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個展

論「身體與意識的真實性」-陸承石的當代創作

身體與意識的真實性陸承石個展侯忠穎

2023-07-25|撰文者:侯忠穎/​​​​​​​國立臺南大學國際事務組組長暨視覺藝術與設計系助理教授/藝術家

表情、手勢與姿態,是語言以外的溝通方式。我們的主體往往只能透過肉身本來的結構,不斷地向世界闡述自己的存在狀況。然而,時間永遠使客體的消亡變得無可迴避。

從古到今,人們除了用盡各種醫藥手段來維護以外,象徵性的肉體保存技術,更是延續主體精神性的普遍方式,比方肖像或身體拓印,及至後來的攝影術,甚或現今方興未艾的數位立體掃描,都可以讓後世藉由主角當時的面容或體態,來觀想主體的可能樣態,以及追溯「人」這一歷史產物的部分真相。作為觀察的科學-現象學,在上世紀中企圖從身體(無論生理或心理方面的行為)去揣摩主體的意識結構,而後來的行為心理學派,更將這樣的外部觀察發揮到極致。在所有外顯的行為當中,語言通常被當作主體的代言工具,因此人類所說的話,成為自我辨識的重要跡證。

身體與意識的真實性展出現場。圖/藝術家提供
陸承石《The Patterns of Sexuality-Chroma》,攝影&數位影像處理&壓克力&UV印刷,20cmx20cm x 40(張),2023。圖/藝術家提供

然而,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地被所處的環境所形塑,以至於「說話的主體」與「說出來的話」之間產生了嚴重的歧異,這樣概念普遍地被學界所接受,直到喬姆斯基 (N. Chomsky) 的自然生成理論出現。他極端地認為,語言的發展與其說是學習的過程,不如說是一種類似身體發育的過程。換言之,語言從咿咿呀呀到說出完整的句子,就跟骨骼肌肉的生長一樣,是身體的「內建」模式,先天大腦基因的影響勝過後天的補足,使其成為客觀的人類共通特質,並超越了時間與地域的限制。職是之故,喬姆斯基某部分承襲了康德,將語言當成人類先天創造力的展現。然而七零年代傅柯(M. Foucault),則經由其系譜學的「去主體化」,甚至否定人作為一個可被清楚描述的對象。他認為大眾對於主體的認知,事實上是被環境操縱的既定模式,換言之「人」的概念是不同時期的不同社會所建構出來的虛擬物,其本質並不存在。

陸承石《身體之上時空之外》- 光影&姿態&角度(從右至左),油彩&精密掃描&數位影像處理&高級相紙輸出,每件180cmx60cm,2021。圖/藝術家提供

人類史中最核心的「生命」(life)概念,直到十八世紀末才成為科學所熱衷的研究對象,而所謂「人性」(humanity),或許也可以被視為某科科學的採購清單罷了,因此,尋找到人的普遍質性顯得徒勞,至於語言,則不是為了表達自我,而只是某種用來建構知識體系的工具,然後逐漸地,知識形成權力,並形塑人們的主體。換言之,「人」沒有所謂的共通點,因為「人」的概念本身,除了是知識的研究對象之外,便甚麼也不是,無論知識還是人性皆不具客觀性,都是隨著時空而變動。人的手勢與表情跟語言一樣,都是傳達主體樣貌的方式,即便簡化成在同一短暫時間一狹小空間內靜止不動及不發一語,人們對於所處時空的感受仍然完全不同,那麼我們又要如何證明,身體跟語言的發展,在漫長的時間與廣大的空間裡,可以不受外在環境太大的影響 ? 《身體與意識的真實性》展覽如同中立詳實的口頭描述,陸承石將面部表情、手勢與姿態,以各種技術保存下來,比方歷史悠久的人類活動-繪畫,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模仿的藝術,即使其精神層面亦不時被提及,然而忠於自然的特性,直到近代仍占據西方繪畫的主要位置,不過隨著攝影興起,其模仿特質逐漸地被精神性所取代。

