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直擊!ART BASEL HK 2024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編輯精選15件亮點作品
2024-03-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
香港,一座東西文化交融的國際大都會,兼具亞太地區的與全球金融中心的戰略要地,今年再次迎來年度國際盛事Art Basel Hong Kong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並同時展開一連串屬於香港藝術週的周邊活動。可以關注到此展自創立伊始,便迅速躍升為全球藝術界的重要盛事,以其展覽的多樣性與創新策展理念著稱,匯聚了從繪畫、雕塑到裝置藝術、攝影乃至數位藝術等多元媒材,吸引全球藝術家、畫廊、收藏家及藝術愛好者匯聚一堂,共襄盛舉。
在今天貴賓預展開幕日,瑞銀財富管理亞洲區主席兼瑞銀香港區主管及行政總裁盧彩雲(Amy Lo)女士提到:「根據巴塞爾藝術展和瑞銀最新發佈的2024年《環球藝術市場報告》,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藝術市場銷售額增長9%,至約122億美元,藝術收藏家和觀眾均積極出席藝博會等活動。」作為疫情後的第二場巴塞爾香港展會,除了參展畫廊比去年新增了66間,更有數十間畫廊為首次參展,開展首日也感受到豐沛的觀展人潮。本次非池中藝術網親自赴展會現場,為讀者直擊2024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並挑選了15件精選作品,一覽這場國際盛事。
展會現場,排隊進場的觀展民眾。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會現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首先可以關注到,本次展本次展會多間藝廊將會重點呈獻二十世紀大師作及傑出的歷史作品,如Tornabuoni Art將呈獻精心策劃的戰後藝術家作品群展,包括喬治歐·德·奇里訶(Giorgio de Chirico)、 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Carla Accardi、Enrico Castellani、Dadamaino、阿爾貝托·布里(Alberto Burri);以及Acqavella Galleries展出了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羅伯特.印第安那(Robert Indiana);Richard Nagy Ltd.則呈現了表現主義代表藝術家埃貢·席勒(Egon Schiele) 和維也納的象徵主義藝術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等人的作品。
Richard Nagy Ltd.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埃貢·席勒(Egon Schiele)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1. Anat Ebgi Gallery
來自美國洛杉磯的Anat Ebgi Gallery,帶來義大利藝術家塔米·坎貝爾(𝗧𝗮𝗺𝗺𝗶 𝗖𝗮𝗺𝗽𝗯𝗲𝗹𝗹,1974-)以對錯覺畫極致追求而聞名,其作品經常包裹著一層氣泡布、瓦愣紙板或包裝膠帶等,看似正處於運送途中的包裝物,但實則均由壓克力聚合物所製成,當我們近距離觀察時,開始注意到氣泡膜厚重有力,並不如我們預期的輕盈感;瓦楞紙板只填充了一半,而包裝膠帶在我們經過時也不會輕易地晃動,這些材料突然從一些我們立刻能認出的東西變成了陌生、令人感覺詭異的事物。坎貝爾以顛覆觀眾對材質的真實感知,同時借鑿她過去對藝術史的專研以及紮實的繪畫技巧,精確地再現藝術史名家的經典作品,如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艾德·魯沙(Ed Ruscha)、約瑟夫·阿爾伯斯及安迪·沃荷(Andy Warhol)。
塔米·坎貝爾(𝗧𝗮𝗺𝗺𝗶 𝗖𝗮𝗺𝗽𝗯𝗲𝗹𝗹)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塔米·坎貝爾(𝗧𝗮𝗺𝗺𝗶 𝗖𝗮𝗺𝗽𝗯𝗲𝗹𝗹)作品局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2. Dvir Gallery
創立於法國的Dvir Gallery帶來曾獲透納獎藝術家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的作品,1966年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目前在柏林、格拉斯哥和巴黎生活與工作。戈登的藝術實踐涵蓋了錄像、電影、裝置、雕塑、攝影。而鏡子和火是戈登之前許多作品中持續存在的主題,如自2007年開始發展的《你+我的自畫像》,將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圖像經燒灼後,焦黑的商業影像殘片在鏡面背景之上飄散,將原先在人們心中的英雄人物留下的燒焦遺迹,卻依然散發出一種強烈氣場,凸顯了沃荷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同時也捕捉了後沃荷時代自我反省的特質。
