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訪談策展時事觀點

手執刻刀、心繫兒童教育,力行文化建設,關於潘元石的人生風景

潘元石潘青林呂松穎奇美博物館水印木刻版畫

2023-03-17|撰文者:張家馨

「但義人的途徑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展場入口處引述聖經箴言第4章18節一段經文,就像潘元石無私奉獻,將教育、文化平權和文化推廣作為他一生的志業,選擇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一路以來彷彿有著無形的力量向前推進,做鹽也做光。不僅點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前奇美博物館館長、臺南文化獎得主、臺南文化平權與文化建設重要推手—潘元石去年(2022)9月22日逝世,享壽86歲。為感念他對臺南文化與教育推廣的付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策辦「彼時ㄟ溫度—潘元石的人生風景」一展,回顧潘元石精彩的一生。3月6日在臺南市文化中心舉辦展覽開幕記者會,到場貴賓除臺南市市長黃偉哲外,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特別到場頒發旌揚狀,表彰潘元石畢生對臺灣文化的貢獻。
「彼時ㄟ溫度—潘元石的人生風景」展場入口處。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臺南市市長黃偉哲(右1)與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右2)頒發旌揚狀,由潘元石女兒潘青林(左2)代表領收。圖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臺南市市長黃偉哲開幕致詞。圖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文化部頒發旌揚狀予潘元石。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南,年幼居住在臺灣版印年畫重鎮的米街(今新美街)與萬福庵附近,耳濡目染的生活環境,埋下他對水印木刻版畫喜愛的種子,成為他往後創作的主要媒材。潘元石1955年於臺南師範學校(今臺南大學)畢業後,與其他同學選擇不同的道路,赴啟聰學校任教擔任美術老師,服務長達25年時間,且曾以無償方式至天主教瑞復益智中心任教約10年時間。因為他對臺灣特殊兒童美術教育上無私的付出,1983年時被英國劍橋名人傳記中心選列入世界名人錄。
啟聰學校退休之後,潘元石並未全然回到藝術創作的崗位上,而是以臺南的文化資產保存與藝術教育推廣為己任,陸續接任了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資料館臺南館館長、臺南市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並受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所託籌設奇美博物館,至奇美文化基金會擔任執行長,奠定臺灣博物館發展的里程碑 。
本展邀請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呂松穎博士擔任策展人,整理了潘元石首次公開的自畫像、風景水彩、水印木刻版畫、藏書票、文件、著作與照片等,分別以三個子題探討,主要包含「執子之手:教育的實踐者」、「刻劃生命:丹青赤子心」、「金石不渝:守護府城文化」,透過匯集藝術家相關資料,在展場中看見他豐富精采的人生縮影,同時也代表著臺南文化平權與文化資產保存的軌跡。
展覽中可以看見潘元石在臺南文化建設上的文史資料。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覽首次公開展出潘元石的自畫像。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最早通過司法考試的簡報,但內心對藝術文化的熱愛選擇放棄司法官一職。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覽策展人呂松穎於現場向觀眾導覽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希望此檔展覽能夠帶給觀眾的是一種感動,所以在展題、主視覺、選件等安排上,皆趨向於平易近人、雅俗共賞的方向。」呂松穎提到,策展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展場中的「趣味性」,先是將藝術創作以容易理解的方式進入觀者世界,即便藝術家本人不在場,也能緊貼著觀賞者自身與作品的觀看距離,從而感受到創作者的個人特色與作品獨有的氣味。因此展題「彼時ㄟ溫度」,以閩南語的發聲,破題點出藝術家生長的背景,以及作品背後流露濃烈的鄉土色彩。
這樣的意象延續到子題的命題上,呂松穎特別選用常來形容夫妻之情的「執子之手」一詞,引述潘元石在特殊教育方面的信念,特別是他於啟聰學校教授美術時,執起孩童的雙手帶著他們繪畫,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並未因為話語上的阻礙而弭平,而是在交流與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彼此溫度。
在籌辦此檔展覽時,潘元石的家屬找到一批從未公開過的自畫像,畫面中藝術家擺著不同手語姿勢。「有別於外人看待自己的方式,自畫像可以觀察出藝術家是如何看待自己。」呂松穎分享,縱然這一批畫像並未標示出創作年代,但透過畫作細節,包含人的五官、臉部與手勢的肌肉線條,仍可推敲出描繪時間約為藝術家的不惑之年。這些自畫像不僅提供了潘元石觀看自己的角度,以及自我形象的揣測,同時也提供了後人爬梳藝術家文史資料中缺失的一塊。
同樣出自於潘元石親手描繪的自畫像,展場入口處的作品明確地標示出它繪於2017年,為藝術家晚期的創作。在自己身穿素衣,回到家中卸下所有角色,忠於內在自我的聲音,手握畫筆,線條筆觸快速流布,黑色的線條加重了部分的陰影,徒增堅定而嚴肅的味道,私自品味著過去一路以來的甘苦與樂。
