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1|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今年第三檔主題大展「Signal Z」將於7月29日至10月22日正式展出,延續本館培育當代青年藝術家的理念,今年由策展人莊偉慈提出以Z世代這一個誕生於快速變動的網路時代,經歷後現代社會下所出現的各種現象(信號)為展覽主題,邀集15組數位原生族群的Z世代藝術家:黃怡嘉 & 吳柏葳、傅寧、楊立、楊傑懷 & 呂柏勳、阮柏遠、洪梓倪、洪聖雄、貳進、陳姿尹 & 莊向峰(陽春麵研究舍)、林政佑、李珮瑜、石在工作隊、李承亮 & 蔡咅璟、空城現場(王正祥 & 林彥翔)、廖昭豪,以「景觀」的概念串接出液態社會下當代生活的觀察與體驗,探索當代社會中各種流動特質現象,引領觀眾一同獲得回看生活的契機。
展覽現場_李承亮&蔡咅璟《永福製品》。攝影 / ANPIS FOTO 王世邦,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駱麗真館長表示:支持新世代藝術家及策展人表述這時代關注的議題及視野,一直是當代館每年推動的重要任務之一。這次展覽非常感謝台灣電力公司對於年輕世代藝術家的認同與鼓勵外,也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強調文化實驗與創新精神的CREATORS計畫結盟共同協辦,在這數位訊息高速串流的時代,帶領觀眾一同見證藝術家們描繪出的藝術前景。
關於展覽名稱「Signal Z」策展人莊偉慈進一步說明:展覽概念源自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提出「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延伸思考在當代社會中關於流動/液態的意象與狀態為何?展覽展現Z世代處於後全球化時代下,真實與虛擬世界中隨處可見的各式景觀,其中又分別指向「平滑影像」、「流動空間」、「當代身體」、「消散風景」四個議題。觀眾可從作品中感受到內容的關照,來自於藝術家在現實生活所感受到的林林總總,從探索具變動性、碎片化的影像,捕捉空間與場景的流動特質,到受社會形構(social-formation)影響下被制約的身體,乃至於因經濟環境變化而被劇烈改變的地景等,它們都是屬於液態時代中共通的社會文化及現象。
Signal Z展出藝術家、台北市文化基金會黃文彥副執行長、駱麗真館長、策展人莊瑋慈。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策展人莊偉慈。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展覽從影像所創造的景觀作為起點,在黃怡嘉&吳柏葳《顯視錯誤:404》使用噴漆圖像與動態錄像相互交疊出異於日常的感知體驗。傅寧《扎在眼裡的毛刺與分岔》系列,作品中以畫筆模仿社群媒體上限時動態視窗的框架。楊立《小亂局》與《大確幸》系列,以電繪與噴漆繪測出液態社會的日常景觀。藝術家們透過繪畫的創作形式來回應當代影像過剩的現況,並試圖重塑影像經驗,揭示網路中誘人快速消費影像的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觀看。
展覽現場_楊立 YANG Lee《小亂局》系列、《大確幸》系列。攝影 / ANPIS FOTO 王世邦,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網路資訊的迭代堆聚、虛擬與現實空間如慾望場域的挪移變換、公私領域界限的移轉,交錯出混雜著各式曖昧難解的空間流動經驗,如楊傑懷&呂柏勳《午夜遊樂場》建構一個公園地景主題的劇場式影像空間,重新思索在白天與夜晚的時間向度上,產生出兩種迥異空間性質的對照。阮柏遠《Feel your information flow and body through this shell layer of the body》創造出虛構影像和實體裝置交疊的多重宇宙空間,蔓延出各種情慾想像及夢境的可能。洪梓倪《極度擴展》創造觀眾聽覺的互動體驗,探索真實與數位世界間的切換機制。洪聖雄《合作者的居所》以編導式的創作方式介入空間,展開一場「人」與「物」相遇的過程/風景。貳進《Data-Verse Taipei 02》將臺北市視為一個母體,擷取市內各區流竄於網路上的圖片與資料數據視覺化,交織成一個龐大虛擬地圖。
展覽現場_阮柏遠《Feel your information flow and body through this shell layer of the body》。攝影 / ANPIS FOTO 王世邦,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在當代生活環境中與個人身體間的關係探討,從陳姿尹&莊向峰(陽春麵研究舍)《日出》呈現出倦怠社會裡眾人的生活情境,在他們的生活中有兩個日出,一個是捲入資本體制的、一個是虛擬空間的。林政佑《WoWtchout》透過五台載著手機的機械裝置,迫使觀眾追逐、觀看移動的手機,將行車與觀看兩種身體經驗相互嵌合,共同構成一個趣味而相互諷刺的場景。他們的創作分別展現出被虛假循環時間禁錮的身體,以及渴望受資訊制約的身體,體現了當代人的身體是如何被外在的力量所驅動。