Dvir Gallery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Dvir Gallery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3. 尊彩藝術中心
尊彩藝術中心為慶祝參加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十周年之際,特別策劃了「二十世紀雋永華人藝術」展覽,以1920年代的亞洲殖民背景為起點,聚焦於臺灣日治時期,展示了首批接受日本及西方美術教育的藝術家如何開創臺灣現代藝術運動。如陳澄波與郭雪湖,為臺灣日治時期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橫跨中國、日本、臺灣至東南亞,以1920至1947年間的臺灣風光和人文情懷為畫布,奠定了臺灣藝術史的重要基石;同時也呈現了去年辭世的藝術家蕭勤,其曾受前衛藝術家李仲生指導,1955年共同創立「東方畫會」,並於1961年與義大利藝術家共同推動「龐圖國際藝術運動」,以東方哲學作為創作核心,成為華人在歐洲藝術領域的先鋒。
尊彩藝術中心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尊彩藝術中心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4. 亞洲藝術中心
亞洲藝術中心本次呈現朱銘個展,自朱銘於2023年辭世後,便由亞洲藝術中心代理其藝術家作品,而本次即呈現他最具標誌性的《太極系列》。朱銘於1970年代中期啟用太極拳的套路與精神,發展出獨特的藝術語彙。其《太極系列》雖源於太極拳的動作,但藉由朱銘的轉化,作品超越形態的模仿,達到了與意念同步的藝術表達,這種對太極的深刻理解使朱銘在形式與內涵上達成動態平衡,展現了東方哲學中形與神並重的自然觀。到了2000年,朱銘推出《太極系列—太極拱門》,是其太極系列的高峰之作.以太極拳的對招精髓為基礎,透過抽象化手法,展現了充滿虛實交錯視覺動態,剛柔並濟的藝術風格。初期以銅材創作,朱銘後期轉向石材雕刻,以其不可逆性強化作品的表達力。
亞洲藝術中心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亞洲藝術中心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5. Kerlin Gallery
位於愛爾蘭都柏林的Kerlin Gallery呈現愛爾蘭藝術家艾娃・尼薇綾(Ailbhe Ní Bhriain)的作品,其創在範疇包含錄像、電腦生成影像、拼貼、掛毯、版畫及裝置藝術。本次展出近3x4.5米的大尺幅巨作〈間隙V〉,結合了地下洞穴、建築遺址、珍奇異獸和檔案肖像等圖像,在當代的滅絕威脅和古代的低階社會敘事劃出了一條想像的界限。她的藝術實踐深耕於帝國主義遺緒、人口流動及人類世等議題的探討,這些交錯的主題透過象徵性的敘事手法,以精緻的視覺語言表達,呈現了帶有的超現實主義特徵;同時巧妙地避免了過去傳統既定的對立觀點,轉而揭示了這些複雜議題中存在可能性和其中的矛盾,因而創造出具有鮮明的個性,既真實卻又詭譎的視覺意象。
Kerlin Gallery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艾娃・尼薇綾(Ailbhe Ní Bhriain)作品局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6. 47 CANAL
Nolan Simon(1980-)美國當代藝術家,不同於傳統的全身或面部描繪,他的作品選擇聚焦於腳、胸部、手和其他身體局部或物件,而這樣的創作手法具有一種強調性意味。對Simon而言,物件不僅僅是視覺元素,它可能也具有反映時代性的表徵。例如,過去荷蘭的古典靜物畫中,鬱金香、柳橙和石榴常常作為內在經驗、生命的短暫和欲望的隱喻,這些畫作中的豪華物品代表了當時無法輕易獲得的奢侈,反映了擁有者的地位和財富,而這樣的象徵性隨著時代推移,亦有了不同的語彙。反之,在Simon捕捉的手勢、酒杯、衣著、面膜等,都作為當代環境下,多元文化揉雜下的一環。
47 CANAL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Nolan Simon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7. Mai 36 Galerie
來自瑞士的Mai 36 Galerie,帶來英國藝術家波比·瓊斯(Poppy Jones,1985-)的作品。瓊斯採用細膩的媒材層疊技術,透過單版印刷將照片複印於二手的織品上,如再生麂皮、絲綢抑或是皮革,再透過水彩及油畫的方式,加以描繪然後拉伸並放置在鋁框架中。藝術家向靜物畫和虛空派的概念致敬,將發光的燈等同於生命的狀態;將花朵視為短暫的存在,並因著絨面的質地,對於影像的呈現散發出像是由寶麗來相機拍攝而成的效果,柔和、清脆卻又立體,包裹著靜止的場景和生活的片段。
波比·瓊斯(Poppy Jones)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波比·瓊斯(Poppy Jones)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波比·瓊斯(Poppy Jones)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8. 安卓藝術
