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藝大雕塑系「第十四屆袖珍雕塑展」:回應獎項機制的本質及美學藩籬的探討
2023-11-14|撰文者:張家馨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下簡稱臺藝大)雕塑系承辦的「國際袖珍雕塑展」其靈感源於夏威夷大學的馬莫魯·賽托(Mamoru Sato)和佛雷德·羅斯特(Fred Roster)發起的鞋盒雕塑展(Shoebox Sculpture Exhibition),要求藝術家將他們的創作限制在30.5x22.5x12.5公分以內。與大型作品不同的是,袖珍雕塑是一種微型化空間的立體作品,如過往皇宮貴族手上玩耍的觀賞物,亦同時是藝術家能夠短時間內將靈感化為實體的作品。
承襲鞋盒雕塑展的概念,臺藝大雕塑系維持策辦「國際袖珍雕塑展」至今已達第十四屆,展覽以徵件的方式,開放系上學生報名申請,並由系上邀請國內外教師與友校共同參與。而今年有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金澤美術工藝大學、筑波大學、多摩美術大學、大田原市藝術文化研究所、沖繩縣立藝術大學、國內大葉大學及國立高雄大學等學校的藝術創作者一同展出,使學生能藉由觀摩拓展視野。延續以往慣例,袖珍雕塑展投注了企業贊助的獎項機制,包含「麗寶創新獎」、「玉薇賞」、「32微巨獎」以及台灣木雕協會的贊助,鼓勵學生積極投件,在同儕的競爭下迸發出更多創作的可能。
第十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展覽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展覽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展覽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展覽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展覽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雕塑系主任賴永興於展覽開幕日上台致詞。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吳秋賢於展覽開幕日上台致詞。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雕塑系主任賴永興回顧過去袖珍雕塑展的歷史,特別說明此展雖然是延續鞋盒展的概念,在形式上是一個展覽,但本質上有多層的意涵,同時對系上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活動。
(一)展覽本身由系學會進行主要聯繫與執行收件評審及佈撤展等行政庶務,藉此在學院中養成藝術展演行政所需之技能,未來不論成為專職藝術家或進入藝文機構,皆有其助益。
(二)形塑作品之前大多需要先製作小模型,用以定調造形與色彩的方向,而袖珍雕塑就像是製作大型作品的前沿與概念,「我們希望同學們可以重視每一個創作,即便是小小的草稿與模型,都能將其發揮到極致成為一件傑出作品」賴永興說。
(三)此展覽作為向外對接的交流平臺,並扮演著培植藝術發展的重要角色。臺藝大雕塑系是臺灣唯一的雕塑專業系所,然而由於其特殊性質,在教學上面臨一些挑戰。對此,賴永興特別說明:「國內其他大學雕塑課程不多,多半是從造形藝術相關系別或組別擴分出來。也因為如此,我們只能參考其他國家學校的經驗。」而袖珍雕塑展每年都將邀請不同國家的雕塑系師長來參加,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透過交流展的方式,看見在不同文化底蘊下的養成如何滋長每一位創作者的創作動能。
「特別是在當今,『雕塑』的範疇越來越廣泛。我們每一天都在確認『什麼是雕塑』」賴永興進一步補充,臺藝大雕塑系在臺灣眾多藝術類系所中身為「獨立門戶」,在單打獨鬥的情況下,同時將面對不同系所創作出來的立體作品,「那麼雕塑系的創作有什麼樣不同的特質與優勢?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
第十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展覽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四屆袖珍雕塑展友校藝術家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然而在本屆的袖珍雕塑展中,雖然以「袖珍雕塑」為展覽核心,但可以看見學生的創作試圖在框架中另闢新可能。正如本次獲得金賞獎的陳靜薰,作品〈殘月〉,僅以繩索、繩結與大理石為創作材料,透過此方式將材料原本的功能當中解放出來,經由造形的轉換後不僅有了新容貌,也有了新的意義。另外可以注意到在作品尾端,藝術家再次善用了材質優勢,透過大理石色彩皎潔與銳利的邊緣特性,詮釋滿月過後日、月位逐漸靠近而呈現「殘月」的意象。
