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臺灣藝術光譜 北美館2022年度計畫推出臺灣八〇特展、洪瑞麟個展、國際合作大展與年輕藝術家個展
2021-12-28|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今日(29)正式宣布2022年度重點計畫,十餘檔精彩紛呈的展覽囊括各個世代的藝術家個展、重量級國際合作大展,以及由本館策動、不同面向的數個策展計畫,北美館持續促發藝術動能,以想像力與思辨力逐步建構每個當下、迎向未來!
2021年,年中疫情三級警戒短暫閉館期間,北美館以豐富的線上資源陪伴居家的民眾,解封後更以多檔高品質展覽製作廣獲各界好評,其中如「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列名《藝術家》主辦之票選年度十大公辦好展,該展亦與「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同時入選網路媒體《Bios Monthly》「2021 臺灣文創動態回顧」。此外,北美館亦獲《LaVie》雜誌評選為十大創意場域之一;更以衍生商品企劃獲《Shopping Design》雜誌年度評選「2021 Taiwan Design Best 100」之「實驗新經典」獎項。除了策辦展覽廣受肯定,館方獲多件藝術作品捐贈,其中包含由藝術家蕭麗虹所捐贈26位藝術家之43件橫跨水墨、書法、油畫、版畫、攝影、錄像與裝置等綜合媒材作品;另有藝術家個人捐贈作品如張乾琦攝影7件、盧明德畫作2件;以及私人藏家捐贈之作品等,總件數共56件,增添北美館典藏面向並充實研究脈絡。
迎接2022年,北美館首季延續前一年精彩展覽計畫,揭開年度序幕。一樓「現代驅魔師」邀請觀者重新思考現代人類在科技召喚下的處境;二樓「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探究冷戰時期起現代主義在臺灣的沿革流變,並剖析當時的社會脈絡和歷史氛圍,如何持續影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及地球家園的想像;「2021臺北美術獎」在12月24日揭曉首獎得主,11組作品展現臺灣新銳藝術家豐沛的創作能量。
2021年度捐贈典藏。盧明德,《消失的菸田》(局部),2017,複合媒材,99 ×58.5 × 3.5 公分 × 9件。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2021年度捐贈典藏。張乾琦,《楊家,紐約/福州亭江鎮》,2004/2003,黑白銀鹽照片、彩色照片,63 × 96公分 × 2(1/5版)。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陳順築,《白色的傳統》,1992,攝影、木框,43 × 30 × 6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王德瑜,《No. 80-1》,2015,布料、塑膠氣袋,50 × 50 × 5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新世代創作實踐至前輩藝術家個展,探照臺灣藝術光譜
兩屆臺北美術獎首獎個展、六檔藝術家個展,以及「李義弘:回顧展」,北美館將展呈從新世代至前輩藝術家不同向度的創作!「混沌邊界」為2018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王連晟於本館的首次個展,藝術家試圖捕捉在機器中介社會的當下,人與機器的意志與權力關係,探問人機介面日趨模糊的混沌系統將形塑何種未來?2019臺北美術獎首獎楊登棋,其個展將持續關注酷兒族群、性少數、公眾與隱私的議題,直面慾望或慾望窺視間的談與不談。藝術家江凱群、何孟娟,以及張徐展、蕭筑方、陳庭榕、曾慶強,將先後於三樓展間展出,以各自殊異之創作語彙,開展對歷史、文化、生命情狀、記憶與身分等核心關懷的思考。
「李義弘:回顧展」由藝評學者王嘉驥客座策劃,是藝術家長達55年的藝術生涯以來規模最大的展出。李義弘早年追隨書畫名家江兆申,從傳統山水繪畫入手,繼而導入自然與風土實景發想創作,更於近年發展出具空間構造性的山海繪畫,確立其獨創一格的現代水墨藝術風貌。展覽將循「造景」與「寫景」兩大脈絡,梳理「想像」與「再現」兩種創作思維如何於其藝術實踐中既平行發展又相互滲透,融匯出卓然成家的獨特景觀。