展覽現場_林政佑《WoWtchout》。攝影 / ANPIS FOTO 王世邦,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在新時代中無論城市或鄉鎮皆面臨經濟環境變化而被劇烈改變的地景,或配合都市更新而被遺忘的風景。李珮瑜《勝雄商行》使用陶土以柴火窯燒的方式,將祖父母雜貨店內販售的商品翻模成形,為歷史的痕跡烙下印記。石在工作隊《浪的遷徙者,與他們的紀念物》以行動計畫邀請馬崗和龜山里居民,共同打造一輛乘載離散遷徙記憶的流浪車。李承亮&蔡咅璟《永福製品》重現音響品牌「幸福牌」的招牌、音樂和一塊紀念碑,提醒在千禧年以前是如何與臺灣人的生活緊密交織。空城現場(王正祥&林彥翔)以田野工作的形式關注及書寫桃園航空城開發現場內,地景劇變的過程,蒐集基本地理資料與現地遺留飛機殘骸的修復紀錄,重返當前漸漸消散的大園地景,揭開被遺忘的記憶和故事。廖昭豪《牆內風景》有感於都更計畫下我們總是習於看到綠色鐵皮圍起一片空地,迎來躍進式的景觀改變,於是以紙塑素材仿製的鐵皮鑽上孔洞,以窺視的體驗角度重拾因變遷而被遺忘的風景。
展覽現場_石在工作隊《浪的遷徙者,與他們的紀念物》。攝影 / ANPIS FOTO 王世邦,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展覽限定商品同步登場
參觀展覽後,千萬別錯過MoCA藝術商店同步推出的獨家限定商品!「Signal Z」展覽限定的濾掛咖啡組,以及與設計品牌「A Design & Life Project」攜手合作,特別打造Life is Art系列聯名商品:不鏽鋼折疊餐具組、小麵包袋和水洗復古棒球帽,數量有限,售完為止,歡迎觀眾將當代藝術的美感和趣味帶入生活日常。
展覽現場_陳姿尹&莊向峰 (陽春麵研究舍)《日出》。攝影 / ANPIS FOTO 王世邦,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Signal Z
展期|2023/7/29-10/22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策展人|莊偉慈
參展藝術家|黃怡嘉 & 吳柏葳、傅寧、楊立、楊傑懷 & 呂柏勳、阮柏遠、洪梓倪、洪聖雄、貳進、陳姿尹 & 莊向峰(陽春麵研究舍)、林政佑、李珮瑜、石在工作隊、李承亮 & 蔡咅璟、空城現場(王正祥 & 林彥翔)、廖昭豪
REACTIONS
2
1
0
3
1
熱門新聞
1
「孕生於火,感悟於自然」-大唐生活美學館呈現《焱戀天目—張永昇個展》
絕對與構成-黃騰輝繪畫美學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直面傷痛,以瘋狂的派對慶祝疼痛的此生: 巴西寇克舞團《治癒 (Cura)》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開展!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藝術家,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臺藝大雕塑系「第十四屆袖珍雕塑展」:回應獎項機制的本質及美學藩籬的探討
「我的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辭世,享耆壽96歲
杉本博司迄今最大規模回顧展「時光機」,梳理作品中不同的時間維度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美術館MoCA 「神救援:楊茂林的內在英雄之旅」展覽 那些年藝術家楊茂林以藝術召喚的諸神軌跡
2023-11-03|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31
焦點新聞
美術館特展藝文跨界MoCA Studio攜手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偶然的運轉」 探詢人類中心主義與感知真實性
2023-10-2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47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城市密碼‧台北賦格」,9位攝影師帶你發掘赤峰街區白日到夜晚的巷弄風情
2023-09-26|撰文者:MoCA TAIPEI 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