陳靜薰作品-〈殘月〉。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接著看到獲得銀賞獎以及評審團實驗創新獎的莊漢裕,他的創作以陶瓷為主要媒材,並注入平面繪畫的概念在裡面。像是在獲得銀賞獎的〈一人一半〉主要以人形輪廓基底,在上面添加繪畫性的筆觸及點、線、面的元素;另一件作得獎作品〈世界的模樣-C先生〉,於立體的陶瓷雕塑下襯了一幅版畫作品,而釉料則融會於紙板上,使兩個相異的媒材互相映照,在立體的範疇覓得平面材料的蹤影,在平面繪畫中尋獲立體材質的質地,使之達到充滿趣味性的呼應。
此外,獲得銅賞獎的陳冠豪透過作品外溢展臺,思考何謂「尺寸」一事。在展臺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個符合展覽規範尺寸內的作品,但在其周遭卻佈滿不同大小的方形雕塑,藝術家透過上述形式,重新定義空間場域內之作品意義,它是獨立存在還是與空間對話才得以成立?若場域內的絮語也是感知作品的元素之一,那又當如何測量其尺寸?藝術家以開放式的問答方式,使觀者思辨作品與框架之間的關係。
莊漢裕作品-〈一人一半〉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莊漢裕作品-〈世界的模樣-C先生〉。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陳冠豪作品-〈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陳冠豪作品-〈礁〉(局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金賞獎得主陳靜薰。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第十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銀賞獎得主莊漢裕。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第十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銅賞獎得主陳冠豪。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而獲得玉薇賞的蔡佳彤是美術系的學生,其創作多半聚焦在於家屋的印象。此次得獎作品〈生命記憶〉,運用老舊磁磚連結到家中一景,再現她內心對家的記憶;同時也藉著大眾對此材料的認識,喚起觀者的集體記憶。蔡佳彤也在上臺領獎時提到,就讀美術系的經歷使她在進行雕塑製作時,仍不忘繪畫的手感及方法,故在作品中嘗試使用了油畫等繪畫性媒材。此次得獎對她來說是一種跨域創作上的肯定。
另外,在本次展覽中,我們還是能夠看見傳統工藝技術對年輕創作者帶來的養分與影響,特別是在學院中,紮實的基本功,更是能夠被發揮到另一個更獨具創意、創新的領域。像是獲得優選獎的賴科維,其作品〈金繼雪碧瓷瓶〉,以傳統瓷器為底材,塑造具備當代社會語彙的飲料瓶,再疊合古老的傳統修復技術-金繼(Kintsugi);以「修復」這樣的概念將過去與現代結合起來,在傳統當中實踐當代;在當代回溯傳統。
蔡佳彤作品-〈生命記憶〉。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賴科維作品-〈金繼雪碧瓷瓶〉。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又或者是獲得麗寶創新獎的江慧琳以木雕刻劃成的〈盒中貓〉,將貓咪放進盒中的意象,回應袖珍雕塑展最初發跡的概念。而「貓咪」和「女孩」是她創作一直以來慣用的語彙,著重在貓咪身形的微妙變化,並將貓咪外觀以剪影的方式呈現,如同與她共生的靈魂。
江慧琳作品-〈盒中貓〉。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對此,賴永興再次強調了基礎的重要性,並說到:「進入雕塑系後,從一年級開始會先面對豐富的基礎課程,包含雕塑技法、藝術史、藝術理論等。我們希望這些能夠將這些觀念注入到學生創作的最根本。即便面對當代藝術的波濤洶湧、各種媒材與形式都變得有所可能,我們都希望學生做出來的作品依舊保有雕塑藝術的本質與美學。」
「臺灣只有一個雕塑系,這些最基礎的精神與價值是我們必須去堅守。」賴永興回應到。
在本屆袖珍雕塑展之中,我們可以發現身處於學院環境裏面的年輕創作者們,藉由自身不停突破藝術媒介所能承載的限制,進一步的詮釋了藝術創作路徑的多元性。特別是於具有尺寸規範的「袖珍雕塑展」的平台上,它的創作形式與語言,有別於過去我們對於袖珍雕塑聚焦於再現個體情感的語彙。其更多的創作理念,連接著對於雕塑空間、物質觀念、異質媒介等多元層次的想像與探討。
同時亦正如雕塑系提供完善的基礎課程,扎穩地基之後才能夠向上攀升,看見不同階段的視野。作為臺灣雕塑創作者重要的輸出地,袖珍雕塑展在「袖珍」的背後實則醞釀了「豐碩」的內容,其目的無一處不是在學院的襁褓中提供滋潤與富足的養分。然而,不論是「袖珍雕塑展」抑或「雕塑年度展」這兩個雕塑系上重要大展,皆可以從中發現學生的創作展現了造形藝術豐富多元的面向,不僅保留了造形基礎的原理,並在概念層面上展現出新的思維方式,顯示出他們對「雕塑」有著不同的觀看視野以及對創作的企圖心。
