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國際新聞

焦點人物

現代藝術

拼湊梵谷的容貌:那些藝術家眼中的梵谷和他的自畫像

Vincent van Gogh梵谷自畫像高更Courtauld Gallery

2022-03-03|撰文者:張家馨

薑黃色的頭髮、突出的眉骨、深邃的雙眼,和那垂墜的鬍子只為掩蓋凹陷的臉頰及憔悴的表情。這是梵谷在自畫像中對自己特徵的描述。
後印象派藝術家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一生的傳奇經歷對20世紀後的藝術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未接受過任何正式的繪畫訓練下,27歲時才正式開啟他的繪畫生涯,即便如此,他一生的創作仍有兩千餘件之多。特別是在梵谷短暫的生命旅程中,共完成了約35幅的自畫像,而創作的時間大約皆圍繞在1886至1889年間。
梵谷的個人照在這個世界上倖存下來的並不多,因此大多時候人們僅能透過藝術家的自畫像來拼湊他的容貌。而近期英國的考陶爾德美術館(Courtauld Gallery)舉辦了一檔首次以梵谷自畫像為主的展覽,精選了16幅作品,以追溯藝術家自畫像演變的過程。
有人說梵谷之所以開始畫自畫像,是因為當時的他在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沒有多餘的錢請得起模特兒,而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畫自己。除此之外,藝術家曾在與妹妹威爾(Wil van Gogh,1862-1941)的書信中提到:「我仍然不喜歡照片,也不想要擁有任何一張,特別是我認識的人和我愛的人的照片」。當時候的他並不看重攝影這項技術,認為肖像畫能夠達到攝影無法達到的目的,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梵谷在這世上遺留下來的照片並不多。
因此我們更是能夠透過梵谷自畫像中的色彩、筆觸或畫面中任何的訊息來透析藝術家各個階段的情緒與經歷。在他的畫像中並未著重於臉部特徵的細節刻劃,反而將個人情緒投射在其中視為首要。這些作品中,梵谷看起來是憂鬱的、嚴肅的、不自在的,即便這些自畫像是藝術家約32至37歲之間的創作,畫面上的他看起來卻比實際年齡來的成熟許多。這樣的畫面氛圍或許也顯現了藝術家自身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縮影與暗示,卻在創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塊領地,並使他勇於挑戰藝術一直以來的慣例,忠於自我地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朋友眼中的梵谷

