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積與顯微:許聖泓與約瑟芬娜・聶利馬勒卡在「深時 Glacial」中的新物質觀點與繪畫性
2021-10-14|撰文者:陳晞
顯微
若將「深時 Glacial」(下簡稱「深時」)與同為本事藝術「掘」計畫的展覽「煉身史PLAYBOUR」一起聯想,那麼不難看見這種蘊藏在展覽內層的新物質主義視角。特別是在今年臺灣頻繁出現對於繪畫性與物性的討論環境中,使我連結到許聖泓與約瑟芬娜・聶利馬勒卡(Josefina NELIMARKKA)在「深時」中回應繪畫性的強烈企圖。在這檔雙人展中,作品的錯落帶出了遊走在繪畫與現成物裝置之間的觀看思考。約瑟芬娜的「畫」,並非是將顏料與畫材依照個人希望描繪出的畫面,在一個表面上手工創作。她以各種圖像輸出和造形技術為畫筆,藝術家在參與地質與天文研究的過程中,思考著藝術家之眼與科學家之間的視差,進而轉化到創作中。
走進展場入口的錄像空間裝置《歲差 —螢幕保護程式》(2021),投影的藍光充滿了整個展場,地上的點排列成天琴座的樣子,當我們採在每一個光點中時,螢幕會感應不同礦物的顯微奈米影像。在此的礦物大多是可被用作顏料的原物質,藝術家以機器之眼探索超越體感維度的繪畫物質,同時又將這樣的物質影像(與影像散發出來的光)充滿了這個空間。作為進入展場後的第一件作品,它引導了我們在接續的展場中的觀看視域──若我們不只是以自己的生活作為感知藝術的尺規,那我們便更接近蓋婭(Gaia)和關鍵區(Critical Zone)之間、超越藝術的創造性。
約瑟芬娜.聶利馬勒卡,《歲差 —螢幕保護程式》,2021,錄像與聲音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本事藝術提供
本事藝術「深時 Glacial」展場。圖/本事藝術提供
在「深時」裡,約瑟芬娜的作品提供了我們使片段思想在輕盈之間流動的感官。例如進入到中間展場時,一條依照尺幅被綢面拉伸冰河圖像絲綢裝置作品《未來的記憶─前進折疊》(2020),從遠高於展牆的吊桿垂下,又或者是如雲氣般穿梭在展場的透明雷射切割壓克力裝置作品《一瞬與薄雲》(2021)。與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以 Helvetica 和 Futura 等字體與鮮明的色彩設計出的強烈標語不同,約瑟芬娜的標語將雲和風視作活的對象,進一步提出一種將它們視為一份子般感知的方式。
在這個階段的作品中,約瑟芬娜幾乎不以手工「畫」。相較於許聖泓,她借助印刷與雷射切割等一切創作所需的技術,《歲差─(變換的)棲居》(2019)是藝術家之手最積極的地方─在紙本輸出礦物顯微影像的畫面上,撒下色粉。這樣的創作更接近一種設計的審美。與許聖泓的作品之間既在命題上產生交集,而在方法上呈現出設計性與繪畫性之間的審美張力。
本事藝術「深時 Glacial」展場。圖/本事藝術提供
層積
許聖泓在「深時」中帶來的作品,揉雜了「風景圖」與「繪葉書」等過往創作元素的遺緒,除此之外也將網路圖片作為寫生題材。諸如冰川、礦場轉型的種子資料庫等繪畫題材與約瑟芬娜有所交集,在方法與結果上則呈現觀看經驗的集合,與約瑟芬娜發散於展場中的物件創作,相互呼應於物質性與時間性的層次──意即「深時」與「歲差」的呼應。
本事藝術「深時 Glacial」展場。圖/本事藝術提供
許聖泓,《深時》,2021,壓克力顏料、油彩、合成色粉、天然色粉(赭石、綠土、鈷、青金石)、畫布,120 x 180 cm。圖/本事藝術提供
許聖泓曾表示,繪畫性筆觸在畫面上與材料交互呈現的時間性,是其繪畫作品中持續關注的事情。在此次的繪畫創作中,這樣的關注在對於圖層的詮釋,與對於顏料物質的溯源與探索,有了更近一步的推展。調適疫情期間的創作狀態,以及家人與自己對身體健康的重視,許聖泓在創作中逐漸著重健康與環保。這些在乎使他溯源創作材料,進一步拓展自身繪畫創作的可能性。
自這個系列開始,藝術家嘗試了更天然的材料作畫。他越是去注意那些顏料的標示成份,「就越受材料本身的魅力所吸引。」 他認為以往的繪畫比較是從個人性的品味與審美先行,凌駕在材料之上,進一步去去選色,調色。如今的繪畫則逐漸著重在「先感受材料的魅力,再去思考繪畫性的配置。」
因此在「深時」展出的作品中、同樣色系的不同顯色,參雜了許聖泓以往不曾用過的顏料。例如,被不同顏料商稱作同樣名字的土綠(green earth,註1),不同的成份在「一色各表」的情況下,成為一個探知這種在當代偶爾被不同藝術家檢視、但鮮少被研究申論的繪畫性問題。一種畫家對成份既古典又當代的關照。不同的地方,在於許聖泓是透過溯源材料,進一步在發現差異的情況下,拓展繪畫的用色與審美。《鈷》(2021)、《鐠》(2021)與《沈積物、鋯》(2021)等作品,都在命名與「以礦物顏料對礦物進行寫生」的創作意圖上有著具體的實踐。
許聖泓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諸如此類的顏料眉角,通常只存在於畫家與畫家之間的經驗交流。然而在許聖泓的繪畫中,他藉著使用多種不同質感與顯色的顏料,以薄塗淡繪的圖層空間內以如發芽技術般的層積處理(stratification,註2),鋪陳別於以往的整體感——一種使色彩與形象在畫面中產生有機組構的空間性,在筆觸塗層的層次與如拼組編輯影像般的圖像之間穿梭的整體感。在作品《深時》(2021)、《深時、山海、島民》(2021)與《記憶、未來、種子庫》(2021)當中描繪的每一幅圖像或風景,如同編輯中的影像被堆放在同一個介面中,形象與形象之間的符號性與象徵有時更像是集散大數據雲端圖庫的行旅見聞。
