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益台灣美術館7月份推出全新當代特展,以「我是我-自塑之道」為題,探討時代中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的多元思考
2022-07-08|撰文者:順益台灣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2022年7月,順益台灣美術館帶來一檔全新的當代藝術特展!本次「我是我-自塑之道」集結了陳進、林珮淳、何孟娟、吳宜樺、林介文五位藝術家,透過「我是誰?」這項提問,試圖回顧過去時代中女性藝術家及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的劇烈改變。館方精選了膠彩、大型裝置、編織、錄像、攝影等多元媒材作品,其中包括陳進的名作《洞房》、林珮淳榮獲2019年佛羅倫斯雙年展新媒體藝術類全球首獎「羅倫佐獎」的《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何孟娟經典攝影作品《我是白雪公主》系列攝影等精彩之作,期望透過此次展覽邀請觀眾在視覺及內容層面上一起進行女性多元角色的思考。
【前言】
回顧百年來東西方女性藝術家及其形象在作品中的改變,不論是在文學、繪畫、電影等創作領域當中都可以找到明顯變化的軌跡。而因歷史背景與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不斷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台灣,除了社會變遷的加速之外,其中女性形象之輪廓,在不同時期的創作者眼中,也不例外地呈現著劇烈的轉變。
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的台灣,在明治維新的影響下,西化的成果不斷導入這座島嶼。近代化不只為人民帶來了教育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其思想方面的移植,彷彿也為當時的藝術家另闢一扇窗,窗裡與窗外的世界,則分別象徵了舊與新的價值,從小細節中得以窺見其交錯與改變。其中,生活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畫家陳進,便以當時的現代化社會生活為樣本,繪下一幅又一幅展現自信、自主的多元女性圖像,堪稱台灣近現代藝術史上第一位具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
八O年代中期,受到平權運動及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女性意識逐漸覺醒,藝術家運用各種媒材創作,表現個人生命經驗及性別處境;九O年代至千禧年後,大批海外歸來的藝術家如林珮淳、何孟娟、吳宜樺等人,更透過裝置、影像、行為藝術等創作手法進行自我面對、自我再造及自我重塑,用一種更具批判性的方式對傳統體制提出質疑。時間推移至今,藝術家們則強調以「人」作為獨立角色,從更為寬廣的人性位置上擁抱生命的每一個抉擇。原住民藝術家如林介文,便在尋找族群身份及自我認同的道路上,同時也享受自己作為一個母親的生命旅程。
我是我-自塑之道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順益台灣美術館)
【特展目的】
「我是誰?」
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古今中外所有藝術家們在面對創作時,必須誠實以對,並持續蟄伏在作品底層的一項根本的叩問。
回顧百年來中西方女性藝術家及其形象在作品中的改變,不論是在文學、繪畫、電影等創作領域當中都可以找到明顯變化的軌跡。對於「我是誰」這個提問的答案脈絡,也隨著時代潮流的轉變,逐漸變得多元且更加明朗清晰。因歷史背景與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不斷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台灣,除了社會變遷的加速之外,其中女性形象之輪廓,在不同時期的創作者眼中,也不例外地呈現著劇烈的轉變。
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的台灣,在明治維新的影響下,西化的成果不斷導入這座島嶼。近代化不只為人民帶來了教育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其思想方面的移植,彷彿也為當時的藝術家另闢一扇窗,窗裡與窗外的世界,則分別象徵了舊與新的價值。在市場口、在小商店、在街頭巷弄中,社會上巨大的風潮轉變總是體現在人們的生活裡,從小細節中得以窺見其交錯與改變。其中,生活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畫家陳進,便以當時的現代化社會生活為樣本,繪下一幅又一幅展現自信、自主的多元女性圖像,堪稱台灣近現代藝術史上第一位具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
