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時事觀點

雕塑創作中的詩意與造境 : 《雕刻の五.七.五》亞洲藝術大學國際交流展暨 2021《袖珍雕塑展》

雕刻の五.七.五袖珍雕塑展臺藝大亞洲大學國際交流展

2021-12-03|撰文者:張家馨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下簡稱臺藝大)創校至今已有數十餘年,每年培養出不同領域的藝術從業人員,在這寧靜悠遊的校園環境中,包容著強大的創作想像力,一直以來,臺藝大透過展覽及活動的承辦,實際拉近共製與跨領域合作在藝術創作中的可能性,像是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系列、大觀表演藝術節、以及今年十月份的年度盛事《雕刻の五.七.五》亞洲藝術大學國際交流展等,在校園體制下承辦的展覽,不僅作為學生在校期間觀摩的良好平台,更是提供更多實際展演及相互交流的機會。
現任沖繩縣立藝術大學(Okinawa Prefectural University of Arts)波多野泉校長在1997年曾為臺藝大雕塑系客座教授,在執教期間便與學校各系所教授有著良好互動與合作關係,因此成立展覽《雕刻の五.七.五》,希望透過展覽的合作,能夠看見造型藝術在不同文化與專業領域下的呈現,以雕塑作為共同語境,在這當中相互切磋交流。
沖繩縣立藝術大學波多野泉校長作品-〈丘〉,木、乾漆、金箔。圖 / 臺藝大提供。
隨著時間推移,展覽的規模及參展件數逐步擴大,今年《雕刻の五.七.五》是展覽創辦人波多野泉校長退休前的最後一檔展覽,因此首次在台灣舉行,並以展覽初始點臺藝大為主辦單位,聚集六個亞洲國家,十九間大學的教授及研究生共同展出,展出單位包含愛知縣立藝術大學、廣島市立大學、女子美術大學、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宮城教育大學、日本大學、沖繩縣立藝術大學、多摩美術大學、東北藝術工科大學、東京造型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魯迅美術學院、首爾市立大學、清邁大學、泰國藝術大學、順化大學;臺灣參展學校包含大葉大學造型藝術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總參展的作品件數高達兩百餘件。
做為主辦方的臺藝大,其參展單位不僅有雕塑系的師長,陳志誠校長、工藝系、美術系、古蹟系的教授,以及雕塑系的畢業校友謝齊川、黃品彤、邱承宏、劉欣宜等人共同參與了這次的交流展。除此之外,雕塑系上兩年一次的重大盛典「袖珍雕塑展」更是在同一時間平行展出。
《雕刻の五.七.五》展場。圖 / 臺藝大提供。
《雕刻の五.七.五》展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袖珍雕塑展》展場。圖 / 臺藝大提供。
臺藝大陳志誠校長作品-〈跺足〉,複合媒材。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臺藝大雕塑系老師江孟禧作品-〈兩把火〉,木、銅線、樹酯、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臺藝大古蹟藝術修復系老師范雅婷作品-〈壽客〉,日本31瓷土。圖 / 臺藝大提供。
東京造型大學創作者松原茉廣作品-〈滿月〉,木、油繪具。圖 / 臺藝大提供。
首爾市立大學老師李允碩作品-〈ForREST〉,Stainless Steel。圖 / 臺藝大提供。
大葉大學創作者陳冠廷作品-〈As an Amoeba Under your Microscope〉,樟木、銅。圖 / 臺藝大提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創作者楊祐丞作品-〈無心插柳柳橙汁〉,舊磅秤、偏光膜、乾掉的河水、光固化列印件及銅料五金。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詩與空間

「詩意是藝術創作上形容作品的褒義詞,也許是一種對意境的追求。」雕塑系系主任賴永興老師說,在藝術創作中的詩性語彙帶給觀者浪漫與感性的象徵,《雕刻の五.七.五》展覽名稱則是以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詩-「俳句」為本,希望能夠以詩句的形式作為展呈的一種方式「用雕塑來寫詩」。日本俳句的規範嚴格,整首詩只能有三句,第一句要有五個音;第二句七個音;最後一句則又是五個音,並且詩句中必須要含有季節的詞彙。而本展則是延續俳句的精神,作品的長、寬、高控制在五吋、七吋、五吋範圍內。
在作品的展呈形式上,有別於以往以白色展臺為基底的形式,將作品置放在一張厚實的版畫紙上,並統一每一件作品在版畫紙上的位置,其餘的留白空間映襯出作品當中的詩意語境。以紙張做為展品底座,回應俳句與詩籤的相對關係,因此在展覽中可以看到每件作品整齊劃一地規範在同一個位置上,並且一 一註記出作品中的季節意像,是實現雕塑創作中的詩意與造境。
《雕刻の五.七.五》作品展呈方式,每件作品的下方會有貼上一張作品資訊,並註記該件作品代表的季節意象。圖為多摩美術大學創作者山添理花子作品-〈霖〉,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本次交流展另一重要項目「學術研討會」,由臺藝大美術學院陳貺怡院長命題《雕塑的詩意與造境》,除了延伸展覽命題本身的探討外,同時試論雕塑創作中的詩意文學性以及與空間和環境的關係。「現在就算是在白盒子裡面也要去想如何跟作品對話,我想這就是對造境的探討。」賴永興老師說,以前的雕塑創作將焦點放在作品本身,然而隨著時代推移,作品如何融入空間、展台的樣式、展示方式、燈光等在現今都是創作者必須思量到的部分。

