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聯展策展

自學院畢業後在社會上滾動「30年的形狀」:李思賢從人生的際遇作為策展方法

李思賢東海大學美術系沈東榮東海美術系第六屆的三十功名黃金福

2022-11-18|撰文者:張家馨

今年(2022)為東海大學創校第67年,現任東海大學美術系所主任李思賢為呼應校慶系列活動,於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策畫「30年的形狀-東海美術第六屆的三十功名(1992-2022)」,邀請東海美術第六屆畢業校友其中包含林書琦、高玉華、蔡育田、陳瑞登、王維善、蘇紋玉、王庭捷、羅慧珍、陳建大明、楊啟煊、莊惠容、陳美育、吳清川、李思賢、黃金福、楊涵婷、王怡然、沈東榮、陳士鉅、黃靖琇、陳欣希、方偉文、余穎怡,睽違三十年後再次與老同學回到母校一起展覽。
這一群「元老級」校友於1988年入學、1992畢業,至今距離畢業已有三十年時間。回望當時候的臺灣剛掙脫戒嚴時期的緊箍咒、一批海歸藝術家於大學美術系所任教、三大現代美術館的創建等;而東海大學美術系有著從法國巴黎修習藝術返國創系和任教的蔣勳、 為國內首開複合媒體、錄影藝術課程的盧明德;於東海開授國內首創膠彩畫課程,使膠彩畫正式進入臺灣美術學院教育的林之助。
「30年的形狀-東海美術系第六屆的三十功名(1992-2022)」參展藝術家合影。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30年的形狀-東海美術系第六屆的三十功名(1992-2022)」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30年的形狀-東海美術系第六屆的三十功名(1992-2022)」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30年的形狀-東海美術系第六屆的三十功名(1992-2022)」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李思賢說,三十多年前有幸遇見蔣勳、吳學讓和盧明德等這些老師,他們的教授方式並沒有告訴學生要如何創作,而是提供自由的藝術環境、將所有「可能」都視為藝術創作在學院體制內發酵的基底—水彩課繳交的作品可能不見任何手繪的成果、素描課使用校園的紅土作畫、鼓勵實際踏查走訪各地拓增視野等。在策展學科尚未正式進入校園、臺灣美術史脈絡建構並未完全的背景下,媒材與議題跳脫疆域的嘗試瀰漫在東海的校園,正朝往建構臺灣現代美術的步伐前進。
從戒嚴到解嚴、從保守到思維解放,每一位創作者就像是被植入了一副脫了疆的靈魂,即使於學校畢業後在社會上經歷了三十年的滾動,仍然能夠輕易喚醒身體介入創作中那份勞動性熟悉的感知。李思賢為現任東海美術系主任,在藝壇中擁有多年的策展經驗,但是此次與以往策展經驗不同的地方是以校友的身份和角度,拾回早年身為班級代表的角色與魄力,重新召回各自於不同航道上啟程的同學們。
因此李思賢在策劃這檔展覽並非將其定位為以學術研究為導向,更像是呈現這二十三位創作者在美術系專業學科下習得的專業繪畫技巧與美學概念,如何將這些養分作為未來生活的一種本能,歷時三十年後在職場上相互作用後的成果。因此在此檔展覽中,可以看見油畫、壓克力、書法、篆刻、數位裝置、插畫、書本裝幀、立體設計等多項媒材在展場中碰撞與生成。
東海大學美術系所主任李思賢。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30年的形狀-東海美術系第六屆的三十功名(1992-2022)」開幕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30年的形狀-東海美術系第六屆的三十功名(1992-2022)」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李思賢說,在這數十年間,借助通訊軟體的發達與進步能夠彼此保持聯繫,對大家的近況不算太陌生,班上同學於東海畢業後分別投入美術相關的不同領域,但他們沒有忘記藝術創作這件事,仍然以自己的方法在接近藝術。而他亦依循這些線索作為策展方法,「30年的形狀」就像是各自畢業分道揚鑣後有著穩定的人生發展和成就;副標題「三十功名」則取自岳飛《滿江紅》名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其中的「塵與土」用以表達人生漫長道路上的際與遇都將成為一種累積, 即便如過客、如塵土般短暫且稍縱即逝的經過,都是重要的經歷與過程,並使之構成每個人內在豐富、多元,亦或者圓潤或崎嶇的形狀。
因此每位創作者本次展出作品將對應到現任的工作職務角色,同時在作品旁也將附上各自近年來得獎、展覽、著作、任職等經歷。舉例而言,黃靖琇目前余神腦國際擔任介面視覺設計經理,長時間專研於數位繪圖與網路介面的視覺規劃,而為了本次展覽全新創作,並透過電繪的方式繪製出現代人的日常,以及在疫情底下不得以改變的生活習慣和步調;楊涵婷在東海美術系畢業後繼續於該校取得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現工作於加拿大擔任建築與室內設計師,因此在展場中並非以繪畫的作品展出,而是呈現一系列在職場上曾經設計過的建築專案計畫圖。
