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4-03-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王玉善編輯整理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為亞洲地區最具規模的國際藝術展覽之一,每年展出來自亞洲與其它地區頂級藝廊呈現的藝術品,也因此成為了每年度的亞洲藝文盛事,它反映的不僅僅只是藝術品交易的繁榮,也是關於藝術觀點的詮釋與美學品味的象徵。但更重要的是,它也體現了人類面對當代世界環境變動之下的精神與思考,如政治與地緣關係、科技及人文發展、藝術媒介創新等更多美感哲學上的思辯等等。今年的ABHK 2024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全面回歸,其中匯聚了243間左右的展商,他們分別來自40個國家及地區;參展藝廊數目相比2023年增加了66間,展期由2024年3月26日持續至3月30日,地點位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圖說:3月26日開展首日匯聚國際藏家與觀眾。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圖說:藝聚空間(展位EN9),展出香港藝術家麥影彤二(1989-)《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內容體現麥影彤二對抄襲文化和自身作品的三重戲謔。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圖說:藝聚空間(展位EN3),展出日本藝術家加賀溫(1979-)的作品《Ukiyo-e》,內容取自江戶時期的小型歌舞伎劇場,並描繪了藝術家的另一個自我「Usacchi」(一隻愛爾蘭傳說中經典的「pooka」兔子精靈),體現了他在日本和歐洲生活的經歷。Usacchi坐在金色庭園中心的桌子前,被食物與象徵加賀已故母親Kazuko的物件包圍,母親是藝術家和自我生命經驗連結的對象,而Usacchi夾起象徵逝者的茄子和青瓜。有趣的是,作品中的構圖和金色背景連結著日本18世紀京都琳派的特點,以及戶時代中期在京都活躍的畫師伊藤若沖。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相較於去年的展會結構、客群分佈與藝術項目,在今年的呈現上有些許的轉向與差異性。人潮的表現和去年一樣,於開展的首日隨即湧入大量的貴賓與群眾,不過和去年的差異在於韓國藏家來的比例提高許多,幾乎展場隨處可見韓文的交談聲,以及其和展商詢問作品的現象,可能導因於整體香港文化項目的推動,而間接造成的效應,像是由香港旅遊發展局推動的「藝聚香港2024」等;同時在城市街景中也隨處可見來自韓國的旅客等。不過儘管可能受限於政策的因素而導致中國內地藏家較少出席展會,但來到現場的內地藏家在詢問與找尋作品的狀態,則顯得相當積極與精準。

圖說:藝聚空間(展位EN11),展出日本藝術家加賀美健(1974-)作品《The World of Ken Kagami》,內容集結藝術家的多個創作,並被擺置在藝術家的小誌作品與充滿垃圾的舞台上進行。展品包含早期的雕塑、現成物,以及日用品雕塑與傳統青銅媒介、織物和塑膠來創造的大便雕塑。藝術家透過詼諧的手法來詮釋城市中的廢棄物,並搭配畫板上描繪的史努比、阿森一族等知名卡通相對應。展會期間每日會進行行為展演,藝術家將免費為觀眾繪畫自己想像中的生殖器漫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展會結構與藝術項目的安排上,今年展會的整體意象相當重視策展意識與展場氛圍的形塑,也因此於藝聚空間(Encounters)的展區當中,我們可見來自全球的藝術家們透過裝置、雕塑、行為藝術等方式,嘗試突破展會場地於創作媒介上的曲度與定義,抑或者提供視覺與感官上震懾;策展角落(Kabinett)安排33組作品分布於藝廊薈萃(Galleries)中,主體呈現藝術家完整的創作脈絡與形式。不過儘管上述是大會主要對外分享的策展項目,但當我們實際到達現場時,卻會發現今年展商或新晉藝術家們透過跨媒介的整合,與製作展覽技術上面的完整性,來達到凝聚意識觀點,進而傳達現場氛圍的現象也逐漸提升,特別是來自於亞洲、東南亞的畫廊,它們被展示於亞洲視野(Insights)及藝術探新(Discoveries)等。