校園機構內的展覽

「這次的展覽是以學校為單位去邀請日本、中國、韓國、泰國、越南這幾個國家,有著陳志誠校長的支持、國際事務處以及有章藝術博物館的協助,光靠雕塑系的力量是不夠的。」賴永興老師說,《雕刻の五.七.五》以國際交流展的規格邀請亞洲六個國家不同代表的藝術學校,透過學校各單位協力及資源的注入,在疫情之下仍有十九間大學共襄盛舉,除了學校其他單位的合作外,雕塑系上的助教、剛畢業的碩士學生,以及雕塑系系學會的同學,在本次展覽成形的過程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家分工合作完成每一個流程。
雕塑系上承辦的袖珍雕塑展則是以增件的方式讓學生自由參加,與《雕刻の五.七.五》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參展條件不限級別以及展呈形式,並與政府及企業合作獎項機制。特別是長期關注及扶植臺灣本土新銳藝術家的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因此除了金獎、銀獎及銅獎外,他們在每一年都會提供麗寶獎的名額,以鼓勵正在探尋之路階段的在學學子,並滋養學生時期創作經費的不足。
然而,在校內舉辦的展覽除了提供學生在學期間執行展覽實務經驗,以及同學彼此之間在創作上交流的機會外,更是一個向外發展曝光的良好平台,許多畫廊會藉著這個機會挖掘藝術新秀,有機會在求學階段便與商業畫廊合作,並從中瞭解臺灣藝術市場的生態,以及積累其展覽經驗與資歷,作為成為專職藝術家前的試金石。

雕塑創作的多元向度

跳脫傳統雕塑美學的表現形式,在本次的國際交流展中,更是可以看見藝術家是如何善用日常生活中現有的物件與媒材,在造型藝術創作上的多元表現。以造型藝術做為國與國之間流動的語言,在本次的展覽中則是展現出亞洲國家在不同文化底蘊下的創作表現。
舉例來說,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教授葉栗剛 (HAGURI Takeshi) 的作品〈男氣〉,在有限的尺寸規範下,呈現出袖珍版的日本黑道老大。圓潤的身體造型以及詼諧的表情,藝術家以幽默輕鬆的方式,在木頭上細膩、精緻地刻劃出傳統日本黑道特定的刺青風格與形式,吸引眾人目光;來自清邁藝術大學的創作者Suttisak Phuthararak,其作品〈Friends〉呈現泰國的古代人物的髮型及服飾,並保留木雕原有的顏色,鋪疊出屬於東南亞文化的歷史與氣質。 
「今年的袖珍雕塑展的作品都非常優秀,從他們的作品可以看出對創作的企圖心。」賴永興老師說,在本次與其他國家的碩士生與教授共同聯合展出的情況下,臺藝大雕塑系的學生仍然有著亮眼的表現。袖珍雕塑展的徵件條件雖然有尺寸大小的限定,在迷你微形化的空間中,卻能夠看出年輕創作者想要透過作品傳遞屬於他們時代語彙的的那份熱忱,嘗試跳脫傳統的媒材與形式,實驗出造型藝術的多重可能。
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老師葉栗剛作品-〈男氣〉,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清邁大學創作者Suttisak Phuthararak作品-〈Friends〉,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今年袖珍雕塑展金獎得主王昱鈞其作品〈慾望載體〉,為了將信仰中的儀式融入於日常,藝術家將臺灣民俗信仰中燒紙錢的傳統,重新搭建出一個迷你版的金紙及金紙爐,將生活中「早上能夠睡晚一點」、「午餐多加一顆蛋」那看似微小而不足掛齒的小小心願,能夠在千篇一律的日常成為值得期待的美事,因此他特別製作加有焦糖的手作金紙,希望觀者與作品互動的同時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確幸」。
近幾年影響我們生活最有感的不外乎就是疫情的入侵,不僅打亂我們原本的生活步調,口罩更是成為我們形影不離的配件之一。獲得銀獎的王昱儒替作品取名為〈COVID-19〉,將口罩結合動力裝置演繹出大口呼吸的動作與聲音,在諾大展間中隱隱作響。透過機器演繹出來的呼吸聲,其規律的節奏有如醫院裡的心跳監護儀,彰顯出生命的脆弱、病毒的無情、死亡的可怕。
臺藝大雕塑系學生王昱鈞作品-〈慾望載體〉,2021,複合媒材,30x22.5x12.5cm。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王昱鈞自製的迷你金紙,並在這張當中添加焦糖,在燒製的過程中會散發出淡淡的糖香。