陸承石《The Patterns of Gesture》針筆點描&2D掃描&3D掃描&3D建模&數位影像處理&壓克力&UV印刷&局部上光,100cmx100cm,2023。圖/藝術家提供
陸承石《自我》,攝影&數位影像處理&高級相紙輸出&電木板裸裱,100cmx100cm,2023。圖/藝術家提供

時至今日,無論是否基於現實,繪畫已普遍地被理解為心靈的活動。至於其模仿再現功能,如今已被攝影、數位科技所取。當今風行的虛擬實境、AI生成等科技,其逼真的程度除了模糊了現實與擬仿的差異,「人」的本真逐漸被擬像所取代。人的表情、語言、手勢、姿態乃經由臉部與四肢來呈現,而表情語言及手勢姿態,則是傳達自己思想與情緒的媒介,換言之,臉部與四肢等客體特徵,是釐清人類主體意識的重要物質載體,即使後來身體行為的概念被廣泛理解為社會規範下的「去主體化」展現,也就是表情與姿態不是為了表達自我的理論,然而無論如何,人的外觀仍能透露包含內在世界與所處環境的諸多訊息。

在西方人體長期作為描繪的對象,藉由對臉部與四肢型態的忠實描繪,模特兒的氣質性情躍然於畫面上,然而,當影像從底片攝影進化到能將客觀身形不著痕跡地改造成幾可亂真的修圖與建模軟體時,不只是被模仿對象的本身,即便意識與身體等「人」的概念也受到科技的操弄。但回過頭來,即使複製真實影像的技術是物理式與機械式的,但影像的操弄本身是否也能視為藝術家的心靈活動 ? 就像所有再現自然的繪畫一樣,畫者總是多少會將本人的意識狀態投射在所描繪對象的臉部表情與四肢姿態上,即使畫面中的形體看起來仍如此酷似被模仿的對象。

身體與意識的真實性展出現場。圖/藝術家提供身體與意識的真實性展出現場。圖/藝術家提供

我們在此展中,能清晰地看見材質繪畫、數位繪圖、身體影像與主體意識彼此交繞,並藉由表情、手勢、姿態、書寫,以及性意識的視覺呈現,來傳達「真實」的不同面向。一方面,他藉由書寫、繪畫或拓印等手工技術,來呼應喬姆斯基的先天自然生成觀點,另一方面,經由機械複製與數位科技來詮釋傅柯那主體曖昧不明甚或消逝的狀態。傳統的美學保存與修復術,是否能夠藉由機械性筆調與手感,以及數位技術的精準與效果等客觀特質,來反襯主體先天論的缺陷;又或者經由材質的偶然性與圖案的重複循環,來對比主體終結論的謬誤,並讓喬姆斯基與傅柯兩位截然不同的觀點得以稍做調和 ? 倘若如此,那便是陸承石在當代藝術學理的脈絡中,獨到的觀點與貢獻。而他將表情、手勢與姿態等客觀身體影像,藉由綜合材質與數位技術的跨域創作,傳達出意識可能的真實樣貌,是否正是美學向度的突破呢?

【展覽資訊】

《身體與意識的真實性》陸承石當代藝術創作個展
展覽地點|國立台南大學第一藝廊(台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展覽時間|2023/7/21-2023/8/4,周一至周日9:00-17:00
協辦單位|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展覽藝術家|陸承石
英國東倫敦大學藝術研究所博士
現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漫畫系助理教授兼學術暨產學合作中心主任
曾於東京、倫敦、上海、威尼斯等各大城市參展

身體與意識的真實性陸承石個展侯忠穎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徵件

「2024臺北美術獎」徵件開跑,5月1日至6月20日受理線上報名!

2024-04-30|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13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

「春之展望」春之文化基金會攜手視盟,首例企業贊助視覺藝術第三部門組織營運案例

2024-04-26|撰文者: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