矩形的畫面邊界,看似是在非連貫的感官經驗中暗示其敘事性,然而在《長年城》(2021)中,則以集大成的構圖,呈現了閱讀影像與圖像後的繪畫整體性。在同一個畫面中,許聖泓更自由地表現圖像與形象的不同邊界,讓繪畫創作在閱讀圖像之後,產生有機組構的空間性整體。
「我希望能讓觀者在觀看繪畫的時候,讀取到這個圖像,同時也希望能在觀看的過程中,被筆觸跟色彩引導,進而使圖像產生浮動感。」
──許聖泓
在當代有許多別具慧眼的藝術家,使繪畫可以隨著技術與學科的演進,創造出更多元的可能。這種對於繪畫性的無盡探索,是繪畫不因歷史敘事的重要性終結而死亡的原因之一。不論是如點線面般單元化的構成主義,又或者是現代主義之後、回應文化工業的平面性與手工性,亦或者是提取另類文化美學中的表現,藝術家對「繪畫性」的探索,都是他們直接或間接回應現實的表現方法。許聖泓與約瑟芬娜在本事藝術「深時」中,兩人的作品彼此牽引出一種對於繪畫性與物性的觀看。在保持生機的層積作用與超越人體感官的顯微般的觀看之間,思考表現與物質,回應新物質主義視角下的繪畫性。
許聖泓 SHIU Sheng-Hung,長年城 The Glacial Landscape#2,2021,壓克力顏料、油彩、合成色粉、天然色粉(鈷、青金石、赭石、綠土)、畫布 Acrylic, Oil, Synthetic pigments and Natural pigments (Cobalt, Lapis Lazuli, Natural Ochre, Natural Green Earth) on canvas,120 x 180cm。圖/本事藝術提供
許聖泓陶作《時間托邦 No.1》、《時間托邦 No.11》(2021)與繪畫作品《深時、山海、島民》(2021)於展場。圖/本事藝術提供
註1:土綠的英文也剛好是環保地球的諧音梗,色彩的名稱同時也呼應許聖泓對環境的關照。
註2:層積處理(stratification)是指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藉由層層分配不同排水性與保水性的土壤,完成種胚的後熟過程和結束休眠促進萌發的一項措施。許聖泓畫中偶而出現的一級保育植物「臺灣紅豆杉」,便是以扦插繁殖與層積處理進行復育。
「深時 Glacial」
展期日期│2021-09-11 ~ 2021-11-06
展覽地點│本事藝術
展覽地址│台北市北投區立功街79巷9號2樓
參展藝術家│許聖泓、約瑟芬娜・聶利馬勒卡
「深時 Glacial」展覽主視覺。圖/本事藝術提供
藝術家介紹
【許聖泓】
1987生於高雄,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多年來許聖泓將其作品從繪畫擴展到各種媒材闡述他的藝術思想。「消逝」與「時間性」一直是他創作所關注的核心。這樣的核心概念在近幾年內發展出四個不同系列的創作,並各自觸碰到各類議題面向;關於台灣過往歷史與當下的觀看:「三川州」(2015)、自身經驗與記憶所觸及的當下社會議題:「The Images Left Behind」(2018 − 持續創作中)、繪畫性的材料感受與森林風景對於記憶與時間的隱喻:「繪畫」(2015 − 持續創作中)與「Glacier」(2019 − 持續創作中)。
2012年於鳳甲美術館舉辦首次大型個展,近年於台北、香港、日本、瑞士巴塞爾等地舉辦個展與聯展。重要獎項與展出包括 TOKYO FRONTLINE (2011)、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 (2012)、高雄獎 (2014)、台北美術獎 (2015)、Art Central、VOLTA 14 (2018)等,並獲得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與韓國OCI 美術館之典藏。
【約瑟芬娜・聶利馬勒卡 Josefina NELIMARKKA】
約瑟芬娜 ‧ 聶利馬勒卡(Josefina NELIMARKKA)是位跨領域藝術家,現居赫爾辛基與倫敦。出生於1982年,畢業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與芬蘭美術學院碩士班。
在她以過程為導向的創作中,藝術、科學與科技自微小的物質層面生成與交會,擴張我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藉著回應時間、語言與氣候的轉瞬片刻,約瑟芬娜 ‧ 聶利馬勒卡追蹤不可見的存有與大氣現象,進而轉化至物質性的實驗、回應特定場域的裝置以及虛擬介面。她自過程與物理世界之間的流逝狀態中介入互動性的空間,因此,她的展覽亦具備了表演性。
透過作品的短暫存有、持續變換過程中的流動圖像、色彩、文字與聲音- 透過地球化學、氣象活動與即時數據資料– 試圖掌握住介於感知與可能性之間的事件。約瑟芬娜 ‧ 聶利馬勒卡的創作探討著空氣的政治、物質的本體存有,以及氣候變遷的未來演進。將大氣、生態系統與社會中間的批判性交會,轉化成具感官體驗的詩意提問。
