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關鍵.觀見典藏 高美館推典藏主題展《感知棲所》呈現南方文化記憶
2021-12-30|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高雄市立美術館(下稱「高美館」)由典藏作品出發,推出以2019至2020年之新入館藏為策展主軸的關鍵典藏雙展覽《來自大地的祝福—2019-2020典藏捐贈展》(下稱「來自大地的祝福」)與《感知棲所—關鍵典藏2019-2020》(下稱「感知棲所」)。《來自大地的祝福》自上(11)月開展後廣受大眾好評,而年末時刻壓軸登場的《感知棲所》於本月25日起正式開展,透過富有南方風土、歷史軌跡與文化視野的「大南方South Plus」多元面向,呈現台灣藝壇的關鍵藝術家作品共39件。
高美館典藏主題展《感知棲所》展場一景。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美館李玉玲館長表示,美術館自2017年轉型法人,在文化部前瞻計畫以及高雄市政府的典藏經費資源挹注下,高美館得以「大南方」理念,透過「關鍵典藏」為策略,展開蒐藏計畫,並定期舉辦關鍵典藏展覽,與觀眾朋友分享新入藏成果。對於2019至2020年的典藏策展,李館長說明,此次是由「人與土地如何共生」的提問為起點,規劃了捐贈展、主題展兩檔展覽,探索南方文化語境,主題展《感知棲所》從高雄、台灣的土地出發,通過「風土」、「轉譯材質」、「移動」三個層次,進而展開高美館大南方關鍵典藏的文化軸線。
高美館典藏主題展《感知棲所》展場一景。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在藝術家劉啟祥〈太魯閣峽谷〉、林惺嶽〈寧靜的山谷〉等的風景作品中,呈現人置身氣候地景之中,感知自我的存在。葉竹盛有感於經濟開發對環境的破壞,以自然材料呈現對現代主義的繪畫性的反思;徐永旭則以身體勞動介入作品,與空間對話,創造陶藝的當代性。而在蔡佳葳的〈高雄港漁工之歌〉、侯淑姿的亞洲新娘影像,則展現對「家園」與「離散」概念的關注,當人因經濟、婚姻而移動,身體經驗與記憶復返於故鄉與移居地而模糊國界的流動性視野,呈現多重認同的可能。同時並特別收錄洪根深為高雄重要的本土文學雜誌《文學界》所繪製封面之畫作與刊物原件檔案。
高美館推出關鍵典藏雙展,《感知棲所》於年末壓軸登場。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感知棲所》一展呈現李明則、李俊賢、林惺嶽、林鴻文、拉黑子.達立夫、洪根深、侯淑姿、徐永旭、陳順築、葉竹盛、澎葉生(Yannick Dauby)、蔡佳葳+慈仁建塘(Tsering Tashi Gyalthang)、劉啟祥、劉耿一以及賴純純等15組關鍵藝術家之作品,展覽自即日起於高美館104展覽室展至2022年3月27日,邀請市民朋友運用即將到來的假期前往高美館欣賞藝術家的精采創作。更多展覽資訊詳見美術館網站(www.kmfa.gov.tw)。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2024-11-1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1849
高美館30週年,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推出《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典藏展
2024-10-08|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3750
論陳威廷個展「彼岸」|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往何處去?
2024-10-15|撰文者:策展人 曾學彥3834
關鍵典藏打造城市圖像記憶 高美館推出典藏雙展,首檔《來自大地的祝福》本日開展,邀您一同觀見經典!
2021-11-25|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856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2024-11-22|撰文者:富貴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38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