「李義弘:回顧展」。李義弘,《遊園圖》,1995,水墨設色/宣紙,193 × 49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李義弘:回顧展」。李義弘,《立霧溪洸》,2004,水墨設色/日本京都赤麻紙,270 × 21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兩檔國際合作大展,以時尚和攝影召喚全球化世代的共同記憶
2022年度兩檔國際合作大展:英國時尚設計師瑪莉官(Mary Quant)、與德國觀念攝影藝術家托馬斯.德曼(Thomas Demand)個展,分別召喚出全球化世代對流行時尚,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的共同記憶。瑪莉官是1960 年代英國代表性時尚設計師,其設計風格受到1950年代舞者、樂手、街頭風格以及現代主義的影響,以獨特眼光與新穎設計翻轉時尚的定義,成功使迷你裙、緊身褲、背心裙成為風靡一整個世代的單品。本展由倫敦維多莉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策劃,將呈現超過120 件服飾、時尚玩偶、化妝品、照片及雜誌等,完整呈現瑪莉官如何創造並定義往後數個世代的時尚風格;此外,透過呈現自瑪莉官本人、公共及私人收藏的服裝照片或服飾原件,展覽體現上世紀中葉蓬勃變革浪潮下的時代文化縮影。
「瑪莉官回顧展」。©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瑪莉官回顧展」。©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托瑪斯.德曼1964年生於慕尼黑,主要在柏林和洛杉磯等地活躍創作,作品以大型的攝影及影像作品著稱。德曼的創作多取材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圖片與影片,他先以紙材模型鉅細靡遺地重建現場,最後透過鏡頭的角度與構圖,試圖以忠於事實原貌的手法,複製這段歷史場景並重述所謂的真相。本展覽由獨立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策劃,集結藝術家約80件大件平面作品、壁畫輸出以及9部動態影像,可見德曼如何處理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以及他對當代社會中影像文化慣性與認知悖論的提問。
「托馬斯.德曼」。托馬斯.德曼,《日常 #22》,2014,轉染法 | 框裱。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托馬斯.德曼」托馬斯.德曼,《太平洋太陽號》(截圖),2012,錄像,2分02秒。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本館研究策畫展,以藝術開闢迴返歷史的當代取徑
除了藝術家個展,北美館亦持續策動策展的研究能量,推出由館內與客座策展人共同策劃的數檔展覽,包含兩檔典藏專題策劃:「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洪瑞麟個展」,以及本年度重點策劃展「臺灣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小中現大」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畫,自臺灣當代藝術重要推手蕭麗虹其生前捐贈本館作品中選件,以自1980年代末期至2010年間創作的空間或環境裝置作品為策劃主軸,並以詩文、繪畫、雕塑等作品構成獨特場域,佈設出新的詮釋空間。「洪瑞麟個展」由藝術史學者暨策展人白雪蘭及館內策展人方美晶、高子衿共同策劃,素有「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其作品一直是臺灣美術史上勞動寫實美學的代表象徵。本展覽將以藝術家長子洪鈞雄2020年捐贈本館之151件精彩作品為核心,結合文獻、影音紀錄及專書出版,延續洪瑞麟對土地的情感,以及礦業歷史等大時代脈絡,進而交織出臺灣現代化進程的時代縮影。