展場入口處放置潘元石晚年描繪的自畫像。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的獨女潘青林,現為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專任教授,在本次展覽中的身份除了協助提供父親的作品及資料,她的成長片段在此次展場中亦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特別是她兒時曾描繪的家庭一景,有別於藝界好友觀看潘元石的視角,或是在學生面前寬厚溫和的身影,在此幅水彩畫中,以真摯的色彩和筆觸,如實記錄下女兒眼中的父親。「是重要的美術史料」呂松穎說。
潘青林與現場手語老師討論潘元石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早期製作的教材經常將女兒潘青林入鏡。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早年的社會風氣,對於文化平認知有所落差,潘元石在啟聰學校任教時仍避免不了旁人的議論,而為了落實一般生與特殊生在大眾環境下享有的平等,潘元石在潘青林年幼時,將她送至啟聰幼稚園就讀,且時常讓女兒出現於聽障教育的教材中。「我覺得藝術教育最高的成就,就是把自己的女兒也成為藝術教育工作者。」呂松穎進一步補充,他認為潘元石對教育的實踐與傳承從學校擴及至家庭,最後回饋予社會。因此在他擔任在他擔任奇美博物館館長的期間,推動奇美人才培訓計畫,以及培養文物修復人才,在藝術與文化領域上為社會奠定了具孵化與傳承的發展基礎。
「我父親最愛的還是版畫,他認為版畫不只是繪畫,而是繪畫、設計加工藝三種並進。」潘青林在接受採訪時提到,潘元石對版畫創作情有獨鍾,特別是水印木刻版,他認為每一次印製時都要重新上色,且顏料與顏料疊加之間產生的色彩千面萬化,極具挑戰性。但到了潘元石晚年,因身體條件無法長時間彎腰刻版,便在2018年開始著手於水彩創作。
在眾多藝術行政的身分下,潘元石仍不忘自己骨子裡的創作靈魂。實際上,潘元石多年來潛心於水印木刻版畫及藏書票創作,並於2000年創辦臺灣藏書票協會,致力於推動藏書票在臺灣的發展。在「金石不渝:守護府城文化」的展區,可以看見藝術家將臺南重點古蹟為題材製作的藏書票,像是臺南祀典武廟、國立臺灣文學館、孔廟等地,或是水印木刻版畫補捉的臺南日常景物,另有著多幅水彩畫作,同樣描繪著他從小生長的環境。
潘元石製作的藏書票,多以臺南古蹟為主。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尺幅較大的水印木刻版畫,製作了臺南古蹟鄭氏宗祠。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晚期繪製的一系列臺南街景的水彩畫。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晚年的水彩作品,描繪臺南珍貴古蹟孔廟。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富饒趣味性。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在這些作品中,不論是何種創作介質,都能夠查明潘元石的心思皆在臺南上,臺南的景、臺南的人、臺南的事,臺南的文化,無一處不是在為臺南文化傳承著想。其畫面表現,線條的耿直與純樸的用色,更加凸顯了潘元石觀看這個土地的方式,是具率真與雅緻的人文韻味,隨之飄散著濃烈的鄉土氣息。丹青妙筆的刻劃,卻表現出內在未被泯除的童心,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策展人以「丹青赤子心」為另一個展區命名。
在「刻畫生命:丹青赤子心」展區上,經由潘元石的木刻版畫、藏書票與以及他與其他藝界好友切磋交流的作品,呈現了潘元石褪去教育家與文化推廣者以外,轉向至藝術家狀態的容貌。在這批版畫作品中,套色與筆刀刻法更為細膩精緻,色彩轉以使用溫潤雅致的韻調,以一種內斂、低調的方式表現出藝術家個人刻畫技巧上的執著。除此之外,亦有著他用原子筆速寫下文學家張良澤的作品,另有特別得到國立臺灣文學館圖像授權,日本版畫名家栗田政裕以及潘元石學生黃森灥,透過木口木版畫繪潘元石像。在這幾件出自於其他創作者雙手的作品,仍可看見潘元石具堅定沉著的眼神。
「刻畫生命:丹青赤子心」展區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栗田政裕(左)以及黃森灥(右)透過木口木版畫繪潘元石像。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透過原子筆速寫下張良澤肖像。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透過水印木刻製作的年畫。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是教育的實踐者,卻不忘守護府城文化。對他來說,教育是所有一切的基礎,不論是在文化平權的推動,又或是民眾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於校園或社會的推廣皆需要注入雙向平行的管道。因此在他這一生當中曾接任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資料館臺南館館長、臺南市文獻委員、創辦藏書票協會、花費二十餘年籌辦奇美博物館的行政職位,為得就是替後代鋪好臺南文化領域的發展。
這或許也解釋了潘元石的創作,在題材與色彩的選擇上,朝以具正向、稚趣的面貌,他不囿於關心自身內在世界,而是將觀看作品的受眾群設定在孩童、學生及大眾,以親切的姿態進入常民生活。這些細節再再顯示出他對兒童教育推廣及文化建設的執著。
潘元石個展主視覺,由潘元石的學生洪福田製作。圖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潘元石潘青林呂松穎奇美博物館水印木刻版畫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