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時事觀點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從奠定造型基礎開始,豐富創作媒材與形式的可能

國際袖珍雕塑展賴永興臺藝大雕塑系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三二文教基金會

2022-12-06|撰文者:張家馨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下簡稱臺藝大)雕塑學系策辦的「國際袖珍雕塑展」今年已邁入第十三屆歷史,承襲夏威夷藝術大學袖珍雕塑展的脈絡,將其延續於臺灣本地校園發酵,逐步形成學院內具備獎項機制的國際雕塑交流展。今年的國際袖珍雕塑展匯聚了大葉大學、國立高雄大學、東京藝術大學、筑波大學、沖繩縣立藝術大學、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多摩美術大學、大田原市藝術文化研究所,以及首次參展來自新加坡的南洋藝術學院等學校,與臺藝大雕塑系師生共同形構成一檔尺寸以「袖珍」為前提的交流展。
隨著疫情趨緩,今年參與的海外學校逐漸恢復到疫情前的合作規模,而國際交流展的目的在於,提供在校學子觀摩生長於不同文化與民俗風情下創作的多元型態,使之拓廣視野並激發更多創作靈感的可能。臺藝大雕塑系系主任賴永興老師說,每年要籌辦國際交流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經費的考量,還需要大量人力與行政的投入,包含和國際學校聯繫的溝通以及解決運輸上等的庶務。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展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展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展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展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吳俊學作品-〈延續〉,30x19x19cm。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但即便如此,展覽成形的初心除了提供學生觀摩國內外藝術家各自對造型藝術的詮釋外,同時希望藉著獎項機制的肯定,增加學生對作品的信心與持續往下創作的動力。因此在獎項方面除了金賞獎、銀賞獎、銅賞獎、優選獎、佳作、複製獎以及評審團實驗創作獎,賴主任表示特別感謝企業界的贊助,今年企業獎包含由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的麗寶創新獎、財團法人三二文教基金會的32微巨獎以及玉薇賞,有了他們的支持展覽才得以舉辦,此次並邀請到臺南藝術大學以及臺北藝術大學教授共同評審,以客觀的角度評選出各類別得主。
「做雕塑不能夠停下來。如果停下來太久,你很有可能連最基本的捏塑都會忘記。」賴永興老師說,日本的藝術大學規劃系展機會並不高,但是臺藝大雕塑系則傾向於藉著學院內的資源提供展演平台,國際袖珍交流展抑或是雕塑年度展舉辦的最大宗旨,是希望能夠作為學生不斷向前創作的推進器,不要輕易的停止那份得來不易的手感經驗;另外,他也發現,畫廊會經由系上的雕塑聯展挖掘藝術新秀,因此系上展覽的策辦同時也是學生向藝術市場接軌的一項途徑。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開幕暨頒獎典禮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金賞獎得主梁祥發,作品〈徒手遊戲〉。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企業創新獎-麗寶創新獎得獎者鄭景鴻,作品〈人〉。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評審團創新實驗獎得主蔡瑜(右),作品〈111年校園展覽景觀建設〉。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評審團創新實驗獎得主王信翔,作品〈無題〉。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開幕暨頒獎典禮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開幕暨頒獎典禮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開幕暨頒獎典禮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開幕暨頒獎典禮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開幕暨頒獎典禮現場,臺藝大陳志誠校長致詞。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開幕暨頒獎典禮現場,雕塑系賴永興主任致詞。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第十三屆國際袖珍雕塑展」開幕暨頒獎典禮現場,美術學院院長陳貺怡教授致詞。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當代藝術對雕塑的演繹在媒材與形式的疆域越發廣泛,近年來校園內同樣瀰漫著學生突破既有創作框架的企圖心,像是3D列印的技術、數位程式編寫、現成物的結合、錄像藝術的嘗試等,因此在此次展覽中可以嗅得創作者們對空間、材質或議題等形式的挑戰。而袖珍雕塑展在呈現上雖仍以展臺為展出媒介,但在本屆作品中仍可以看見創作者將「展臺」視為創作的一部分,進一步思考展臺將如何與作品本身產生對話關係,而不僅僅是展呈的媒介。
像是蔡瑜的〈111年校園展覽景觀建設工程〉,作品部分藉由3D列印的方式,並以袖珍的比例尺寸再現建設工程中常見的鐵件圍籬,將戶外場景挪移至室內,使觀者因著場域錯置產而生暫時性的誤解,而被包圍起的物件則是被拆解後的展臺。如此一來的圈限使內容物成為被展示的那端,以特殊、幽默的方式再次釐清「展臺」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抑或是王信翔兩件〈無題〉作品以地毯與數位影像為媒介,前者輸出了姿態嫵媚且一絲不掛的男性照片,並將作品置放於展場入口的階梯,一個只要前往觀展都會經過、踩踏、難以忽悠的地方;後者則不斷地重複捏弄與拍打影像中男性的臉龐,以一種強烈而直述的方式重新審思身體的界線、意識與自主權。
