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訪談攝影時事觀點

拿著翕相機和三跤馬,憨憨啊作,憨憨啊行:楊順發的影像縫合和上百個決定性瞬間

楊順發德鴻畫廊台灣土狗海島計畫海洋劇場

2022-06-14|撰文者:張家馨

楊順發伊係愛笑的臺灣人,拿著翕相機和三跤馬,憨憨啊作,憨憨啊行。
在楊順發的鏡頭下,沒有蔚藍的大海,沒有美麗的浪花。有的是連國人都從未見過地層下陷被水淹沒的房子、隱藏在海水漲潮後的平面道路、成群結隊的土狗在沙灘上求生的意志與本能、在水深及腰上行駛的水牛車。而這些紀實性的影像資料,卻因為它的少見和邊緣,成為如愛麗絲跳進兔子洞後看見的超現實畫面。
人稱藍領藝術家的楊順發,出生於臺南善化,高中畢業接著服兵役,退伍後考進中國鋼鐵公司(簡稱中鋼)成為技術員,從善化人變成了高雄人;在中鋼做了半輩子,攝影也做了半輩子。工作之餘去了攝影班,一接觸攝影就對它癡迷。最初楊順發與他人同款,從美麗的花草風景開始拍攝,直到認識主觀攝影,他開始思考照片如何有自己的情感存在,如何不只是呈現外在形式的美感?
「我拍我成長的地方,不作(創作)它要作哪裡?」楊順發總笑自已在藝術領域是「嘸讀冊」,從小於務農生活長大的他,看過頭頂斗笠、雙腳深陷泥沼的犁田生活。當農民逐漸高齡化,或務農成為離開都市塵囂的一種生活體驗後,藝術家意識到,這些最具臺灣本土文化景物將於他的日常生活中遷移,因此他開始挖掘連臺灣人或許都未曾見過的瞬間,和這些冷門或將被遺漏的生活角落。
臺灣攝影師楊順發。圖 / 德鴻畫廊提供。
楊順發作品-〈台灣土狗 No.15〉,2021,無酸紙基藝術微噴。圖 / 德鴻畫廊提供。
楊順發作品-〈海洋劇場 No. 01〉,2019,無酸紙基藝術微噴。圖 / 德鴻畫廊提供。

海島計畫

在拍攝海島計畫之前,楊順發曾經工作在高雄、生活在高雄,創作也在高雄,甚至發下誓言,希望自己的下半輩子都留在高雄。認識李俊賢後,他加入了南臺灣藝術團體「魚刺客」,於2014年跟著爐主(註1)開啟了一系列海島計畫的拍攝,順著臺灣沿海,對臺灣海岸線進行田野調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和臺灣人特殊的臺灣美學。
拍攝計畫至今,楊順發從記錄高雄拆船業走進歷史的《拆船場-向陳庭詩致敬》、《遠洋漁船臥房》、臺灣西海沿岸村落因地層下陷而被淹沒的《臺灣水沒》、聚焦於嘉義鰲鼓溼地的《保國護土篇》、關於北臺灣海岸線過去政府設置軍事碉堡卻浸泡於海中的《沉默堡島》,至近期在德鴻畫廊展出紀錄,記錄彰化海民生活的《海洋劇場》,以及宜蘭某處被狗兒佔領海岸線的《台灣土狗-Taiwan to Go》。這一連串的編織,楊順發看見的不僅是臺灣被蔚藍海洋包圍的特色,而是關於一個民族的歷史和精神樣貌。
楊順發作品-〈海洋劇場No.08〉,2020,無酸紙基藝術微噴。圖 / 德鴻畫廊提供。
楊順發作品-〈台灣土狗 No.01〉,2019,無酸紙基藝術微噴。圖 / 德鴻畫廊提供。
「我一直在找尋所謂的高雄特色或城市性,在那裏拍了二十幾年卻從未找著。」楊順發坦言,這樣的沿海拍攝計劃讓他更加認識臺灣這塊島嶼,但是卻從未想過是透過海岸發現不同城鄉差異和特色。大航海時代後替全球帶來了商業與文化的交流,並進而開啟臺灣海洋文化的序幕;而「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一句關於明、清時代由廣東和福建強渡黑水溝而來的移民潮,不屈服於現實的考驗、不停與海的抗爭,更是揭露出臺灣人冒險及奮鬥的海洋性格。
在這樣的前沿下,臺灣的海岸線留下先人強韌生命意志的遺址,引出臺灣海洋相關的產業活動,更是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議題纏綿交織後忘了收復回去的線索和證據。而這些踏查,原以為是藝術家一個人安安靜靜的與海洋對話,卻將我們已司空見慣的生活掀開,赤裸的凸顯出過往政府設置大量的碉堡和軍事設施,或高雄曾經榮景的拆船業,即將走進歷史的最後身影。
而在新發表的《台灣土狗-Taiwan to Go》是楊順發近期踏查海岸的過程中,經常看見空無一人的海岸卻有著一群土狗。這些土狗不知是先人靈魂的附著,還是上天藉著牠們的身軀暗示,總擺出人的行為和意識;在牠們之中,總會有一隻領頭狗帶著其他狗群跨越過一個接一個的沙洲,而最前面的那個,每走一步都會先試探水的深度,且總不忘回頭看顧其他同行的狗,直到前方沒有路。
楊順發說,看到這些景象總是想問那隻領頭狗「你要帶牠們去哪兒?」他想起臺灣過往的歷史,看似在汪洋中遍尋無路卻又不懼未知的開拓;卻也想起目前臺灣在國際上的處境,走到盡頭後我們的未來又是在哪?
楊順發作品-〈台灣土狗 No.05〉,2019,無酸紙基藝術微噴。圖 / 德鴻畫廊提供。楊順發作品-〈台灣土狗 No.01-1〉,2019,無酸紙基藝術微噴。圖 / 德鴻畫廊提供。
楊順發作品-〈台灣土狗  No.10〉,2020,無酸紙基藝術微噴。圖 / 德鴻畫廊提供。