「洪瑞麟個展」。洪瑞麟,《準備上工》,1957,墨、淡彩、紙,38.5 × 5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洪瑞麟個展」。洪瑞麟,《日本雪鄉》,1966,鉛筆、淡彩、紙,28 × 21.7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臺灣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由館長王俊傑,及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暨所長、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共同策劃,展覽緣自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所支持、歷時兩年的研究計劃,企圖透過訪談調查以及書寫,探詢「跨領域」在臺灣藝文發展歷史中的相關線索。展覽聚焦於跨領域開端的1980年代,臺灣在戒嚴時期下經濟起飛、政治趨向自由民主,此介於管制與開放的時空閾界中,於文學思潮、電影、劇場至視覺藝術各個領域產生的連結和騷動,促生了各種新社會場域,繼而育成創造與實驗能量。本展企圖同時回應歷史時間、生態環境、個體實驗與思想空間,以再現臺灣1980年代的嶄新面貌,並以「跨領域」作為臺灣科技、藝術與知識共構的原動力回應當代藝術思考。
「臺灣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特別感謝圖片授權與提供:王俊傑、李銘盛、吳忠維、林啟南、林鉅、高重黎、陳界仁、陳福鑫、劉振祥、劉婉柔、黎煥雄(依筆畫順序)。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藝術超展開: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現在進行式
作為全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北美館開館38年來,隨著臺灣與國際藝術環境的變遷而不停蛻變,亦歷經數次館舍修繕與內部機能重整,然而經年累月下來,典藏與展示空間亟需進一步提升規模與規格,以因應臺灣數十年來所積累的豐沛藝術能量。在臺北市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終於在今年啟動關鍵性的下一步。2021年10月,北美館正式發布「藝術超展開: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隨後新建典藏庫房正式啟動工程施作,擴建新館之招標文件則於11月進行公開閱覽,本館亦同步舉辦「預見北美2.0:跨域.鏈結.未來」三場系列論壇,廣納建築業界與學界的寶貴經驗與建議,預計將於2022年1月正式公開招標。北美館藝術園區即將逐步拓展臺灣當代藝術未來圖景,邀請市民大眾陪伴北美館一同蛻變成長!
臺北市立美術館2022年重點展覽介紹(暫定)
臺北美術獎2018年首獎展 混沌邊界—王連晟個展|2022.01.15-2022.04.17【地下樓E、F展覽室】
本展為2018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王連晟於本館的首次個展。混沌理論探討動態系統中必須用整體的數據關係才能加以解釋的行為,若能掌握所有參數,則行為可以預測,反之則看似隨機。由人類上傳資料所建構而成的巨大資料庫,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已形成複雜難控的集合體。延續其2020年個展「意識邊界」的創作脈絡,本次展出五件裝置作品,藝術家試圖探問當下機器中介社會中的意志與權力關係:機器原為人所用,當今科技巨擘的演算法卻能自動開採人性,人機介面日趨模糊,而在彼此擴張的意識邊界上,此混沌的系統將形塑何種未來?
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2022.04.16-2022.07.17【三樓3A展覽室】
