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被邊緣化的歷史」: 美國的 Quilt Art 絎縫藝術
2022-02-10|撰文者:張家馨
去年(2021)美國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簡稱MFA)的一檔重要大展「Fabric of a Nation American Quilt Stories」以美國絎縫藝術(註1)的歷史脈絡為本,展出 50 餘件 17 世紀至今的紡織作品,爬梳這三百年來它是如何形成一個獨樹一格的藝術風格。17 世紀後的美國,被子不僅是民生必需品,它更具有講述故事的功能,在不同的歷史時間序列有著各自的象徵意涵,因此這檔展覽特別按照時間排序分成七個主題,而創作者角色範圍則涵括了藝術家、教育家、學者、男性、女性、知名或不知名人物、農夫、移民者、黑人、拉丁裔、亞裔、非裔、LGBTQIA+ 等。
「Fabric of a Nation American Quilt Stories」展場照。圖片來源: 波士頓美術館(MFA) 。
而這種壓線式(quilting)的被褥過去在美國被誤解了一大段時間,有人將它形容為「被邊緣化的歷史」,抑是長期以來被忽略的一種藝術形式。絎縫藝術在這兩百年間經歷了興盛、衰退與復興。在殖民時期曾是奴隸制度商業鏈之下的產品。十九世紀開始,因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美國女性重新燃起對縫紉被子的熱愛。直至1960年後一檔展覽的出現。
美國殖民時期的被子
若將美國絎縫藝術的歷史發展追溯至殖民時期,可以發現它的發酵與運作起於家庭之中,它是遍佈於家中各個角落的民生用品。家庭裡的婦女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使用僅有的材料縫紉窗簾、地毯,或床周圍的裝飾品,以便在寒冷的季節讓家人保有溫暖。而在她們的傳統中,甚至會於特別的節日在棉被上縫製與活動相關的象徵圖案,從那個時候起便搭建絎縫藝術的雛形。
除此之外,非裔美國人對美國絎縫藝術的影響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他們的傳統中由男性扮演製造布料與織品的角色,且縫紉技術在他們的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技能。但隨著17至18世紀西非的人被迫引入美國成為奴隸,他們的工作按照西方的父權制度劃分後,婦女便接管了這一項傳統。然而,身處在奴隸制度下的她們為了賺取生活費,透過熟稔的縫紉技巧替富人製作被子與織品。因此,那時候的被子在美國家庭中不僅作為床周圍的裝飾品或地毯等,同時也代表了透過奴役勞動的商品鏈所創造出來的奢侈品,以及財富和影響力等外在象徵的一種方式。
經濟大蕭條下的絎縫藝術
時間來到19世紀後期,歐洲發起了一場工藝美術運動,很快的影響了美國文化的發展,簡單純樸的手工製品需求量變得旺盛,手縫的被子與織品便來到全盛時期。布料的花樣、配色與縫製方式愈加豐富多元,不少流行雜誌與報紙藉此機會搭上熱潮,隨著刊物推出縫紉教學、裁縫輔助工具以及花紋樣式的參考範例,重新燃起美國女性對它的興趣及熱愛,被子上的圖案設計也因此將傳統的圖案引入新的可能,包括花卉的貼花設計和十字繡等。
1857年的被子,背後記載著「Nacy Richardson. Age 68. 1857 and John Richardson的字樣」。圖片來源: 波士頓美術館(MFA) 。
但是好景不常,在1929年至1939年間全球面臨經濟大蕭條,被子在商業上的運作也因此有所轉變,它不再只是屬於女性私人的消遣活動,傳統的壓線技術同時成為賺錢的媒介。緊接著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大部分的女性為了填補男性大量被調往戰場的空缺,紛紛投入不同的工作崗位,進而造成織品的需求量下降、女性走出家庭、閒暇時間減少等現象,縫紉與裝飾用的織品逐漸式微。
隨著戰爭的結束與經濟的復甦,手工縫紉的被子在當時現代主義風潮下的社會,家居裝飾的風格隨之改變、女性開始注重休閒活動,手工縫紉的被子顯得不那麼時尚與流行,更是將它視為買不起機器製造的被單的貧困象徵。但是這一項傳統並未因此消失,仍然有婦女將其作為日常消遣的一種,在特殊的節日與場合中仍會特地製作具有紀念價值的被子。
絎縫藝術的復興
直到1960年後,美國收藏家夫妻喬納森·霍爾斯坦(Jonathan Holstein,1936-)以及蓋爾·范德霍夫(Gail van der Hoof,1943-2004)意識到被子上的圖案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因此他們開始收集各式圖案的被子,並說服了惠特尼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舉行了一檔極具影響力的展覽「Abstract Design in American Quilts」(簡稱ADAQ),展出他們收藏約60件的絎縫作品。
惠特尼博物館1971年「Abstract Design in American Quilts」展覽現場。©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2021年時逢「Abstract Design in American Quilts」展的50周年,國際Quilt Art博物館網站上提供線上觀展的形式,有興趣的讀者可造訪網頁。
這檔展覽的發起在美國與歐洲受到高度關注,在這之後,歷史中與當代的絎縫作品由各界學者大量的分析與紀錄其資料,它們的定義從家居用品逐漸成為了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因此有人將這檔展覽視為美國絎縫藝術復興的其中一項原因,另一個則是美國建國兩百週年的系列活動。1975至1976年為美國《獨立宣言》通過的兩百年,為紀念如此重要的日子,美國人民發起一系列活動與周邊商品,像是遊行、兩百週年限定郵票與紀念幣等,除此之外,縫紉紀念被在當時幾乎成為家家戶戶著手進行的重要儀式之一。