八O年代中期,受到平權運動及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女性意識逐漸覺醒,藝術家運用各種媒材創作,表現個人生命經驗及性別處境;九O年代至千禧年後,大批海外歸來的藝術家如林珮淳、何孟娟、吳宜樺等人,更透過裝置、影像、行為藝術等創作手法進行自我面對、自我再造及自我重塑,此時的女性藝術家不再特意提倡女權,而是用一種更具批判性的方式對傳統體制提出質疑。
時間推移至今,當「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也無法簡單定義「我是誰」的時代來臨,比起以性別區分二元,藝術家們似乎更強調以「人」作為獨立角色,從更為寬廣的人性位置上擁抱生命的每一個抉擇。這是一個從對立走向和解、再邁向自然共融的過程,而「我是誰」這項提問,也隨著性別平權概念不斷革新,藝術家們終於得以自由地突破框架,以豐富的媒介向世界傳達「我即是我」的強烈訊息。原住民藝術家如林介文,便在尋找族群身份及自我認同的道路上,同時也享受自己作為一個母親的生命旅程。
【作品介紹】
《洞房》陳進,1955,43×37,膠彩,順益台灣美術館典藏
仕女是陳進畫作中最主要的題材,本作《洞房》是少數描寫人生婚姻的傑作,曾入選日本第十屆日展。畫中新娘豐腴端麗,反映了當時台灣對女性美的觀感,身著薄紗內衣,獨坐於鑲貝花雕床前,畫中主角應屬上層社會的時髦女性。右手持彩繪摺扇,左手輕撫卸下的短袖旗袍,設色典雅,說明了主人的品味,手中輕搖摺扇,優雅的神情,若有所思。膠彩畫中的線條具細膩與裝飾性,結合平塗與渲染的淡雅色彩,似乎也散發出新婚閨房中的一股暖香。
此作《洞房》可說是台灣早期以女性觀點描述情慾之代表畫作之一,畫中主角雖身著半透明連身內衣,並以薄紗巾、摺扇巧妙遮蓋,但是並沒有完整遮蔽身體的輪廓以及赤裸的實質。畫中新娘臉龐飽滿、眼神真誠而直率,精準地表現了當時畫家心目中女性美之典範:自信且勇敢。
林珮淳,1959年出生於台灣屏東縣。1996年獲國立澳大利亞沃隆岡大學藝術創作博士,曾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國科大講座教授暨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現任「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主持人、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榮譽理事長。榮獲中興文藝奬章、文化部公共藝術奬、德國紅點奬、國際Picasso Mio網站亞洲最優秀藝術家之一、義大利PPLG當代藝術與文化機構「2020女性藝術」國際展「藝術計劃」類白金奬、澳大利亞傑出藝術人才永久居留等榮譽。作品被列為《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2012年焦點作品、美國Ignite全球女性博物館專欄報導、國際數位藝術資料庫ADA專訪、「國際藝術雙年刋PripheralARTeries Biennial」專欄研究等,更於2019年榮獲義大利佛羅倫斯雙年展「新媒體藝術類」全球首獎「羅倫佐獎第一名」之殊榮。
1989年從美國歸國,於「美國文化中心」舉辦首展,並受邀加入「2號公寓」當代藝術團體。1998年出版第一本台灣女性藝術書籍《女藝論》,與重要女性藝術家創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成為台灣女性藝術重要推動者之一。於2010年起推動台灣數位藝術脈流研究與系列展覽,出版第一本台灣數位藝術書籍《台灣數位藝術e檔案》,可謂台灣數位藝術先行者之一。作品展於國內外重要藝術大展,美國紐約皇后美術館、美國紐約CUNY/QCC美術館、美國紐約Godwin-Ternbach美術館、美國華盛頓美國大學美術館、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美術館、德國柏林Rosalux藝術空間、義大利Palmieri 基金會、波蘭WRO新媒體藝術中心、林茲電子藝術節香港奧沙藝術空間、上海現代美術館及台灣各大國立與市立美術館等。
《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林珮淳,2016,大型投影裝置、數位影音、3D動畫、多媒體播放器、投影機、音響 (圖片提供:順益台灣美術館)
《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是挪用達文西名作《維特魯威人》來對照「夏娃克隆」之身體比例,再現科技父權企圖創造具完美黃金比例的「夏娃克隆」身體,以及將達文西以正方與圓形隠喻「人類乃天地之中心」之企圖心,指涉「夏娃克隆」即為人類以科技挑戰創造主之慾望產物。影片中,林珮淳重現創造「夏娃克隆」的過程,將原始草稿與「維特魯威人」作精準對位,在360度自轉中逐步𨍭換成電腦網格、仿人的皮層、金屬色到完整的金頭、銀身、銅腹、鐵腿、半鐵半泥腳的大偶像。黃金比例的男女形體對位,聖經章節與符號的指涉性為達文西與林珮淳在兩種不同時空、媒材、性別與創造慾望下所創造的「維特魯威人」與「夏娃克隆」之間的對照與對立關係。
《夏娃克隆創造計畫BP1,2》林珮淳,2020,42cm x 29.7 cm x 2cm each,數位版畫、3D 數位動畫圖像、手繪、鋁板。(圖片提供:順益台灣美術館)
此系列是從《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影片中截取之不同角度的「夏娃克隆」網格身體圖像,並對照聖經《啟示錄》中有關「巴比倫大淫婦」的章節,強而有力的指涉出她的身份與終極命運。圖與文字左右並置與對照,宣告了兩者之間的關係。