臺灣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蕭麗虹(1946 - 2021),2021年將其生前近四十年來所收藏、出自於26位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共43件捐贈予本館,具體而微地映現當代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樣貌。本展從這批捐贈作品中選件,以自1980年代末期至2010年間創作的空間或環境裝置為策畫主軸,將藝術家小件、或部分系列作品與其同期的大型裝置及完整組件作品作對照,以呈現其創作的成熟樣貌。展出作品不僅展現與時空對話的企圖,同時以詩文、繪畫、雕塑等不同媒材為組件構成的場域,邀請觀眾走入作品,在親身參與、經歷的過程中對作品產生新的詮釋,匯集成更豐富的生命體悟與世界觀。
藝術家系列個展:何孟娟、江凱群|2022.04.23-2022.07.17 【三樓3B展覽室】
「空間迷向—何孟娟個展」的主要鋪陳軸線為藝術家於2013年開始執行的「魏斯貝絲計畫」,透過攝影、空間裝置等媒材,呈現創作者居住於紐約非營利藝術聚落「魏斯貝絲藝術公寓」的日常樣貌。何孟娟長期近身了解這群年邁居住者的生活點滴,運用訪談、攝影的方式記錄他們的生命經驗,試圖探求生命在不同處境之下的可能性。「江凱群個展」以藝術家作為一名旅行者的角度展開書寫,作品重現江凱群遊牧式的經驗。他藉由蒐集歷史見聞、日常軼事與民俗遺跡,運用不同媒材融合自我觀察的方式,探究聚落與貿易的主題。江凱群的創作不僅書寫自身,亦連結地方據點的歷史盛衰,除了省視地理居所,也指向心裡的歸宿。
洪瑞麟個展|2022.03.19-2022.07.31 【二樓2A、2B展覽室】
素有「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1912-1996),其作品一直是臺灣美術史上勞動寫實美學的代表象徵。2020年,洪瑞麟長子洪鈞雄將151件精彩家藏作品,捐贈予本館;本次展覽將以此筆捐贈為核心,結合館外佳作,包括早期大稻埕、日本寫生的珍貴素描、水彩及油畫創作,透過洪瑞麟的眼與筆,展露其早慧的創作生涯、生死一懸的礦坑情景,和離開黝暗地底後的天光雲影。展覽預計結合文獻、影音紀錄及專書出版,延續洪瑞麟對土地的情感,以及與礦工息息相關之礦產歷史等大時代脈絡,進而交織出臺灣現代化進程的時代縮影。
李義弘:回顧展|2022.04.02-2022.07.03 【一樓1A、1B展覽室】
「李義弘:回顧展」是藝術家長達55年的藝術生涯以來規模最大也最重要的一次展出。李義弘(1941-)早年曾在基隆的國民中學任教,並追隨書畫名家江兆申,1978年後轉向專職創作。從傳統山水繪畫入手,繼而導入自然與風土實景,搜盡臺灣奇特地形、也赴海外遊歷;運用筆墨作畫的同時,他也藉助於攝影,捕捉實景以發想創作。李義弘於晚年發展出立體感與空間構造性兼具的山海繪畫,確立其獨創一格的現代水墨藝術風貌。展覽將以「造景」與「寫景」兩大脈絡為方向,聚焦李義弘的山水/風景類型的繪畫,觀察並梳理「想像」與「再現」兩種創作思維如何在他長年的藝術實踐中既平行發展又相互滲透,最終融匯出卓然成家的獨特景觀。
瑪莉官回顧展|2022.05.28-2022.08.28 【一樓1A、1B展覽室】
本展是1960 年代英國代表性時尚設計師——瑪莉官(Mary Quant)之國際回顧大展,由倫敦維多莉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簡稱V&A)策畫。瑪莉的設計風格受到1950年代舞者、樂手、披頭族(Beatnik)街頭風格,以及現代主義的影響,打破二戰後以巴黎高級訂製服為標竿的時尚界,以獨特眼光與新穎設計,翻轉時尚的定義,成功將迷你裙、緊身褲、背心裙等單品轉化為一整個世代的共同記憶。展覽將呈現瑪莉官1955年到1975年之間的知名代表作品,並展出她從第一家服飾店 Bazaar 到廣獲國際認可品牌之設計演變,以及以雛菊為標誌的多元化產品設計等。展品涵蓋超過120 件服飾、時尚玩偶、化妝品、照片及時尚雜誌等,完整呈現瑪莉官如何創造並定義往後數個世代的時尚風格;此外,透過呈現自瑪莉官本人、公共及私人收藏的服裝照片或服飾原件,展覽更融入了來自不同區域、個體之生命故事,體現上世紀中葉蓬勃變革浪潮下的時代文化縮影。
藝術家系列個展:張徐展、蕭筑方、陳庭榕、曾慶強|2022.08.13-2022.11.06 【三樓3A、3B展覽室】
張徐展個展「流動a文化」將以空間錄像裝置與複合媒材,探索臺灣與世界文化的普世性連結,如音樂、口傳故事在流通時如何產生在地化的變幻等,發掘各文化之間的相似性與異質性。蕭筑方在個展「太好了!找到了!」中延續多年來的繪畫創作,在游移於不同的繪畫媒介與技巧,及其所牽引的個人創作狀態之際,記錄著生活中的奇想或情緒,像是單格漫畫般充滿戲劇性,也是反映日常的故事篇章。陳庭榕以她近年來對政治宣傳聲音武器、權力體系、記憶和身份的創作關注開啟個展「複句」,將以聲響頻率、文字、運動、視覺形態共同營造場域,觸發觀者不同的感知和聯覺互動,帶出複數的敘事與時空經緯。曾慶強個展「痛苦與愉悅」以黑色幽默探討我與我、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時而荒謬又時而悲哀的糾結,同時也從彼此所延伸出的對立、感情消耗、自由和限制關係中發覺日常樂趣。