但是梵谷本人真的如他自畫像所描繪的一樣嗎?梵谷曾在給他妹妹威爾的信中寫道:「對我來說,從同一個人身上汲取素材,卻能夠帶來各式各樣各種不同的肖像畫」。即便藝術家自畫像的創作時間約圍繞在1886至1889年間,但是這些畫像中的樣貌卻有著極大的差異。
舉例來說,在1886年,作品〈Self-Portrait as a Painter〉是梵谷開始畫自畫像初期的其中一件作品,也是第一幅將自己形象描述為「藝術家」的創作。畫面的色調與技巧運用,與往後的作品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方式,顯示了藝術家這時候的創作尚未受到印象派的影響,仍在過去傳統繪畫的框架中。
梵谷1886年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as a Painter〉。圖 / 取自 Van Gogh Museum
另一幅1889年的自畫像,直至2020年才被證實為梵谷的畫作。該幅作品原為挪威國家美術館(Nasjonalmuseet)的館藏,成為藝術家第一幅進入公家機構的自畫像。雖然畫面的構圖方式和側身的視角與其他作品有著共同形式,但是該幅畫作流露著強烈的憂鬱氛圍、啞光混濁的顏色、斑駁的筆觸、修剪過後的短鬍鬚,除了難以辨證材料的部分,其人物特徵也與過往的作品也著極為不同的表現,它的真實性一直以來受到大家質疑。因此挪威國家美術館於2006年展開對此畫的研究,揭示了更多關於這幅畫的出處,並於2014年時邀請梵谷博物館對其風格、技術、材料與出處等進行分析。經團隊研究後證實該幅作品為梵谷1889年8月的時間完成,並且曾在寫給他弟弟的書信中將該幅作品描述為「生病後的第一次嘗試」。
梵谷1889年的自畫像。Credit: Nasjonalmuseet/Anne Hansteen。
因此在考陶爾德美術館的這檔展覽中,除了展出梵谷的自畫像外,策展人Karen Serres以及梵谷的研究學者Martin Bailey特別在本次的展覽手冊中集結其他藝術家描繪梵谷的畫像。「在沒有過多關於梵谷照片的情況下,為了能夠更加瞭解藝術家實際的容貌,其他藝術家對他的描繪卻能夠填補更多大眾對他的想像。」Bailey說,這些作品大部分並不為人所知,卻難得能夠有機會將它們統一集結起來同時作為梵谷學術研究的其中一項渠道,讓大眾對藝術家能有多方位的認識。
一、John Peter Russell
梵谷與澳洲藝術家約翰·羅素(John Peter Russell,1858-1930)1886年在巴黎費爾南德·柯羅蒙(Fernand Cormon,1845-1924)的工作室因習畫而結識。在羅素的筆下,梵谷穿著端莊得體,擺著具有成功藝術家的架子,在古典繪畫的風格下流露著細膩精緻的氣質,難得有著以寫實傳統風格描繪梵谷的容貌,藝術家曾在寫給弟弟西奧(Theo van Gogh,1857-1891)的信中提到「好好保護羅素畫我的那幅肖像畫,它對我來說具有深厚的意義」。或許正因如此,該幅作品是梵谷相當重視的一幅畫像。
John Peter Russell (1858-1930), 〈Portrait of Van Gogh〉(1886)。圖 / 取自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Vincent van Gogh Foundation)
二、Lucien Pissarro
有學者指出,路西安·畢沙羅Lucien Pissarro(1863-1994)的素描小稿〈Vincent and Theo van Gogh in Conversation〉(1887),是唯一一幅梵谷與弟弟西奧同時入畫的描繪。畫面中西奧頭頂著大禮帽,穿著正式;而梵谷依舊戴著其他自畫像時常出現的軟氈帽。路西安於1944年去世,在這之前該幅作品從未公開展示過,而後他的遺孀將作品遺贈給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並首次於1958年展示於大眾。
Lucien Pissarro (1863-1944), 〈Vincent and Theo van Gogh in Conversation〉(1887)。圖 / 取自 the Art Newspaper
三、Archibald Hartrick

英國藝術家阿奇博爾德·斯坦迪什·哈特里克(Archibald Standish Hartrick,1864-1950),以高質量的平版印刷作品聞名。藝術家1886年離開倫敦前往巴黎習畫,並在那裡認識了梵谷。在這張水彩畫中,哈特里克以快速的筆觸勾勒梵谷幾個重要特徵,並強調了梵谷具有標誌性的鬍子與薑黃色的毛髮,特別是頭髮和眉毛的顏色與鬍子相比再淺了一個色階;而清澈的湛藍色眼珠,成為畫面中最奪人眼目的亮點,透過此畫的描繪,對於梵谷的樣貌又更加拼湊出了不同的想像。
Archibald Standish Hartrick (1864-1950), 〈Portrait of Van Gogh〉(1913)。圖 / 取自Van Gogh Museum
四、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為後印象派重要藝術家之一,特別是他為紅磨坊設計的海報,以誇張且煽情的人物造型,成功吸引當時的觀眾光顧。羅特列克在紙上使用粉彩描繪下梵谷的側面,記錄了藝術家在酒吧時沉思的一景。畫面中雖然無法窺得梵谷的面部細節,但是在這樣的線條結構下,仍舊顯現出藝術家頭髮後梳且額骨隆起、消瘦的臉龐以及沿著人中向下梳理的鬍子。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64-1901), Portrait of Van Gogh (1887)。圖 / 取自Van Gogh Museum
五、Paul Gauguin