近期參與倫敦SPACE Art + Technology、以及芬蘭SMEAR II的氣候研究站之合作計畫。重要展覽包括2018年於赫爾辛基美術館 (Helsinki Art Museum Gallery)舉行的個展Kairos 。
本事藝術 2021 年度 「掘」(Mine)計畫介紹
本事藝術於2021年春季宣布開啟「掘」(Mine)計畫,繼五月「PLAYBOUR 煉身史」的展出後,接續推出「深時 Glacial」。「掘」(Mine)計畫做為畫廊成立近兩年的階段性回顧,除了透過策展持續深掘在地文史與生態,更從中展現於國際藝術版圖中建立對話連結的企圖。作為一新興的畫廊,我們期盼以此作為前進未來的一個堅實立基點,無論是當前與未來合作的藝術家/展覽主題取向,都奠基於對一藝術空間的價值信念—於商業推廣之餘,持續地推動忠於創作意圖本質,並具高度回應性、批判性與對話性的內容。
「掘」是這四檔展覽的共通關鍵字,藏有跨時跨域與多層次的意涵,其動能在於藝術特有的開放與反向翻轉力— 顯影勞動與產業資源分配的地緣歷史,以想像或勞作反轉生活的現狀;從深埋的地質岩層掏洗與世界相連的時間證物,提出歐洲中心論的另類辯證;反思比特幣及NFT的挖礦淘金熱與區塊鏈技術的初心,試圖實踐更理想、多元、平等應用的可能;以及從台北是一座湖的沉積物,思考島嶼國家與海平面上升的近未來。上述四個展覽各有其特定子題,揭露各個展出藝術家觀看自身所處環境的不同視角,或在單一展覽中相呼應補充,或在接續的展覽中持續地彼此撞擊,以此逐步刻劃當前的生命政治情境圖景。
「掘」更做為一種隱喻:挖掘歷史的未來性、在充斥著田野調查與計畫性創作的藝術世界探問根本的動機 (artist intention),以及或許最重要的,在浩瀚的資訊汪洋挖掘另一種觀點的可能,這往往由藝術家起頭,由觀者(以及繼而地整個社會)實踐完成。由「掘」到「覺」,是從外向內的推演與深化,發展出對時間演進、空間環境的全新理解,一個具調節能力、持續性的集體文化永遠始於一個具有自我觀點 (Mine)的個體。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展首日VIP預展觀察,編輯部第一現場嚴選14件精彩作品!
敞開收藏大門:12件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5000美金以下作品推介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重磅登場!走入尼德蘭繪畫時代,揭開科學檢測分析下畫作秘辛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與日本國立藝術研究中心簽署MOU,深化臺、日策展人才培育,開拓東亞藝術新局
「臺中清水走走藝術季」盛大開展,五件公共藝術重現眷村生活的情感與記憶
跨域交會 藝熠發光—2024東亞藝術交流展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盛大開幕!凝聚多元市場價值,打造亞洲藝術與文化盛宴
藝術也是用來掛歷史的釘子 :亞洲藝術文獻庫(AAA)「臺灣獨立藝術空間檔案」計畫專訪
自身境況與存在想像:短評2024新北市美展得獎作品
2025香港巴塞爾參展藝廊和首批亮點,來自印度、澳洲、南非、美國、英國等地新晉藝廊首次參展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文化部新人事安排: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文化部主任秘書、文化資源司司長等職異動
2024-11-05|撰文者:文化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00
2024亞洲藝術週開幕轟動!墨海樓台灣特展創下倫敦佳士得參觀新高
2024-11-05|撰文者:墨海樓國際藝術研究機構133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2024-11-05|撰文者: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31
一座由市民串接起的巨型光帶《臺北脈動》,藝術家李柏均竹構作品展現北門歷史更迭動能
2024-11-05|撰文者:亼光工作室654
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氣韻生動與現代性》書介
2024-11-04|撰文者:廖新田 《氣韻生動與現代性》作者,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776
接續過去與未來,水湳經貿園區以《詠續三部曲》為題策展,開創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場域
2024-11-04|撰文者: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