臺灣阿拉伯膠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瑞登,於東海美術系畢業後一心想當藝術家,但幾經抗爭未果只好繼承家中事業,暫別藝術創作;20多年的時間沉潛中,那一股創作能量仍在他心中揮之不去,因此在辦公室內隔間出能夠擺下機具創作立體作品的工作室。他的作品歷時多年,仍舊保有個人創作風格,保留組件、嫁接與拼疊的痕跡,在有機的形體上刻意變異其原貌,重新解構與拼裝,嘗試突破完整形體的邊框。
黃靖琇作品-〈Breakfast-Lunch-Dinner2022〉(右)、〈Post Covid-19 New Life〉(左),現任神腦國際介面視覺設計經理。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楊涵婷作品-〈Projects〉,現任建築與室內設計師。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陳瑞登作品展區一景,現任臺灣阿拉伯膠有限公司負責人。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而李思賢除了具教職身份外,同時也是策展人、藝評家、美術史研究學者、創作者,身份多重,並且有多本著作及專欄文章,其中包含《藝流·系譜·學院之道-大臺中學院美術教育源流》、《博涉·問道·杜忠誥》、《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當代書藝理論體系—台灣現代書法跨領域評析》等。因此本次展覽中以兩個玻璃櫃為展示載體,其中一個放置他帶領學生於戶外寫生時繪製的水墨冊頁;另一則是佈滿他曾撰寫的書籍與藝術評論專文。而在牆上的數位媒體裝置〈我沒空(跑馬版)〉則是今年的最新創作,以跑馬燈的文字重複顯示「我沒空」三字,以詼諧的方式直述藝術家身上背負多重角色、日理萬機的繁忙日常。
李思賢作品展區一景,現任東海大學美術系所主任兼臺灣美術研究中心主任、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高雄、臺中、桃園、臺南、新北等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李思賢作品-〈我沒空(跑馬版)〉。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李思賢作品-〈水墨寫生圖冊〉。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沈東榮則為目前國內藝壇具有一定聲量的藝術家,長時間與宏藝術合作,且在今年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簡稱台北藝博)有著亮眼的銷售成績。在東海就讀期間沈東榮除了展現出他對藝術創作的堅持與天賦外,更利用課堂期間研讀哲學相關書籍,因此在美術系畢業後,便轉往研讀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爾後更赴中國美術學院取得美術學博士。此次展出大幅油畫作品〈盛夏翠荷四連屏〉,在厚實而樸質的油畫基底上,完整融合荷花葉的邊緣線,以襯托前景含苞待放的荷花,在一片高飽和度的翠綠深葉中,藝術家刻意留下葉瓣相擁之間漣漪的痕跡,在畫面上留下一抹如奶油在半固體介於紮實和絲滑的質地狀態。
羅慧珍現任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持續於母校教授膠彩創作,同時也是臺灣膠彩畫協會理事、岩創膠彩畫會會長,作品曾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簡稱國美館)。而此次展出六聯屏的畫作〈杉林倚清風〉,寒風時而穿梭在樹葉間使之颯颯作響,空氣中瀰漫著帶有些微濕潤而清晰的氣息,完整呈高山林群深藏於雲霧之間的氛圍。
沈東榮作品-〈盛夏翠荷四連屏〉,現任專職藝術創作。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羅慧珍作品〈杉林倚清風〉,現任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藝文研習班膠彩畫講師、臺中市私立曉明女中美術兼任教師。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蔡育田近幾年來投注於雕塑創作,其作品〈水作精神玉作魂〉更於2020年榮獲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義大利國際設計大賽A' Design Award and Competition公共藝術類白金首獎,為臺灣首位獲得此設計類別首獎的藝術家。他的作品透過鏡面不鏽鋼的材質營造出水波擺盪濺起的剎那瞬間,經由不鏽鋼堅挺而滑順的質地,紀錄水難以捕捉的多扁造型,將那份晶瑩且沁潤的樣貌如實呈現。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主任兼所長黃金福,於東海美術系研究所畢業後,再赴西班牙留學並取得西班牙國立卡斯提亞拉曼洽大學 (Universidad de Castilla la Mancha)美術系當代藝術研究博士學位。近年來除了教職身份,同時亦策劃多項展覽及講座,且長時間研究當代藝術、跨領域媒介、後現代藝術思潮等項目。