在眾多描繪梵谷畫像的藝術家中,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創作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幅,兩位藝術家「相愛相殺」的故事在藝壇上更是成為大家喜愛討論的話題之一。然而,他們的友情卻只維持了短暫的63天,其中梵谷的割耳事件更是與高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1888年梵谷從巴黎搬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勒小鎮,夢想著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這裡建構起南方畫院,成為藝術家的聚集地,同時期盼一直以來仰慕的高更能夠一同來到此地,便不斷地熱情邀約。他相信一個年長且成熟的藝術家,勢必是一位好的領導者,同時能夠為他的創作帶來新的啟發。因此梵谷懷著期盼興沖沖地到達阿爾勒,並畫了一系列的向日葵來裝飾房子,期待高更的到來。
同年11月高更接受了梵谷的邀請,兩位藝術家共同生活在一棟黃色房子中。作品〈Vincent 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亦於同期誕生。在該幅創作中有著高更一慣的用色風格,記錄著梵谷創作的樣子,但在構圖方面更像是一種實驗性的嘗試,並以俯瞰的視角描繪:將主角、畫布、花朵都推向了畫面邊緣,人物的頭部、背部和大部分的手臂都在畫面之外,並非如傳統的構圖方式將明確的一件主題置於中央,從畫面上來看,最接近主題位置的反而是拿著畫筆正在描繪的手臂。這張作品的呈現方式,即使桌上擺放著向日葵,卻無法看清梵谷真正在描繪的對象物是什麼。有趣的是,該幅作品的創作時間卻不是向日葵開花的季節,因此有學者推測高更在畫這幅畫時並非發生於當下的景色。
Paul Gauguin(1848-1903),〈Vincent 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December 1888)。
個性極為不同的兩個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產生了不少摩擦,梵谷與高更對藝術亦有著不同的看法,漸漸地兩位藝術家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且爭吵不斷。但是梵谷擔心高更會因此離開阿爾勒,而他夢想中藝術家聚落的藍圖也將因此破滅。個性敏感的梵谷精神狀況越來越不穩定,在一次激烈的爭吵後卻情緒來到緊繃的狀態,隨即便將自己的耳朵割下。
而梵谷著名的兩幅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nd Pipe〉(1889)、〈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1889)亦即為藝術家割下耳朵後的創作。在這兩幅作品中梵谷穿著一樣的綠色大衣、戴著厚重的絨毛帽子,除了那突兀的白色繃帶外,也是少數可以看到藝術家將鬍子剃去後的容貌。兩幅畫的創作時間離的不遠,前者為藝術家住院期間時的描繪;後者應為從回工作室後的創作,卻在容貌上的表現有著極為不同的表達方式。在〈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nd Pipe〉中,梵谷雙眼的眼距異常地靠近,凸顯出雙眼的無助與渙散;背景的紅橘色彷彿是情緒的激昂與抗議,與前者叼著菸斗的藝術家本人、在住院期間仍舊拿起畫筆創作對比顯得格外冷靜。〈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的用色卻與前者有著明顯的落差,畫面中背景的綠色延伸至梵谷的面容,整體作品看起來帶有一點病態與神經質的氣味,面部沒有過多的表情,僅透過色彩透露著疲憊與無助的痛苦。
梵谷作品-〈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nd Pipe〉(1889)。圖 / 取自Vincent Van Gogh.org
梵谷作品-〈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1889)。圖 / 取自Wikipedia

REFERENCE

The Art Newspaper
Courtauld
Van Gogh Museum
Daily Art

Vincent van Gogh梵谷自畫像高更Courtauld Gallery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4

7

18

厲害

6

猜你喜歡

view all

國際新聞

塵封百年信件 解開梵谷割耳之謎

2016-08-09|撰文者:林鈺芸8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