楊順發近期於德鴻畫廊展覽-「野生 ‧ 土狗 ‧ 劇場」。圖 / 德鴻畫廊提供。

他與海洋的關係,從認識潮汐時間開始

楊順發笑說,朋友總問他:「楊順發,你拍的海為什麼跟別人長得不一樣?」
「因為我租船『下海』實際走出去,不留在堤防,拍攝的距離離他們夠近,所以才會跟別人不一樣。」
身處在海島國家的我們,對海卻是陌生的,對楊順發來說亦是如此。因為他的「嘸讀冊」,便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拍攝方法學,從認識潮汐時間開始,精算安全的拍攝時程,並且重複勘查地形和當地的海洋文化。天時、地利,人和後,一手扛著梯子、一手拎著腳架,並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三千次的快門,一個禮拜確認毛片,只為了錘鍊一個畫面。
楊順發分享,他從1997年的《再造王國》和《野獸橫行》系列開始,以中國民間故事為本,藉由道具、角色安排或情境編造,嘗試透過編導式的拍攝方式揭示虛矯表面下的真實社會。而創作發展至今,影像中的編導手法漸漸從攝影的當下,後延至拍攝結束的毛片。
「你看到的每一張照片其實都是用幾百張局部特寫縫合出來。那些狗狗可能都拍了好幾千張。所以在一個畫面中可能有三十幾個,甚至更多的決定性瞬間。」即使看不到如Jeff Wall(1946-)攝影中從演員、道具或場景的精心安排,但楊順發的《海島計畫》,是經歷過紀實攝影的耐心等候,並有著如同電影中的場面調度,將這些成千上萬隻狗走路或行動的姿態、數十位海民辛勤工作的一舉一動、千變萬化的雲層,透過不同分鏡和角色定位形成的構圖最後節選出這些「決定性的瞬間」,從而編織、縫合成一張反映當下真實,及蘊藏藝術家個人富有詩意的說故事方式的畫面。
楊順發將其中一件作品近百張拍攝狗的毛片,讓觀眾找出最後出現在成品中的狗兒。圖 / 德鴻畫廊提供。
楊順發將其中一件作品拍攝過的其中一部分狗的毛片,讓觀眾找出最後出現在成品中的狗。圖 / 德鴻畫廊提供。

因為伊係…

「我的作品輸出的紙材是帶有紙纖維。我不想要讓我的作品一看就很攝影的反光相紙,而是有溫度,又柔嫩的。因為我是在說故事,說的是臺灣最在地的故事」

楊順發將自己拉近和海的距離,即便他知道這樣的拉進,仍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看討海人的生活,但是他珍視自己是臺灣囡仔的身分。深陷沙灘的雙腳、烙印在海邊的隨即被漲潮的海水沖逝抹去的腳印,和不小心帶回的沙子和海味,都是他深入踏查、實地走訪的印記,是臺灣歷史與文化邊陲的呻吟,再再提醒他這些景像即將移民和消逝。
在《海洋劇場》系列,討海人牽引一批批的水牛往海裡前進,從行為、衣著、姿態、機具等,不合時宜與不合常理的出現在汪洋大海,讓自己赤裸地面對日曬雨淋。卻也像極了楊順發這個人。
楊順發說,他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位在臺灣各大美術館,以及參與國外攝影藝術博覽會的攝影師。「我只是信奉亞當斯和劉振祥。」他對攝影的信仰,唯有思索如何拍出他看見的故事,即便需要花上兩個小時的等候,卻只為將所有最精華的畫面壓縮在一張照片裡。最後「有嘸讀冊」?好像也顯得不是如此重要。
因為楊順發伊係愛笑的臺灣人,伊拿著翕相機和三跤馬戇戇阿做、戇戇阿行。給日頭晒、給大雨淋,因為伊係臺灣囡仔。
楊順發作品-〈海洋劇場 No.10〉,2020,無酸紙基藝術微噴。圖 / 德鴻畫廊提供。
楊順發作品-〈海洋劇場 No.06〉,2021,無酸紙基藝術微噴。圖 / 德鴻畫廊提供。
楊順發說,在拍攝《海洋劇場》的時候正下著雨,不料最後雨越下越大,他想要捕捉海民在大雨下仍辛勤作工的畫面,於是在現場和他們一起淋雨,連照相機也一起拍到最後,直到快門沒有反應、螢幕黑屏。展場中擺上這臺相機,是它「壯烈犧牲」的證據。圖 / 德鴻畫廊提供。
「野生 ‧ 土狗 ‧ 劇場」展場。圖 / 德鴻畫廊提供。
「野生 ‧ 土狗 ‧ 劇場」展場。圖 / 德鴻畫廊提供。
「野生 ‧ 土狗 ‧ 劇場」展場。圖 / 德鴻畫廊提供。

註1 : 藝術家李俊賢(1957-2019)人稱「館長」或「爐主」,曾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長年強調以身體感官經驗為基礎的「台味」評論書寫和「台味」美學策展。

楊順發德鴻畫廊台灣土狗海島計畫海洋劇場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6

0

0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

臺中市立美術館與城市的跨域對談:開館前系列講座開放報名中

2024-07-24|撰文者:臺中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