第十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優選獎得主合影。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第十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企業創新獎32微巨獎得主陳柏佑。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企業創新獎-玉薇賞得主蔡佳彤(左)、徐維謙(右)合影。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評審團創新實驗獎得主林延權合影(左)、莊漢裕(右)。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獲得複製獎〈雜技-莫奇〉,阮千謙。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獲得評審團實驗創新獎作品-〈什麼!?〉,林延權。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獲得佳作獎作品-〈舉頭三尺有神明〉,王昱鈞。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獲得佳作獎作品-〈百山壯麗圖〉,龐少綸。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獲得優選獎作品-〈無題〉,謝宥正。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張皓威作品-〈想念的總和-2〉。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林彥丞作品-〈無所謂〉。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邱邦奇作品-〈祝妳好孕〉。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陳禎憶作品-〈Chrome Dino 2.0〉,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古家欣作品-〈無用的夢〉。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獲得佳作獎作品〈CW0001卡拉拉白大理石120*120*189〉,廖家豪。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李芊兒作品-〈坐下〉。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林玄庭作品-〈真假〉。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陳熠瑋作品-〈啞火〉。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林政輝作品-〈鐵像鬼〉。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得獎名單
◆ 金賞獎:
陳靜薰-〈殘月〉
◆ 銀賞獎:
莊漢裕-〈一人一半〉
◆ 銅賞獎:
陳冠豪-〈礁〉
◆ 優選獎:
賴科維-〈金繼雪碧瓷瓶〉
陳宣宇-〈悶騷賢者〉
朱紀璇-〈山〉
周燕萍-〈致:愚笨〉
謝宥正-〈無題〉
◆ 佳作獎:
張皓威-〈想念的總和-1〉
林帛廷-〈不只12.5公分高〉
陳禎憶-〈平移斷層〉
王昱鈞-〈舉頭三尺有神明〉
龐少綸-〈百山壯麗圖〉
盧婷嫈-〈坦然接受的勇氣〉
丁奕云-〈🔴🟠🟡🟢🔵🟣⚪️〉
廖家豪-〈天上天下〉
廖家豪-〈 CW0001卡拉拉白大理石120*120*189〉
朱紀璇-〈線〉
◆ 複製獎:
阮千謙-〈雜技-莫奇〉
◆ 評審團實驗創新獎:
林延權-〈什麼!?〉
莊漢裕-〈世界的模樣-C先生〉
◆ 企業創新獎:
麗寶創新獎-江慧琳〈盒中貓〉
◆ 企業創新獎:
玉薇賞-蔡佳彤〈生命記憶〉
徐維謙〈一重生意〉
◆ 企業創新獎:
32微巨獎-陳柏佑〈虛〉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臺藝大雕塑系「第十五屆袖珍雕塑展」:獎項機制於學院中的必要性及其交流助益
2024-11-1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557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從奠定造型基礎開始,豐富創作媒材與形式的可能
2022-12-06|撰文者:張家馨6250
2022臺藝大雕塑系年度展 看見從知行合一到建立脈絡的雕塑紀事
2022-04-15|撰文者:林侑澂9172
從「微距」出發的跨域感知:宜蘭美術館「咫尺之見—國際袖珍雕塑展」
2023-05-11|撰文者:宜蘭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030
2024臺藝大雕塑年度展:雕塑精神的自我詰問後,形制的塑造與展開
2024-04-23|撰文者:王襦萱15635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