圖說: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展位1C11)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圖說:馬凌畫廊展出香港藝術家黃炳(1984-)的作品《阿雞因被綁架未能及時於日出時雞啼而感到內疚》。他的作品風格風格鮮明,以充滿情慾與荒誕的內容呈現性、政治環境和當代社會之間的思辯,帶給觀者在以看似荒誕視覺感官當中,和難以合理化,且日漸混亂的現世進行對話。近年來整合電影、雕塑、文字等元素,在紐約新美術館、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巴塞爾美術館等機構舉辦個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圖說:Bangkok CityCity(展位1C41)呈現泰國藝術家納溫‧努通(Nawin Nuthong)的作品,他夠過種媒介探索歷史和文化媒體之間的聯繫,並將神話傳說與電子遊戲、漫畫和電影中的流行文化融為一體,探討科技與歷史脈絡之間的交互關係。本次作品奠定於早期作品的基礎上,以「川流不息的文化」(Culture is Flux)為題,探討我們在發掘歷史,與重新修訂、考證與評價過去的紀錄時,衍伸而出的張力。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另一個特殊的現象,在今年展商提出的作品類別中,錄像與攝影作品的比例較之前下降,反之是以具有紡織技藝的作品比重提高;可能導因於政策關係,擔心前往觀展的藏家結構和過去不同,又或者是國際經濟因素的考量,展商呈現的作品選擇較具市場關注度的媒材。抑或近年來媒材本身的意義逐漸被解放,作品使用的基底材與其承載的觀念和既定的框架有所轉變,就像是如何將影像的技術呈現於繪畫之中等相關思考,所導致的部分品味轉向。此外,參展的畫廊們傾向帶來創作資歷相對成熟的藝術家,或者是和二級市場連結較深的年輕藝術家之作品,整體以較為保守穩健的態度進行市場的推廣。

Kosaku Kanechika(展位3D26)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圖說:Kosaku Kanechika帶來日本藝術家沖潤子(1963-)的作品。藝術家透過縫線體現於布料的不同層次空間中,來雕刻生命與時間的痕跡。她創作的特點在於將獨特的圖案直接繡在布料上,過程不經過任何草圖。儘管過程看起來簡明,實際上卻與「刺繡」的原理相違背,目的是喚起觀者最純粹的基本感官。此外,在創作的過程當中,她也將自我的時間和舊布料、工具、故事的累積相互交織,創作出充滿新生命和偶然性的作品,她在不同層次的時間中也發現了不同的風景。而這個看似具有雕塑性的過程,實際上也擴大了紡織品和藝術的領域,作品被蒐藏在金澤21世紀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圖說:Hauser & Wirth(展位1C21)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圖說:Hauser & Wirth展出瑞士藝術家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1980-)的作品《與甲蟲的肖像》,其為近期炙手可熱的80後藝術新貴,作品曾在木木美術館和龍美術館展出,並多次刷新亞洲新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他的作品內容可見人物、風景、靜物,他的目的不是要對物件的再現,而是藉由顏色、構圖上的轉譯,和藝術史產生對話狀態,像是繪畫的精準性要如何產生屬於自己的明亮用色風格,以及在構圖的重新配置後,形成具有自身符號性的作品,並和脈絡產生對話。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圖說:Mazzoleni(展位3E09)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圖說:Mazzoleni(展位3E09)展出美國最受敬重的在世藝術家之一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1927-)的作品《斯蒂芬妮》,他以肖像畫聞名。構圖特點可見幾何狀與簡單輪廓,搭配大膽鮮明的顏色運用,與幾乎沒有遠近感的空間運用,間接回應了現代主義繪畫先鋒運動「構成主義」的觀點。作品被世界各地藝術機構收藏,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Gallery),以及東京都美術館等。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圖說:藝聚空間(展位EN14)與BEN BROWN(展位3D13)展出,展出國際知名的德國當代攝影藝術家康迪達•赫弗(Candida Höfer,1944)的作品。她以拍攝公共空間的內部為主體,並在視角以平視、正交的形式,拍攝空無一人的空間狀態。透過長時間曝光和只使用自然光線,讓作品承呈現出罕見的親切感,同時這些被刻意刪除的人類軌跡,進一步喚起觀者反思對於承載美學、信仰及人文精神的空間狀態上的意義。赫弗的作品被典藏於全球各大美術館,包含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龐畢度美術館、倫敦泰特藝術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馬德里國立博物館雷納索非亞藝術中心、埃森弗柯望博物館、漢堡藝術館等;也曾参與卡塞爾文件展、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重大展出。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Art Basel Hong Kong 2024 展會資訊
【貴賓預展(憑邀出席)】
2024年3月 26日(星期二)中午12時至晚上8時
2024年3月 27日(星期三)中午12時至下午4時
2024年3月 28日(星期四)中午12時至下午2時
2024年3月 29日(星期五)中午12時至下午2時
2024年3月 30日(星期六)上午11時至下午1時
【開幕之夜】
2024 年3月27日(星期三)下午4時至晚上8時
【公眾開放】
2024 年3月28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晚上8時
2024 年3月29日(星期五)下午2時至晚上8時
2024 年3月30日(星期六)下午1時至晚上7時
【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Art Basel Hong Kong 2024香港巴塞爾藝聚香港2024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香港藝術月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