egyir色彩鮮明、融入大眾文化與日常物件的人物肖像。來自東西方藝術家的兩照主題與風格,反映著台灣新世代收藏家美學觀點的多樣性。
展區另一側為策展人對當代肖像的詮釋,展出了英國藝術家Antony Gormley與2020年甫於北美館舉辦個展的奧地利藝術家Erwin Wurm之雕塑、日本藝術家松浦浩之的卡漫風少女、美國藝術家Deborah Brown的影子自畫像、美國藝術家Sebastian Black以熱感應畫面呈現的人與科技複合面貌,以及法國藝術家Claire Tabouret為捕捉內在情感而描繪的親密愛侶。
這些肖像是私人的,也是公眾的,吳至璿希望透過作品間互文關係形成的藝術群像,提供觀眾一個從資本主義、科技進展、與大眾文化中看見自我的感性途徑。
LIGHTWELL自2020年成立以來,已拿下七座國際性的空間獎項,李品濤對於品牌的想法一直很清晰:「讓時尚、文化與藝術進入日常生活」,這貫穿著《V》的宗旨:讓一個美術館品質的展覽,發生在生活化的場域,提供觀眾欣賞作品的新觀點。兩位主理人將在展期間安排導覽專場,提供對作品的深入分享,也期待激發更多交流,謝亞修表示:「若有觀眾疑惑『這也有人收藏?』,或者查幾個了名字、帶了一些問題或收穫離開,就達到我們做展覽的目的了。」
年輕收藏家謝亞修與LIGHTWELL空間主理人李品濤於開幕活動中致詞。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V|Chapter I》展場。圖/LIGHTWELL提供
歐文・沃姆(Erwin Wurm)作品〈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2011)於《V|Chapter I》展場。圖/LIGHTWELL提供
《 V|Chapter 1》 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2021/10/2 Sat. - 2021/12/26 Sun.
展覽地點:LIGHTWELL
展覽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20巷6-1號(捷運中山站4號出口,步行2分鐘)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2:00 - 20:00 (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票價150元(因安全考量,本場館謝絕未滿12歲之孩童入場)
展覽資訊:https://lihi1.me/0ugIw
售票連結:https://lihi1.me/ukytc
《V|Chapter I》活動主視覺。圖/LIGHTWELL提供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展首日VIP預展觀察,編輯部第一現場嚴選14件精彩作品!
敞開收藏大門:12件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5000美金以下作品推介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重磅登場!走入尼德蘭繪畫時代,揭開科學檢測分析下畫作秘辛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與日本國立藝術研究中心簽署MOU,深化臺、日策展人才培育,開拓東亞藝術新局
「臺中清水走走藝術季」盛大開展,五件公共藝術重現眷村生活的情感與記憶
跨域交會 藝熠發光—2024東亞藝術交流展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盛大開幕!凝聚多元市場價值,打造亞洲藝術與文化盛宴
藝術也是用來掛歷史的釘子 :亞洲藝術文獻庫(AAA)「臺灣獨立藝術空間檔案」計畫專訪
自身境況與存在想像:短評2024新北市美展得獎作品
2025香港巴塞爾參展藝廊和首批亮點,來自印度、澳洲、南非、美國、英國等地新晉藝廊首次參展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文化部新人事安排: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文化部主任秘書、文化資源司司長等職異動
2024-11-05|撰文者:文化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01
2024亞洲藝術週開幕轟動!墨海樓台灣特展創下倫敦佳士得參觀新高
2024-11-05|撰文者:墨海樓國際藝術研究機構135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2024-11-05|撰文者: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32
一座由市民串接起的巨型光帶《臺北脈動》,藝術家李柏均竹構作品展現北門歷史更迭動能
2024-11-05|撰文者:亼光工作室656
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氣韻生動與現代性》書介
2024-11-04|撰文者:廖新田 《氣韻生動與現代性》作者,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780
接續過去與未來,水湳經貿園區以《詠續三部曲》為題策展,開創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場域
2024-11-04|撰文者: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