安著藝術本次以「航行」為主題,展出旗下藝術家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傅饒(Rao FU)、羅懿君(LO Yi-Chun),以及黨若洪(TANG Jo-Hung)的作品。其中可以關注到傅饒的創作,透過充滿幻想的元素和繽紛的色調來對當代世界面臨的諸多挑戰作出獨到的解讀。其新作《失樂園》,將眾多人物與猴子置於一個橫跨古今的史詩般的場景中,利用類似於古典大師的布局技巧,描繪出一幅寬廣的時空景觀,展現了誘惑、慾望、擁抱、共享、獻祭、質疑等人性的基本特質與脆弱性。作品中央,一個巨大的深色塊狀物從下方升起,如同一頭潛伏的巨獸,啟動了《失樂園》中的核心主題——不安,它操縱著畫面中所有生命的命運軌跡。
傅饒作品-〈失樂園〉。圖/安卓藝術提供。
9. 伊日藝術計畫
伊日藝術本次呈現藝術家陳松志的個展,其創作軌跡貫穿了一貫的觀念性基調,透過材料本質的語言來展現生活中那些常被忽視的感性細節。其作品主要採用空間裝置的形式,大型作品常採用與民用居住空間相仿的尺度,融合了個人及社會層面的時效性事件。陳松志致力於揭露那些源於經驗中的、關於斷裂、破壞與微妙收集過程的強烈情感,他總是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之中尋求人性與物質背後的美學殘響,正如本次展場中《微弱的美感》系列作品運用了舊建築拆除後的廢棄木材,揭開木材表面,一片片地剝離樹皮般的材質,像是木製展牆被ㄧ一地掀開,揭開物件表象以外的內在視野。
伊日藝術計畫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伊日藝術計畫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10. neugerriemschneider
來自德國的neugerriemschneider主要帶來兩位藝術家作品,其中英國藝術家比利·查爾迪斯(Billy Childish,1959-)以表現主義風格的畫作而聞名,過去三十幾年以來在國際的知名度不斷提升,曾出版超過四十冊的詩歌、五本小說、數百張唱片和逾百幅的油畫。1999年,他與英國詩人兼藝術家查爾斯·湯姆森共同發起了名為「反觀念主義」(Stuckism)藝術運動,旨在針對觀念藝術進行反思,提倡繪畫的傳統價值,並對觀念藝術及後現代主義的消極態度提出批評。不過在2001年時查爾迪斯離開了此運動,但這一思潮對英國乃至全球的藝術領域仍產生了長遠的影響。而有別於過去多以人物為主的創作,近期查爾迪斯的作品走向自然景觀為主題,他筆下的迴旋、粗獷的筆觸仿佛自然界隨性而動的軌跡,甚至帶有原始性顏色在棕色的亞麻畫布上和諧地共鳴,宛如與輕盈的木炭素描筆觸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共振。
neugerriemschneider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比利·查爾迪斯(Billy Childish)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比利·查爾迪斯(Billy Childish)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11. 德薩畫廊
香港藝術家麥影彤二(Mak2,1989-)的創作靈感經常源於經典遊戲「模擬人生」,而作為本次展會藝聚空間(Encounters)其中一項大型裝置,將立方型的展場向上堆疊、複製,為本次展會中的一大兩點。作品《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是麥影彤二對抄襲文化和自己創作的三重戲謔。第一重是德薩畫廊在展位上展出麥影彤二的《美好家園〉三聯畫系列,作品運用了「模擬人生」遊戲,虛構出難辨真假的愛與惡,藝術家再從淘寶上找到畫師將影像繪製出來。在展位旁邊,兩個被複製的展位上下對疊,下半部分完整地複製了麥影彤二在德薩畫廊展位中的作品,不過裡面掛置的三聯幅被簡化為單幅畫,而這個模擬展位所展示的其他作品則以馬賽克處理。第三重則是下方展位的鏡像版本,但這個版本的展位殘破不堪,充滿黴菌、野草叢生、畫作歪斜,觀眾只能從中揣測這是否為200年後的藝術世界反烏托邦,或其實只是藝術家對表象本身的嘲諷。
麥影彤二作品《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麥影彤二作品《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12.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
英國藝術家克萊爾・伍茲(Clare Woods,1972-)的創作基於對現有攝影素材的直覺反應,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以流暢的線條和鮮豔的色彩為特色,在此次展會中以一系列新的繪畫作品,描繪攀爬的植物和樹葉。作為最初受過雕塑訓練的藝術家,伍茲善用富有表現力的筆觸,使描繪的對象物變得更加陌生,而本次展出的作品更加深了觀眾與描繪對象物之間的距離。對此,伍茲解釋到,畫面的隱密感因著過去幾年疫情關係,「溝通」這件事變得比以往更加便利,卻也因為距離而讓真實的與否顯得更為模糊。本著這樣的前提,伍茲的油畫作品經常描繪於鋁板上,其滑順柔軟的筆觸,更加易於融合前景與背景的關係,以達到她想傳遞對於與「真實關係」之間的距離。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13.Pace Gallery
