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藝博會時事觀點

逐漸蛻變的台灣藝術產業 - 台北藝博之於青年小藏家【2021 ART TAIPEI 專題】

藝術產業台北藝博

2021-10-14|撰文者:子迂的蠹酸齋

自1992年首屆中華民國畫廊博覽會以來,已有近三十年(於1995年改為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台北藝博)。是非功過以及成敗,多年來不知多少騷人墨客都曾對其有所指教。5天的展會能替藝術圈引來討論和浪潮,已堪為了不起的成就;對像我這般,年紀小、經濟能力有限,外加對藝術產業一知半解的外行人而言,藝術博覽會的意義可謂無比重大。
對多數人來說,藝術若非陳列在如宮殿般森嚴的美術館內,就是牢牢鎖在藝廊厚重大門的後方,甚至對於社會普遍的大眾,藝術甚至可能只是中學課程或大學通識。對年紀尚輕的台灣社會而言,藝術尚未完全走進大眾,即便每次民調結果,都顯示民眾認為人文素養對人的重要性,但藝術與社會的距離終究未能有所寸進。
1995年,因應國際展商加入,正式更名為: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正因如此,也才顯現台北藝博的重要性,在台北藝博多年的努力下,近十年邁入開花結果的收穫階段。這些年藝博在社群媒體上的曝光越來越多,最早只有官方和畫廊帳號定期發文,到現在有越來多雅士、藝人網紅,以及過往總是較為低調的藏家群體,也慢慢跟上了打卡風潮。
這對於開拓大眾心目中「藝術」的知名度是很有幫助的,過往藝術產業對於年輕人來說,就像是蒙著紗的神祕產業,就算多數人都曾去過美術館,公司附近都有幾間藝廊,但要推開藝廊大門還是門檻過高。我認識的朋友們都對於走進藝廊,接受藝廊人員的注視,感到些許壓力和不自在。相對於開放空間的博覽會形式來說,走進博覽會的攤位欣賞藝術品,卻相對輕鬆且無壓力得多,因此多數對藝術有興趣卻害羞的朋友,開始透過台北藝博積極接觸當代藝術市場。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提供了輕鬆的逛展形式,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當代社會畢竟處於資訊過於發達的年代,任何人都可以在展場中看到某個作品的名牌標籤,拿起手機直接上網查詢該創作者過往的歷史和作品,甚至稍微有心的藏家,還可以找到作品的交易紀錄,更誇張點的還能直接下單交易。但藝術品交易終究是個傳統且古老的產業,沒有真正在實體通路買過藝術品,很難說服藏家在網路平台上購買作品,因此藝博的價值更顯重要。
隨著台灣社會穩定的成長,人們薪資普遍增長,加諸藝術創作者的數量也逐年上升。藝術品不再總是那些高單價的商品,新銳和青年藝術家投入市場後的現象,便是藝術品也跟著逐步平價化。這些作品同樣擁有才氣,只是尚欠名氣,台北藝博不但成為台灣社會認識藝術的敲門磚,更成為新興藏家們第一筆交易的通路。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已成為新興藏家第一筆交易通路。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近年來,我從藝術愛好者開始收藏喜歡的藝術作品。我深刻理解作為藏家和單純只是個愛好者,在心態上的巨大差異。喜愛一名藝術家,單純作為愛好是美好且理想的,直到開始收藏後,那種對創作者的關注和在乎,絕非單純的愛好可比。這些年因為藝術產業的發達,眾多關於藝術品購買的資訊也逐漸多了起來,身旁有不少人覺得購買藝術品,就像是購買金融商品,求的是作品的未來性,聽了一次、兩次,總覺此種心態將導致患得患失。
藝術品是真善美的,若將眼光置於經濟得失,這些作品就不再那般單純的美好。作品的美好可以是每天經過時看上幾眼,感受其帶來的快樂,也可以是擁有作品的那種歸屬感,讓晚上得以好眠。但若今天以金融商品待之,每天經過時像是看股票漲跌的刺激,與藝術品本身帶來的快樂將背道而馳。
年紀到了,時不時總有朋友成家立業,每每當他們喬遷新居,他們最困擾的問題,永遠是該怎樣妝點牆面或櫃子。年紀尚小的我們,總看向家具品牌中的平價裝飾畫,不管是奧黛麗赫本還是瑪麗蓮夢露,都成了那時的首選。隨著收入增加,我們逐漸開始尋找更高單價也更具氣息的作品。而我認為藝博中多數年輕藝術創作者的作品,不管是價位或是需求上,都符合我們這一輩的需求,也正因如此,有不少人都成為了小藏家,然後在作品的渲染下,成為了一名小小的藝術愛好者,那扇沉重的畫廊大門終被開啟。
耕耘多年的台北藝博替全民打開了認識藝術的大門。
作為一名小藏家,同時多年耕耘於撰寫藝文類文章的我,對於這些年來台灣藝術圈氛圍的改變,是非常樂見的。有越來越多的文化前輩,願意在網路上分享關於收藏作品的諸多眉角和觀念;同時畫廊們的觀念也在轉變,經營者們更積極的希望拓展市場,並希望更多年輕族群參與,哪怕是只來畫廊參與開幕酒會或逛一圈畫作,都比之過往更加歡迎。種種改變雖然力量尚微,但這些耕耘和付出,在將來對社會肯定會有更豐厚的收穫。
這些年台灣社會對於藝術的觀念和想法正在逐步蛻變。對於年輕的台灣社會來說,當前正處於文化發展的轉捩點,每個從工業、商業社會,逐步踏入文化領域的社會,都曾面臨我們目前的狀態。不久的將來,台灣社會將有更多創作者,也會興起更多的畫廊和藝術博覽會,當然我願相信,未來也會有更多如我這般的小藏家,而現在的小藏家,也會隨著時間成長,而這些都是台灣文化積累的過程和成果。
2021年的台灣,因疫情之故過得並不順遂,許多每年定期的公開活動或展覽,都因應疫情而取消。在疫情復甦後的年末,能見到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照常舉辦,不只延攬國內眾多畫廊參與。更難能可貴的是,哪怕參展的隔離時間成本極高,今年依舊有30餘家外國畫廊願意相挺並共襄盛舉。這讓人感到暖心,畢竟疫情是人類都不願面對的狀況,只有不分國界的相互團結,我們才能一同度過疫情。同時在疫情期間的種種磨難,都將導致台灣藝術圈開出更美好的果實。
不久的將來,台灣社會將有更多創作者,也會興起更多的畫廊和藝術博覽會。

藝術產業台北藝博
REACTIONS
喜愛

10

好美

5

0

4

厲害

7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