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撰文者:林侑澂
忠泰美術館於2016年開館後,陸續推出了各種主題的建築展和當代藝術展。聚焦於討論人與城市、人與空間的連結,帶來了許多感動。2022年秋天發表《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和2022奧夫塞計畫《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兩檔策展,透過不斷單純化、不斷去除訊息特徵的感知途徑,分享了有別於以往的美學體驗。
王德瑜、林柏陽,《感知現場》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長期以來,忠泰美術館多以城市與建築的空間美學為題策展,透過模型和圖像精緻地再現各式各樣的場域,以此開啟觀眾們的想像。而隨著一檔檔展覽的累積,策展團隊也從經驗中延伸新的思考。場域再現的展覽形式大多還是著重在視覺,但在環境中的空氣流動、溫濕度、聲音、光線,也同樣是感知空間氣質的重要元素。再由於當代社會充滿了新媒體和數位裝置,使的人類感知萬物的原始本能似乎漸漸被滲透、忽略。種種的原因,推動著策展團隊開始將目光聚焦於「感知本身」的探詢。
王德瑜、林柏陽,《感知現場》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感知現場》策展人黃姍姍從「切身感受空間質感」出發,邀請到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跨界合作。在兩年多的討論與籌備之下,透過樓梯、天井、氣囊、木作裝置等等設置,將忠泰美術館既有的展間整體再造成為了一件巨型作品。
王德瑜、林柏陽,《感知現場》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進入「現場」之中,首先會被入口處穿過天井「進入作品」的樓梯吸引注意力。相較於直角造型,弧形的上升結構不僅在施工上需要更精確的設計,也引領觀眾們隨著環境一起流動。然而無論是從哪一個入口進入,總會被巨大氣囊充滿空間的方式震撼。作品以一層薄薄的氣囊,就從外觀上反轉了觀眾們對於建築物、空間邊界的慣性。而進入氣囊的瞬間,就像是進入了一個與熟悉現實區隔的次元之中。如此非現實、未知、純粹化的空間質感所開啟的,是種與日常生活不同的五感體驗。
王德瑜、林柏陽,《感知現場》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作品將關注的對象聚焦於「人」,細膩地營造關於人的場域。當觀眾進入氣囊、在其中活動,從雙眼到全身就如同進入了未曾體驗過的世界。在陌生的環境裡,直覺上最首先出現的往往是好奇心,進而對於這個新穎有趣的經驗展開探索。身處陌生、未知、流動之中,對於周遭的變與不變,感知將被放大。在身處這樣猶如精神世界的作品之中,人們所習慣的時間與空間似乎需要重新被定義。
王德瑜、林柏陽,《感知現場》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覽並未設定感知愉悅、感知憂傷或感知激情之類的指涉意圖,而是將「感知的本身」視作想要喚醒的事物。《感知現場》全方位地提供了一個機會,讓自身與他者、自身與光線、自身與空氣,彼此間的關係被解構。這樣的解構推動著觀眾,由外而內地對於自身的存在重新定位。
王德瑜、林柏陽,《感知現場》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王德瑜和林柏陽在忠泰美術館的建物基礎上展開共創,打造了一個不具有訊息性的空間。在作品 / 各部分的命名上,也未設定刻意的專門稱呼。接續於此,《感知現場》並未設置文字或符號來指導觀眾「如何理解」。而是透過細節的組合,讓觀眾們在每個瞬間都產生慣性之外的經驗。最終經由複合的體驗,讓空間成為觀眾們能轉換角度、開放身體感觀,進而重新思辨「自身如何存在?」的契機。
熱門新聞
1
打造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4月25日正式開館,4月8日起試營運,三大展覽搶先看
第六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正式揭開序幕!釋出多項預告專案,設立「專業日」 打造國內外藝術專業人士深度交流平台
川普祭出的「對等關稅」與「恢復美國歷史的真相與理智」將會對美國藝文產業帶來何種衝擊?
洪建全基金會三大計畫 點燃台北當代藝火 4月起接力推出委託、策畫鉅作——許哲瑜「災變論」、「Making of…Li Yi-Fan李亦凡」、李奧森「Stereoblind」
國美館x龐畢度中心「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盛大開幕 呈現聲音藝術史上指標性藝術家
史博館「大家的歷史 歷史的大家」系列特展,從水墨、雕塑、油畫、版畫呈現臺灣藝術的多元樣貌
2025《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市場總值按年下跌,較低價位市場持續蓬勃,交易數量仍增加
2025「堤頂之星2.0」年度邀請展《作為夥伴的我們》: 探索視覺藝術產業中的合作模式與互動機制
劉慧中的「失落秘境」
國立歷史博物館「李奇茂百年展」, 呈現藝術家多幅從未公開鉅作與最後遺作〈天馬〉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美術館忠泰美術館再推跨域實驗性展覽《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 姚仲涵》邀姚仲涵與吳季娟共創,顛覆跨界合作定義
2025-03-05|撰文者:忠泰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