在ADAQ及美國兩百週年之後,流行的女性雜誌開始收錄更多關於絎縫的文章,以織品及絎縫藝術為主的雜誌紛紛在同一時間創刊,像是《Quilter's Newsletter Magazine》、《Lady’s Circle Patchwork Quilts》、《Quilt World》等,進而吸引更多絎縫藝術的收藏家及創作者,逐漸改變絎縫藝術在美國的發展與影響。
1930年的報紙。圖 / 取自Pinterest。
絎縫藝術的重要人物
早期最具代表的民間藝術家哈里特·鮑爾斯(Harriet Powers,1837-1910)被喻為非裔美國人傳統絎縫之母。鮑爾斯出生在佐治亞洲農村的奴隸家庭,使用傳統的貼布繡技術在被子上記錄當地的傳說故事,同時捕捉了美國黑人在戰前和戰後的生活。而她在這個世界上僅有兩件關於兩件作品倖存下來,分別為〈Pictorial quilt〉(1895–98)、〈Bible quilt〉(1885–86)。其中〈Pictorial quilt〉為記錄聖經的故事,每一個方格都視為獨立的場景,從第一格中對亞當和夏娃的描述至最後一格耶穌的誕生,透過簡單的幾何線條與圖案,形成藝術家個人獨特的風格。
1857年的被子,背後記載著Nacy Richardson. Age 68. 1857 and John Richardson的字樣。
另一位少數的男性絎縫師Michael A. Cummings(1946-)被認為是非裔美國男性絎縫中的先驅,在當代絎縫藝術家中有著深遠影響。藝術家的作品主要以敘事的方式闡述非裔美國人的歷史、文化、哲學概念與神話相關故事,以及紀念他們在歷史上的代表事件。畫面主體採鮮艷的用色及貼花技巧,並擅長使用手工刺繡及現成物的方式裝飾表現,並自視作品為尺幅較龐大的拼貼畫(collage)。
Michael A. Cummings作品〈Slave Ship Henrietta Marie〉。©Michael A. Cummings。
在當代藝術中Bisa Butler(1973-)為絎縫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融入非洲紡織品的特色以及非裔美國人的絎縫技術,自非洲人被帶往美國後他們便一直專注在縫紉這件事,卻沒有足夠的布料可以使用,不得不從剩下的碎布中湊合,因此間接的展生了屬於非裔美國人的絎縫美學。而身處在當今世代的Butler透過她的創作結合非裔美國人的縫紉傳統以及當代美學,並以歷史上著名的非裔美國人肖像為特色。
BisaButler作品〈to God and Truth〉,2019。© Bisa Butler and Claire Oliver Gallery。
絎縫藝術與其它的美術流派一樣,隨著當時的歷史事件有著不同的轉變與發展。上面的圖案成為一種轉述的媒介,顯現了創作者當時的文化及時空背景。在當代藝術中,絎縫藝術發生在各個角色與族群中,在男性、在亞州、在酷兒藝術、在Y世代等,不再局限於某個群體,它的形式也因此更加多元與立體。
舉例來說,美國酷兒藝術家Aaron McIntosh(1984-)的創作涵蓋了絎縫、雕塑、拼貼畫、繪畫和寫作等。作為家中第四代的被子製造商,使用工廠內剩餘的布料來創作是藝術家探索身份的主要方式。從他的創作可以看出絎縫藝術在當代藝術中的演變,不僅是縫紉的技巧,同時包含異材質的結合或者現成物挪用等。在當代藝術中絎縫的形式從「被子作為畫布」同時也可看作「被子作為創作元素」。
從最初沒有人將它視為藝術實踐的一種方式、沒有任何一個縫紉者認為自己是藝術家,如今它被用來講述黑人民族的故事,或是酷兒藝術家用來表達自我的身份認同等,它不再只是女性的象徵、不只是奴隸制度下的產物。它的復甦因此影響美國各大美術館以透過不同的展覽形式,嘗試梳理與宣揚它的歷史脈絡,並且以傳統的工藝技術在當代藝術中佔有特殊的美學形式。
Aaron Mcintosh作品-〈Broken Links Freshman August 2002〉,2012。©Aaron Mcintosh。
註1 : Quilt直譯可作「被子」、「被褥」等。文中提到的原文「Quilt」意旨在布與布之間加入棉,再以「Quilting」(壓線)的方式縫合作品,與拼布藝術(Patchwork)略有不同。在工藝中絎縫是為了將被褥的外層與內芯之間貼緊固定,再以針線縫製起來。因此在本文中以絎縫藝術一詞暫譯對美國Quilt Art的解釋。詳細對絎縫的說明可參考網址。
REFERENCE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圓滿閉幕,同場加映宣布2026年代表臺灣參展藝術家
2024-11-2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9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2024-11-22|撰文者:富貴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478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1041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464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421
陳昱榮「源像邊際 Cluster-Pixel Boundary」:資訊轉譯為賦格(fugue)?視覺下感官的再擴延
2024-11-21|撰文者:王襦萱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