作品上下端刻意保留電腦軟體的標記與icon,並以金屬鋁版作載體再現電腦螢幕的反光效果,最後以銳刀刮出數字、圖案、符號等手稿的特質,展現多層次的象徵意義與語彙。
林介文,1982年生,來自花蓮太魯閣族,曾就讀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科系,隨後2008年於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浮游空間設計系取得碩士學位。作品關注族群遷徙、女性議題、自我認同等面向,並以此探討時空變異中傳統文化與現代都會生活交互影響下之意義消長與反思。曾在台灣各地、新克里多尼亞、中國、西班牙等地駐村創作,善於感受環境串連當地歷史背景現地創作。
身為一個部落女性,林介文接觸編織的起始點來自於旅居巴塞隆納時,閒暇時間跟朋友學習毛線勾針開始。在這段時間,她常想起過世的奶奶在織布的情景,回台之後,在因緣際會下,林介文遇見一位特別的部落女性長者,開啟了對織布的全新視野。2015年成為母親後,創作成為自身經驗與記錄的媒介,從孕育生命到母子關係,以直白具象的方式表現在作品裡。目前於台灣與義大利兩地間往返居住,與義大利導演Tommaso Muzzi共同創立泥椅工作室,工作內容涉略策展與文化影像紀錄。曾經獲得2016年公共藝術環境融合獎與創作奬,2014和2016年Pulima藝術獎首獎等獎項。
《斷奶》林介文, 2018,120X180X30cm (左)、120X180X12cm (右),圓桌、碗、剪刀,彈性線、各式線材、手織布。(圖片提供:順益台灣美術館)
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擅長編織,也運用不同材料編織作品。她強調育兒經驗是最能激發創作靈感的泉源,隨著孩子不斷成長,每個時期都有不同啟發,像是哺乳、斷奶。在她的創作中她喜歡運用「圓」來代表生命、女性、母親。從2015年到2019年間,林介文經歷了兩次分娩,懷孕20個月,哺乳1413天。無時無刻都想創作,卻也無時無刻都想跟小孩在一起的她表示這是一種幸福與痛苦糾結的感受,因此作品中運用了更多圓來表現、描述自己與兒子之間的關係,以及「母愛」的體現。
《裹山藝術計劃》林介文,2021,錄影。(圖片提供:順益台灣美術館)
邀集十多位分別來自排灣族、太魯閣族、泰雅族、賽德克族、漢族以及阿美族的織者創作Gabang,並於萬榮鄉紅葉村山上的瑞欣礦區裸露的蛇紋岩脈景觀中展出一件件的Gabang,藉此意喻以大量的編織品包紮大自然的傷口,以軟性的表現手法介入極度陽剛的場域,集體建構並傳遞原住民編織的當代藝術語言。過去傳統社會裡,織紋技法僅由家族的女性長者教導,不得外傳,也無法向外學藝,又因半世紀以來物質文化驟變,造成原住民織藝嚴重失傳,所幸近年許多年輕織者遵循傳統,並開拓編織的藝術語言。林介文打破了「唯有女性織者」、「僅限家族內傳習編織」的傳統藩籬,力邀跨族群織者共同參與創作,其中還有男性織者,為編織藝術開創新的道路。
吳宜樺,1978年生於台灣嘉義市,目前任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2014年取得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美學、科學與藝術科技博士。旅居歐陸十四年,亦曾任瑞士日內瓦在地文化媒體《Genève Active》的記者、藝評、論壇企劃,親歷交流許多歐陸藝文專業工作者與各個領域的藝術家,這段專業經歷給予她不同於學院系統單一學科化的藝文視閾,得以以更跨域而全觀式的角度看待創作。這也是近年來她的創作研究取向的脈絡,在當代藝術及當代表演藝術之間游移探索某種「不規矩」,她說:「十幾年來,『跨領域』之於我,希望造形藝術與表演藝術在我的創作裡,有著迪奧尼索斯文化與阿波羅文化的衝突性調合與共生。」
《蜘蛛女孩》吳宜樺, 2019,影像。(圖片提供:順益台灣美術館)
具哥德風格的類童話表演錄像裝置《蜘蛛女孩》,作品編演的脈絡建立在現實裡的舞者與舞蹈歷史大敘事裡現代舞蹈的傳奇先驅洛依.芙樂(Loie Fuller)與「現代舞之母」依莎朵拉.鄧肯 (Isadora Duncan) 之間的軼事、經歷、慾望、時代氛圍和舞蹈。
藝術家將1902年芙樂在盧米埃片場所拍攝的著名蛇形舞(Serpentine Dance)影片與鄧肯的「化石」,相互對應著化身為蜘蛛造型的黑衣女舞者,她變形且延長的巨大肢體在網中尋找獵物 — 美麗、可愛又誘人的塑膠芭比娃娃,並且復仇般地殘忍吞咬她。為何要表現得這麼恐怖?這件作品試圖以今日亞洲女性主體來對話西方舞蹈歷史文化下的女性性別角色塑造,舞者們所承接的美學遺產並不只是舞蹈本身的美感,她們的身體也都被體制制約成塑膠芭比的體型,然而這種「美的恐怖」並不符合現代舞蹈先驅們原初的美學理念。回返歷史,我們看見的當下宛如過去的折射,然而現代體制教育給予蜘蛛女孩的是一座鬼屋。她並非擁有自己;現代舞的祖先有時會從她的眼睛和嘴巴向外窺視與探尋。
何孟娟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長期從事攝影創作,關注數位攝影在科技日益更變之下的可能發展。何孟娟擅長運用繪畫構圖的概念為攝影作品增添故事性元素,思索人之於既定的社會價值觀、現存的文化載體是否有其他得以轉換的生存機制。
