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2-07-04|撰文者:嵇國鳳

日前由新北市文化局、新北市美術館主辦的「文化工場──2022穿越新北」系列講座於竹圍工作室舉行最終場,鄰近捷運站、樹梅坑溪與景致開闊的淡水河,這樣的地理位置使竹圍工作室的發展自成一格,自1995年創辦後,其存在如柔軟的介質,以空間作為媒介,搭建起社區與藝術家交流的平台,卻也因2021年淡水道路施工等因素,最終熄燈。包含竹圍在內,身處城市發展前緣的大淡水地區,曾經歷什麼樣的契機,因而成為北臺灣藝術聚落密度極高的存在?我們又該如何思考都市規劃與藝術生活之間的模糊分際?回應此題,這場「山河.海岸.都市化的縫隙─規則之外的創作聚落」講座,邀請到任教於臺大城鄉所、曾參與過寶藏巖規劃的康旻杰,與曾為下圭柔藝術聚落一份子的藝術家常陵對談,從城市眼中的化外之地,到藝術家心中的理想之境,如何在聚落空間的有機連結裡,打開藝術與社會對話的可能。
文化工場──2022穿越新北系列講座,活動現場。(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林軒朗)
2022穿越新北系列講座最終場於竹圍工作室。(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林軒朗)
2022穿越新北系列講座最終場來到竹圍工作室,想像下一個藝術聚落的可能性(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林軒朗)

化外之地的發展魅力

康旻杰以「化外之地」一詞破題,認為藝術聚落開始的扎根位置,多以城市發展的前緣區域作為藝術家蓄積能量的創作空間,原因很單純,就是為了便宜的房租。但當藝術家在社會上開始有了迴響,甚至以聚落為據點,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藝術品牌後,無可避免牽動起周邊區域的發展,進而引起城市開發者的青睞。開發者的到來,卻往往伴隨最諷刺的結果,催生出區域能量的藝術家,隨著城市縉紳化的過程,也總成為第一批被開發者趕跑的人。康旻杰以講座鄰近的淡海新市鎮都市開發案為例,高比例的空屋率與房地產供需過剩的結局,值得讓我們進一步思考,現今都市計畫慣於「一步到位」的思維,是否需要適時調整?畢竟,一旦大量的土地徵收被貫徹執行,就算事後發現錯估情勢,對於環境的地景多樣性、居民的組成多元性而言,皆是一場是難以回復的浩劫。
講者康旻杰以「化外之地」一詞破題,從柏林、中國等藝術聚落的構成談到台灣現況。(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林軒朗)
關於開發,曾為下圭柔藝術聚落一份子的常陵特別有感。他回溯道,近海的下圭柔正位處發展沒落的工業區之中,房東在2000年後提供給藝術家使用的空間,正是閒置的陶瓷工廠;六百坪的寬闊占地,是自1960年代開始三芝、淡水一帶陶瓷產業發展由興而衰的歷史痕跡。身處「化外之地」的下圭柔,反倒因為淡海新市鎮第一期開發的出師不利,而得以保全至今,但如今也已難逃城市開發的命運。因為在淡海新市鎮第二期的特定計畫裡,就包含下圭柔。這樣隱然的不確定性,也使得下圭柔藝術聚落未來的存續,成為一個沒有人可以保證的議題。自2000年第一代藝術家進駐至今,憶起走過22個年頭的下圭柔,常陵特別感謝房東,由於他本身也對藝術有相當程度的喜好,故長期以來房租雖有微幅調漲卻相對低廉,才能讓藝術家呼朋引伴棲身於此,使下圭柔成為容納不同媒材與年齡層藝術家的創作沃土。
文化工場──2022穿越新北系列講座,提供現場觀眾講座手冊與活動紀念徽章(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林軒朗)
2022穿越新北活動手冊提供民眾大淡水區域資訊及地圖(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林軒朗)

存在於聚落縫隙裡的人

藝術空間的創作張力,其實是人與人互動的構成。透過康旻杰對於寶藏巖的分析,以及常陵之於下圭柔的分享,我們得以比較出作為政府委託營運的寶藏巖藝術聚落,與藝術家透過自發性集結的下圭柔藝術聚落之間,在理想與實踐的行動中,政府、藝術家,以及當地居民,三者對於藝術聚落的想像差異。
康旻杰提到寶藏巖「藝居共生」的特質與其發展的歷史淵源,從戰後來臺的眷村聚落、到1970年代起工商業熱潮帶動的城市移民潮,以及2000年開始從藝術家到政府一系列的介入處置,發展至今,成為具代表性以政府委託的組織形式營運的藝術聚落之一。一路以來,於此地「自力造屋」的人群,紛紛以不同的生活樣貌,積累出寶藏巖作為一個藝術聚落的多元創作能量。但藝術不該是唯一的聲音,康旻杰提醒,當地居民的記憶與詮釋也必須被聽見:所謂「共生」的基礎,應是彼此能平等對話的協作過程。
2022穿越新北系列講座最終場於竹圍工作室。(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林軒朗)
常陵則從藝術家的角度,分享了下圭柔如何以一塊私人空間,逐步發展成一個藝術聚落。儘管藝術家總給人享受自由的形象,但常陵也提到,下圭柔內部也曾討論過是否要走進體制,成為接受政府補助的單位。但後來因藝術家之間各有想法,加上租約與租金可能會進行變更而作罷。常陵認為,得利於聚落的規模小、藝術家人數不多的現實條件,使下圭柔得以在緊密的空間裡,延續並保留共同創作與生活的默契。他強調,藝術家是人,既會文人相輕、也會相互扶持,在創作的過程中點燃彼此、也照亮彼此。
當代藝術家常陵從藝術家的角度,分享了下圭柔如何以一塊私人空間,逐步發展成一個藝術聚落。(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林軒朗)

想像藝術聚落的實驗可能

在已然熄燈的竹圍工作室,對談行至最末,對於如何想像下一個藝術聚落的可能性,康旻杰提出,在美術館與藝術聚落之間,或許能有一種過渡性的作法進行串聯,如考慮打破以美術館作為展示空間的單一性,讓新北市多元的文化地景與既有的藝術聚落,直接成為美術館外延的展示主體,進而搭建出藝術與社會參與的對話平台。
在當代都市的處境中,藝術聚落未來的發展究竟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就如同「藝術」的定義般,可以是個人作品的完成,也可以是社群、或公眾參與的創意發想,不斷變動的藝術詮釋,都是藝術發展的各種可能。那麼,也試圖打開對藝術聚落的想像吧!如何在「定位聚落」的討論中,刺激藝術創作與空間實驗的更多可能,或許,比清楚定義的「何謂藝術聚落」來得更自由、也更充滿了人與空間發展的有機連結。
2022穿越新北主視覺。

穿越新北系列講座新北市文化局新北市美術館文化工場2022穿越新北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時事觀點

新北市美術館任命賴香伶為首任館長,擘劃未來發展藍圖

2024-08-23|撰文者:新北市文化局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