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家討厭但民眾喜歡?從Anish Kapoor在紐約的「豆子」雕塑來看人們對公共藝術的期待
2023-02-0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編輯整理
相信來到芝加哥這座城市,印裔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 1954-)的大型公共藝術雕塑「雲門」(Cloud Gate, 2004)(也同時被人們暱稱為「豆子」)會是一件值得前往欣賞/打卡的作品。本月初,藝術家的另一件公共藝術作品也終於在紐約市落腳。此件作品目前尚未被正式命名,且官方的揭幕式預計將於春季舉行。不過由於造型上相似於迷你版的「雲門」,故其也有著「迷你豆」(mini-Bean)的外號。有趣的是,對於這顆豆子的到來,人們的反應好像不那麼地一致。
Anish Kapoor在芝加哥的雕塑(Cloud Gate〉,聚集不少遊客在附近。圖 / 取自:Artnet
〈Cloud Gate〉總是映照著芝加哥的城市景觀、天際線。圖 / 取自:Millennium Park Foundation
不同於作品「雲門」安置在芝加哥千禧公園的寬敞場域,迷你版的豆子座落(或可以說是「擠」)在一座高級住宅大樓的下方。緊貼地面,並延續「雲門」的特徵,以深邃、彎曲的不銹鋼鏡面反映著天空和周遭街景。雕塑的反光表面為觀者創造了一種不斷流動變化的體驗。藝術家於介紹中表示,這件作品能提供人們一個抽離都市繁忙生活的沉思時刻,邀請人們佇足並與之互動,觀察鏡面所映照出的街道風景。
位於紐約的迷你版「豆子」雕塑的設計示意圖。圖 / 取自:Architext14’s Twitter
印裔英國藝術家 Anish Kapoor。圖 / 取自:衛報
事實上這件近5.8公尺高的雕塑作品,其安裝過程並不如外觀般單純,而是充滿了挑戰。在雕塑光亮、平滑的曲面之下,是由複雜的結構於內部支撐,進而將38塊不銹鋼板銲接在一起,並拋光成鏡子般的表面。2019年,此件作品的設置計畫正式啟動,但受covid-19的影響而一度停擺,直到2021年9月,來自英國的設置團隊才得以返城復工。且工程很快地又遇上障礙,因雕塑受陽光照射不均,熱漲冷縮之下使得鋼板的接縫處產生破裂,工程團隊需從作品內部調整不銹鋼板的銜接結構。在歷經種種波折後,工程終於在今年宣告完成,這顆迷你豆也成為了紐約市民所關注的新話題。
工程團隊正在調整雕塑內部的結構。圖 / 取自:Architext14’s Twitter
在剛完成設置後,作品成功地獲得不少行人與遊客的關注。Hyperallergic的報導中提到,儘管天氣寒冷,但作品前確實聚集了一些與之拍照的人群。就如芝加哥的「雲門」,作品表面所反射出的城市景觀吸引了人們的目光。一位受訪者稱讚迷你豆的互動性質,也對於孩子們弓著背在雕塑下拍照的行為,表示「人們參與了藝術,這真的很有趣」。另一位觀眾則提到,她喜歡雕塑所在的位置,這在某種程度上其填補了建築下方不成比例的突兀空隙。
在視覺上,雕塑擺放的位置彷彿嵌入了旁邊大樓建築的缺角中。圖 / 取自:Hyperallergic
「迷你豆」前聚集的拍照人群。圖 / 取自:Hyperallergic
但另一方面,一些評論反倒對Kapoor的這件新作提出了質疑的聲音。ARTnews的編輯亞歷克斯.格林伯格(Alex Greenberger)於2月3日發表其觀點,他提到此件豆型雕塑雖然吸引了一批人群,但這些觀眾之中似乎沒有人表現出對作品藝術性的關注,而是熱衷於不銹鋼鏡面反射的自身倒影,不停地拍照記錄。再者,他認為和藝術家其它優雅經典的作品相比,迷你豆並無任何突出之處。雕塑的造形、呈現方式與設置環境,更產生出某種混亂氛圍。
不同於Greenberger聚焦作品本身的強烈批判,TimeOut的安娜.拉曼(Anna Rahmanan)則就迷你豆的「存在」提出疑問。她提到包含自由女神像、華爾街的公牛銅像,紐約市內已經有許多知名地標,又是否有需要將一座芝加哥的著名地標,複製並移植到市內?Rahmanan認為,紐約應值得擁有一件更「獨特」的公共藝術,一件能讓其他城市也想擁有的作品。
Anish Kapoor的代表作之一,Descent into Limbo (1992). 圖 / 取自:Artnet
「迷你豆」雕塑與其周邊環境。圖 / 取自:Artnews
對社會來說,Kapoor的這件雕塑仍屬於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故也應該要具備更多一層的意義。對此,可以回到作品做為公共藝術(Public Art)的基礎上,試論其中有哪些需要仔細考量的層面。
公共藝術屬於一種藝術類型,作品固然在美學上需保有一定的「藝術性」。而名稱中的「公共」則說明其中需要承載的「公共性」特質,強調其與公眾生活之間的關係。並且,由於作品大多設置在非傳統的展示空間(戶外)中,公共藝術也應該回應與特定場域的關係,即「場域特定性」(site specificity)。如同現今某些藝術家會針對作品所處的場所、社區或城市,將相關的文化內涵融入於其中。此外,作品本身是否具備吸引大眾、使人親近的特色,又能否幫助提升城市形象等等,都可以是在創作過程中再進一步思考的面向。
或許是作品材質和造型產生的互動性質,以及藝術家個人的名聲加持,目前來說迷你豆確實能引起一定的熱度討論。但若納入前述條件來看它與公共藝術概念的聯繫,這件作品似乎更接近於藝術家代表作的衍生物,且較難見到創作者在詮釋場域特性上所展現出的一些新意。
即便遭受到一些批判,迷你豆仍要在紐約市待上好一段時間。暫且不論人們對作品的關注熱度能延續多久?它又是否有潛力能成為紐約的地標?從評論者對作品提出的疑問,不難看出在公共視野下,人們向公共藝術所投射的多重期待。而迷你豆的案例,也再次向大眾提問: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公共藝術?
新聞來源:Artnews / Hyperallergic / designboom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圓滿閉幕,同場加映宣布2026年代表臺灣參展藝術家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接續過去與未來,水湳經貿園區以《詠續三部曲》為題策展,開創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場域
2024-11-04|撰文者: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821
一座由市民串接起的巨型光帶《臺北脈動》,藝術家李柏均竹構作品展現北門歷史更迭動能
2024-11-05|撰文者:亼光工作室4485
「臺中清水走走藝術季」盛大開展,五件公共藝術重現眷村生活的情感與記憶
2024-10-22|撰文者:亼光工作室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114
HTC攜手瑪麗娜、卡普爾 VR創作香港巴塞爾登場
2018-03-08|撰文者:陳乃慈11301
凡爾賽宮的骯髒角落? 一位皇后的陰道
2015-07-14|撰文者:邱家琳12179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策展」概念規劃兒童藝術圖書空間,打造成色彩斑斕、細節豐富的立體書
2024-11-26|撰文者:張家馨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