2018拉古納藝術大獎特別獎、2013與2015 紐約ISCP駐村、2014年慕尼黑以及吉隆坡駐村、2010年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2013伊勢基金會獎、2016、2012年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2011年高雄獎首獎。作品典藏於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鳳甲美術館、忠泰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韓國光州美術館、MOCA威尼斯。曾受邀於以色列、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捷克、印度、韓國、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地展出。
《巴黎計畫-你是我的英雄》何孟娟, 2010,80x80,print on stone。(圖片提供:順益台灣美術館)
畫面中的白雪公主出現在現代生活,這樣格格不入的角色如同一個觀眾般的存在,也像是一個觀察者的角色。每一件作品像是一個劇幕場景,每一個畫面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角色有故事,角色與角色之間有更多的故事。藝術家將自己置身於社會之外,因為現實社會中的每一個角色都像是一種扮演。對藝術家來說,跳脫出自己既定的角色,面對自己的感受可以更輕巧;跳脫出社會的框架,看別人的感受可以會是一場戲。
我是我-自塑之道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順益台灣美術館)
【結語】
本次展覽,本館精選了陳進、林珮淳、何孟娟、吳宜樺、林介文五位藝術家,她們皆透過作品自塑自己的多元形象,並試圖透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在各自的時代表達「我即是我」的共同宗旨。本館期望此次的展覽能提供觀眾一條從時代背景及女性的多元角色切入的觀展小徑,邀請觀眾們在視覺及內容層面上一起進行相關議題的深入思考。
我是我-自塑之道
I am Who I am—Artists’ Self Constructing Journey
策展人|黃海鳴
藝術家|陳進、林珮淳、林介文、吳宜樺、何孟娟
展期|2022.07.12-2022.11.13
地點|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美術分館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展首日VIP預展觀察,編輯部第一現場嚴選14件精彩作品!
敞開收藏大門:12件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5000美金以下作品推介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重磅登場!走入尼德蘭繪畫時代,揭開科學檢測分析下畫作秘辛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與日本國立藝術研究中心簽署MOU,深化臺、日策展人才培育,開拓東亞藝術新局
「臺中清水走走藝術季」盛大開展,五件公共藝術重現眷村生活的情感與記憶
跨域交會 藝熠發光—2024東亞藝術交流展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盛大開幕!凝聚多元市場價值,打造亞洲藝術與文化盛宴
藝術也是用來掛歷史的釘子 :亞洲藝術文獻庫(AAA)「臺灣獨立藝術空間檔案」計畫專訪
自身境況與存在想像:短評2024新北市美展得獎作品
2025香港巴塞爾參展藝廊和首批亮點,來自印度、澳洲、南非、美國、英國等地新晉藝廊首次參展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順益台灣美術館展出年度全新特展-「女性的超越:小我到大我與自我」
2021-08-06|撰文者:順益台灣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158
台灣美術史的當代性紋理 順益台灣美術館以「移動白盒子計畫」塑造嶄新觀看機制 呈現於2020 ART TAIPEI 台北藝博
2020-10-2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王玉善編輯整理5698
順益台灣美術館,與台灣近代美術再復興的天時、地利、人和
2020-06-10|撰文者:陳晞12195
中國嘉德2024秋拍本月盛大揭幕,現當代藝術專場集趙無極、吳大羽、林風眠、朱沅芷大師之作,精彩紛呈,不容錯過!
2024-11-03|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10
文化部新人事安排: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文化部主任秘書、文化資源司司長等職異動
2024-11-05|撰文者:文化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82
2024亞洲藝術週開幕轟動!墨海樓台灣特展創下倫敦佳士得參觀新高
2024-11-05|撰文者:墨海樓國際藝術研究機構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