黃金福近期的作品以「顯影墨」(Bath ink to develop)為主軸,在一張薄薄的宣紙上重複堆疊60次以上的水墨痕跡。藝術家發現,水墨畫若未經拓裱,許多筆觸與墨色似乎無法清晰顯現出來,倘若將水墨畫浸泡於水中,卻能夠將墨色堆疊的細節完整地彰顯。這樣的過程猶如早期手工沖洗照片逐步顯影,將影像從藥水中完整顯現出來的過程。
蔡育田作品〈水作精神玉作魂〉,現為兆境藝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心流藝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黃金福作品-〈顯影墨與奇觀物語系列009〉(左)、〈顯影墨與奇觀物語系列008〉(右),現為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主任兼所長。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李思賢說,從東海畢業後至今在母校擔任美術系所主任,人生一半以上的時間幾乎奉獻給同個所在,但是自蔣勳創辦東海美術系之後,那一份自由不羈的學習風氣從三十年前至三十年後依然留存於學院內從未消逝。但他也觀察到唯一不同的是,過往他們在學期間資訊、資料的取得大多來自於書籍,包含對藝術家作品的理解、色彩的研究、藝術史脈絡等,都必須赴圖書館翻閱書籍才能夠窺得古典與現代大師的名作;反觀當代數位媒介的盛行、網路富含著大量資訊,現代人對於圖像的閱讀相對花較少時間停留,以至於對顏色和造型的敏銳度需要更多的心力來累積個人的美學品味。
東海美術第六屆共有四十位學生,他們在解嚴後一年進入大學,嘗到言語自由、創作自由、思想自由的滋味,對刊物、文字、自我表達更視如珍寶;對媒材、形式、創作有著更為無限的想像。即便如此,那僅僅是自由之門開啟的、亦是臺灣現代美術發展的草創之初、臺灣美術史正準備敲板定案之際,後半段仍有一長條路要走。而此次藉著校慶活動的契機,天時、地利、人和,三十年間後再次會聚了共二十三位同學重返校園,是自畢業展後三十年來首次的,在現代與當代的斷裂再次銜接起兩者的相交點,同時亦提供在校學子與觀眾看見展覽形式的多種可能性。
「30年的形狀-東海美術系第六屆的三十功名(1992-2022)」展場入口處張貼著展覽海報。其海報上的視覺設計與元素為班上三十年前畢業畫冊的封面,而參展藝術家名字則是依照學號排序。海報上的數字「7714231111101s」代表著距離畢業的秒數,換算下來約為2萬4千年8百年,諭示著大家的友誼長存、期盼有更多機會展覽機會的可能。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王怡然作品-〈幻目天〉,現為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林書琦版畫作品,現為臺灣神學院神學研究院兼任助理教授。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方偉文作品-〈雙子〉,現為專職藝術創作。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楊啓煊篆刻作品,現為臺中市大道國民中學教師兼補校教務組長。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楊啓煊作品-〈水仙〉。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王維善作品-〈詠菊〉,現任雙十國民中學教師。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30年的形狀-東海美術系第六屆的三十功名(1992-2022)」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覽資訊

「30年的形狀一東海美術第六屆的三十功名 (1992-2022)」
展覽日期:2022 .11.01 ~ 12.09
開幕茶會:2022 .11.04 (五) 14:00
策展人:李思賢(東海大學美術系所主任)
參展人:林書琦、高玉華、蔡育田、陳瑞登、王維善、蘇紋玉、王庭捷、羅慧珍、陳建大明、楊啟煊、莊惠容、陳美育、吳清川、李思賢、黃金福、楊涵婷、王怡然、沈東榮、陳士鉅、黃靖琇、陳欣希、方偉文、余穎怡 (依學號序)
展覽主視覺圖。圖 / 東海大學美術系提供。

李思賢東海大學美術系沈東榮東海美術系第六屆的三十功名黃金福
REACTIONS
喜愛

8

好美

0

0

0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物我兩望·蘭陽臥遊」:梳理臺灣知名油畫家沈東榮近30年來的創作脈絡

2023-08-28|撰文者:策展人李思賢 / 宜蘭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169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物我兩望·蘭陽臥遊」-沈東榮的油畫江湖 呈現於宜蘭美術館

2023-08-02|撰文者:策展人李思賢 / 宜蘭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