臺藝大雕塑系學生王昱儒作品-〈COVID-19〉,2021,矽膠、馬達、動力裝置、鐵、喇叭、麥克風,20x20x12cm。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而今年不論是在《雕刻の五.七.五》展或《袖珍雕塑展》更是可以看到許多透過材質轉換的表現形式重新演繹對象物的質感。在《雕刻の五.七.五》中臺藝大楊北辰老師作品〈騰刻古籍No.9-耶穌基督一生之懷念〉,藝術家維持他一慣的創作風格,細膩地在木頭上雕琢出書本的皺摺與紋路,霎時間令觀者誤以為是一本古書佇立於展場中;位於日本東京的女子美術大學其創作者齊藤苑花(Sonoka Saito)作品〈Pillow〉,採日本手工紙重塑出一顆小枕頭,透過紙張厚薄度的變化,逐一勾勒出棉質材質應有的柔軟度,並在枕頭上捏塑出有人躺過而凹陷的痕跡,在作品中留下物品長期被使用過的溫度與印記。來自沖繩藝術大學的創作者村松英俊(Muramatsu Hidetoshi)作品〈Outlet〉,則是以大理石的材質再現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膠插座。
臺藝大雕塑系老師楊北辰作品-〈謄刻古籍No.9-耶穌基督一生之懷念〉,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沖繩縣立藝術大學創作者村松英俊作品-〈Outlet〉,大理石。圖 / 臺藝大提供。
女子美術大學創作者齊藤苑花作品-〈Pillow〉,Handmade Japanese paper,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袖珍雕塑展》的部分,葉妍伶作品〈插翅難飛〉獲得本次的優選獎,保留大理石粉奧羅拉的顏色特性,將其刻琢成超市內販賣的生雞翅,並與現成的包裝盒合而為一,在展場中吸引著觀眾目光,在這真偽辨認間引起一種欣賞作品的遊戲性;另一個同樣以食物為題的創作者蔡雨橙,作品〈飧〉重現早期的古早味便當,細膩地捏塑出一顆顆米粒、滷蛋及滷汁,並於白米飯及蛋黃上刻劃出人臉的造型,在看似簡單樸實的菜色中別出新意,看見創作者的用心。陳宣宇的〈啟宗與起司〉以奧羅拉及印度黑花崗雕刻出一比一大小的老鼠和起司,並保留大理石的原色,刻劃出擬真的實物。
臺藝大雕塑系學生蔡雨橙作品-〈飧〉,2021,石粉黏土、現成物,14x10x4cm。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臺藝大雕塑系學生陳宣宇作品-〈啟宗與起司〉,2021,奧羅拉、印度黑花崗,18.5x12.5x5.5cm。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臺藝大雕塑系學生葉妍伶作品-〈插翅難飛〉,2021,12x13x4cm,粉奧羅拉。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雕塑發展至今,它的疆域越來越模糊了」

早期日本知名的電視節目《超級變變變》,以「人」為創作基底,參賽者透過變裝以及道具的輔佐,重新再現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你可能會在這節目中看到由一群人扮演的巨型生啤酒、一張經典的古典名畫,以及一場「編導式」的撞球比賽。令人聯想到現今當代藝術的表現。不論是平面繪畫或立體創作,藝術家不斷地挖掘其創作的可能性。臺藝大雕塑系承辦的《雕塑年度展》、《袖珍雕塑展》自歷屆以來參展的作品的容貌越加豐富,特別是在這次的國際交流展暨袖珍雕塑展的三百多件作品中,可以看見細膩的雕刻技巧、現成物的挪用、異材質結合、新媒體的應用、材質轉換等創作形式。
臺藝大雕塑系學生吳書竺作品-〈止痛藥〉,2021,夾鏈袋、香菸、菸紙、透明列印標籤,30.5x25.5x12.5cm。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沖繩縣立藝術大學創作者武誠也作品-〈Catch.img〉,紙杯、膠帶、樹酯。圖 / 臺藝大提供。
順化大學創作者Do Xuan Phu作品-〈Covid-19 prevention〉。圖 / 臺藝大提供。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廣告
看完整展出作品 → https://artemperor.tw/gallery/artworks/1045
【 延伸閱讀 :《2021雕塑年度展》看見多元媒材在雕塑創作上的結合與應用 】

雕刻の五.七.五袖珍雕塑展臺藝大亞洲大學國際交流展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2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

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首度公開,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