佩斯畫廊此次呈現波蘭-德國當代藝術家艾莉莎·克瓦德 (Alicja Kwade)的作品,其中《Mono Mondes》系列是延續她過去發展過的《L'ordre des mondes 》系列,其汲取義大利藝術家皮耶羅·曼佐尼雕塑作品〈Socle du Monde〉 (1961)的概念,意為「世界的基礎」,該雕塑特別之處在於其銘文需要倒置閱讀。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原本平置於地的底座似乎被顛倒,成為承托整個世界的基石。Alicja Kwade將這些球體被設置於高聳的椅子結構之中,利用我們熟悉的日常用品來建立一種抽象的比例感,形成與巨大星體的鮮明對比。這件作品挑戰了我們對於宇宙的既有認識,同時也邀請觀眾反思自我與宇宙的關聯:人類為地球賦予了何種意義?我們又如何在宇宙的廣闊中定位自己?此外,遍佈於展牆的錶針,同樣也顛覆了這些物件的日常功能。克瓦德在一次的採訪中提到,她將時間作為測量空間的一種度量系統,將錶針換算成釐米,她發現改變閱讀這一系統的方式可以將錶針轉化成類似光或正弦波的圖像,其呈現出的幻象挑戰了極簡主義對材料真實性的追求,形成了她作品中一貫探討二元對立的概念。
Pace Gallery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艾莉莎·克瓦德 (Alicja Kwade)作品一景。圖/Pace Gallery提供。
艾莉莎·克瓦德 (Alicja Kwade)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14. Galerie Thomas Schulte
位於德國柏林的Galerie Thomas Schulte,則呈現西班牙藝術家安吉拉·德拉克魯茲(Angela de la Cruz,1965-),1965 年出生) 2010年曾獲得特納獎提名,其作品以觀念藝術、繪畫及雕塑為靈感,重新定義畫布的傳統用途,探索敘事的新維度。她挑戰畫布作為單一物件的觀念,透過解構和重構畫作成為可回收的「商品畫作」,從而賦予作品以再生的可能性。德拉克魯茲的作品常見於身心受創的主題,透過扭曲破損的畫框和破損的畫布來視覺化其戲劇性標題,並將之擴展至立體空間。
安吉拉·德拉克魯茲(Angela de la Cruz)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15. Regen Projects
瑪麗蓮·明特(Marilyn Minter,生於 1948 年)是一位美國視覺藝術家,她以照相寫實主義風格創作的繪畫和攝影作品著名,其模糊了商業與美術之間的界限。在繪畫題材上經常以帶有些許情慾意味的圖像為主,其絢爛、飽和的色彩與揉化過後的筆觸詮釋,並透過Photoshop對底片進行融合,從而創造出全新視覺圖像的過程,再將這些創新圖像在鋁質的表面上施加琺瑯漆後轉化為繪畫作品。
瑪麗蓮·明特(Marilyn Minter)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相關新聞|回歸至疫情前規模,2024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三月隆重登場,展會精彩亮點預先看!
2024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將迎來 242 間國際展商,全面回復至疫情前規模!
活動資訊
開幕之夜
2024 年 3 月 27 日(星期三)下午 4 時至晚上 8 時
公眾開放
2024 年 3 月 28 日(星期四)下午 2 時至晚上 8 時
2024 年 3 月 29 日(星期五)下午 2 時至晚上 8 時 2024 年 3 月 30 日(星期六)下午 1 時至晚上 7 時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2025香港巴塞爾參展藝廊和首批亮點,來自印度、澳洲、南非、美國、英國等地新晉藝廊首次參展
2024-11-02|撰文者:巴塞爾藝術展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488
意識的場域與媒介框架的解放,關於Art Basel Hong Kong 2024 香港巴塞爾形塑的美學路徑
2024-03-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王玉善編輯整理3830
瑞銀集團將於2024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呈獻豐富節目,體現藝術家對城市生活的思考
2024-02-27|撰文者:Art Basel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870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195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71
陳昱榮「源像邊際 Cluster-Pixel Boundary」:資訊轉譯為賦格(fugue)?視覺下感官的再擴延
2024-11-21|撰文者:王襦萱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