托馬斯.德曼|2022.07.30-2022.10.30 【一樓1A、1B展覽室】
德國觀念攝影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1964年生於慕尼黑,主要在柏林和洛杉磯等地活躍創作,作品以大型的攝影及影像作品著稱。攝影原本是他紀錄雕塑作品的工具,1993年起轉變成為他主要的創作媒材。德曼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圖片與影片,他先以紙材模型鉅細靡遺地重建現場,最後透過鏡頭的角度與構圖,試圖以忠於事實原貌的手法,複製這段歷史場景並重述所謂的真相。本展覽集結約80件大件平面作品、壁畫輸出以及9部動態影像,匯集藝術家四個重要的創作系列,可以完整看到德曼如何處理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以及他對當代社會中影像文化慣性與認知悖論的提問。
臺灣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2022.11.26-2023.02.19 【一樓1A、1B展覽室】
展覽緣自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所支持、歷時兩年的研究計劃,企圖透過訪談調查以及書寫,探詢「跨領域」在臺灣藝文發展歷史中的相關線索,從文學思潮、電影、劇場到視覺藝術各個領域的連結和騷動,拼構出以人以及各種關係所產生的創造能量。展覽聚焦於跨領域開端的1980年代,當時因經濟起飛、外匯積累,資本流動讓各種空間實驗獲得支持,而在戒嚴時期的封閉下政治則逐步自由化、民主化,促生了各種新社會場域的創造與連結。80年代的跨領域自我啟蒙是臺灣的當代文化基因,此時期及其前後的各種藝術表現,皆與臺灣社會、政治、經濟有著密切互動。本展企圖同時回應歷史時間、生態環境、個體實驗與思想空間,以再現公共化、商業化、文化社群與前衛實驗在台灣1980年代的嶄新面貌,並以「跨領域」作為臺灣科技、藝術與知識共構的原動力回應當代藝術思考。
臺北美術獎2019年首獎 楊登棋(登曼波)個展|2022.12.03-2023.02.26【地下樓E、F展覽室】
2019與2021年登曼波完成了以個人生命經歷為軸心的作品《父親的錄影帶》及《碧兒不談》,透過由攝影作品及裝置編輯而成的影像詩歌,記錄了他實際參與的台北地下生活,從變裝皇后、跨性別與非二元的酷兒族群,紀錄了一群不被主流所見,甚至被迴避直視的群體。本次個展登曼波將持續關注酷兒族群、性少數、公眾與隱私的議題,以其在旅行中相遇的各類酷兒作為樣本與對照,揉雜不同時空、不同世代的觀點與對話,譜出流變中的酷兒群像,以及網路世代對性或身體主權的再主張,直面慾望或慾望窺視間的談與不談。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找到你的路 — 尋往「飛地」的旅程
2024-11-20|撰文者:洪培馨1340
北美館2024TFAM年度個展:倪祥、陳以書、徐瑞憲、蔡咅璟揭示社會與歷史的多重面貌
2024-07-26|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963
納入永續減碳思考,北美館「第12屆X-site計畫」徵件開跑 即日起至9月23日截止
2024-07-22|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980
北美館「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從典藏作品出發,探索跨世代女性藝術內在情狀與生命故事
2024-10-07|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89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49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