蔡瑜作品-〈111年校園展覽景觀建設工程〉,木、鐵、紙板,獲評審團實驗創新獎。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蔡瑜作品-〈111年校園展覽景觀建設工程〉,木、鐵、紙板,獲評審團實驗創新獎。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蔡瑜作品-〈111年校園展覽景觀建設工程〉,木、鐵、紙板,獲評審團實驗創新獎。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王信翔作品-〈無題〉,地毯,獲評審團實驗創新獎。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王信翔作品-〈無題〉,地毯,獲評審團實驗創新獎。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龍暐翔作品-〈袖珍台座〉,黑鐵。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張軒銘作品-〈神蹟〉,複合媒材,獲銀賞獎。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張軒銘作品-〈神蹟〉,複合媒材,獲銀賞獎。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賴永興老師說,近期系上雖引進了3D列印硬體設備與技術,但僅希望將其視為創作中的輔助,一項為了能夠更趨近於藝術家心目中作品理想狀態的介質或渠道,而並非屏棄雕塑創作中的手感溫度。現階段臺灣當代藝術狀態雖以跨領域或跨界為顯學,但在面對大環境新興媒材的誘惑,學校的教學仍從傳統媒材與造型基礎出發。他進一步說明,雕塑系與美術系或書畫系不同的地方在於,大部分學生入學時雖有著基本的素描底蘊,但是對於雕塑創作中材質與技法的認識皆為初次接觸,因此從大一開始先必須先經歷完整的基礎訓練,以及大二的材質體驗課程之後,大二下結束前再依照個人興趣選擇石雕組、金屬組、木雕組、塑造組或複合媒材組,三年級後進入工坊直到畢業。經過這樣的基礎養成,慢慢積累出藝術家個人的美學品味,再來進一步思考媒材在作品中介入的可能,以此作為前提來思考,藝術家的創作脈絡與能量才得以永續。
舉例而言,今年獲得金賞獎的梁祥發,其作品〈徒手遊戲〉可以看見藝術家對造型結構的敏銳度並握有良好的素描基礎,透過大理石的材質並以等比例尺吋摹仿出三個不同的手勢,在剛硬而冰冷的媒介中細膩的刻畫出手上的紋路,將人的體感狀態與皮膚的皺褶如實呈現。或是在張皓威的〈輕塵往事-3〉以陶瓷作為媒材,燒製出芭蕾舞鞋扁平柔軟的直地,鞋子上不經意的皺摺,在藝術家的操作下成為每一隻鞋子獨有的表情語彙,彷彿乘載著每一次辛勤練習的與表演背後的印記。
梁祥發作品-〈徒手遊戲〉,大理石,獲金賞獎。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張皓威作品-〈輕塵往事-3〉,陶瓷。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蔡雨橙作品,3D光顧化樹酯、粉彩、彈性繩、假髮、壓克力眼。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鄭泉音作品-〈字幕測試〉,複合媒材。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朱冠勳作品-〈躍動〉,樟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詹承恩作品-〈絕境〉,白大理石、花崗岩碎石。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邱邦奇作品-〈育兒園〉,環氧樹脂。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呂晉毅作品-〈制約沉淪〉,陶、現成物。 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多摩美術大學-石川慎平作品〈Dress〉。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江孟禧作品-〈小人物之歌〉,樟木、顏料、鋁板、不鏽鋼。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金澤美術工藝大學-丹羽啓作品-〈From the Earth〉。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南洋藝術學院-趙善君作品〈白鋼和樹干〉。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近年來臺灣雕塑技法精緻且創作題材更為多元有趣,藝術家充分展現屬於他們時代語彙的文化印記,大眾的思維和關心的議題站在同一個思考平台,與觀者產生共感,因而在藝術市場上受到藏家的關注與喜愛,而臺灣藝術市場的熱絡也使新銳藝術家有更多的曝光機會。藝術學院作為扶持學生創作生涯的養成路徑,每年培育出許多優秀的藝術新秀,在本次國際袖珍雕塑展中可以看見本地新銳創作者,其技法純熟思考方式也更為自在,同時也期待他們能夠持續將這一份創作熱情和野心帶到藝壇中,逐漸形構成屬於臺灣當代雕塑藝術的生態脈絡。

得獎名單

金賞獎:梁祥發〈徒手遊戲〉
銀賞獎:張軒銘〈神蹟〉
銅賞獎:邱婕瑜〈軟呼呼〉
企業創新獎-麗寶創新獎:鄭景鴻〈人〉
企業創新獎-32微巨獎:鍾柏盧〈摸卡蹭〉
企業創新獎-玉薇賞:李承翰〈少女心〉
評審團實驗創新獎:王信翔〈無題〉
評審團實驗創新獎:蔡瑜〈111年校園景觀建設工程〉
李承翰作品-〈少女心〉,樟木、輕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鄭景鴻作品-〈人〉,鐵。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鍾柏盧作品-〈摸卡蹭〉,金屬。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邱婕瑜作品-〈軟呼呼〉,鐵、不鏽鋼、棉。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國際袖珍雕塑展賴永興臺藝大雕塑系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三二文教基金會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2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