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4-03-19|撰文者:莊偉慈

兩年一屆的「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下簡稱中信繪畫獎),旨在鼓勵、發掘繪畫的當代性及其精神,自策辦以來成為臺灣最受矚目的繪畫獎項之一。中信繪畫獎不僅止於提升繪畫此一傳統媒材在當代的能見度,也在於鼓勵藝術家運用繪畫形式展現創新精神,並冀望藉由獎項競賽帶動台灣當代繪畫發展。

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繪畫創作及發展曾經歷各種討論,最早從格林柏格(Clement Greenberg)提出繪畫應追求純粹的視覺,摒除對空間深度的追求與再現,並以此支持抽象表現主義的發展;接續還有麥可.弗萊(Michael Fried)從評論極簡主義(或稱低限主義,Minimalism)的物性與劇場性,推斷藝術衰退且即將死亡。然而藝術,或者說繪畫創作從未真正死亡或消失,而是隨著時代推移展現更多的可能性。20世紀下半葉,繪畫創作隨著社會環境的演化,在形式與內容上持續轉變,無論是隨著科技進步而來的影像傳播啟發普普藝術,或受影像經驗影響而歷經觀念與風格轉變(如照相寫實主義),繪畫創作與時代精神及文化內容總是亦步亦趨,它在不知不覺中擺脫創造幻覺的功能,更多時候所展現出的是一種「分離—重構」(disarticulation-rearticulation)的能耐。

這樣的過程所展現出的是藝術家對世界或生活的感知進行標記,而後內化並成為一個探索世界路徑的可能性。當然,做為一種被視為「傳統」的媒材,繪畫的弱或消亡始終受到關注,如台灣於2009年「弱繪畫」一展,曾針對彼時的繪畫表現掀起一波討論。這麼多年過去,用一個跨距極大的時間軸來理解繪畫在每一時期的發展,對於繪畫的弱以及其消亡的擔憂,總是來自於論者從現在及對未來的看法所推測/猜想的結果。但事實上,歷史的藩籬總是處於變動的狀態,若以功能性的、純美學的或審美的角度來理解繪畫,已顯得不合時宜,唯有貼近時代發展軌跡來看待繪畫及其轉向,理解繪畫同樣能做為技巧的創新以及對真實生活的探問,並擺脫繪畫創作獨尊對純粹形式與美感的追求,那麼「當代繪畫(該)是什麼」這樣的大敘述,才能在相應的時代背景下獲得認同。
【圖說】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17件優選及入選作品於關渡美術館展出中(圖片/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攝影/王世邦)

觀念如何開啟觀看繪畫的可能

2021年第一屆中信繪畫獎,將首獎頒給蔡宜儒的作品《美好時光之無煙硝NO.19戰役》,三位優選者為周代焌的《島嶼.今昔.思想起》、謝牧岐的《戎克船上的靜物場景》以及蘇煌盛的《今宵多珍重》。四位得獎者的創作揭示中信繪畫獎及評審團如何理解當代繪畫的特質及其角色,獲獎作品無論是與社會議題接軌或開創新形式,在在為「當代繪畫可以是什麼」做出示範。就第二屆所公布的入圍名單看來,雖首獎從缺令人遺憾,但無論是入選及獲獎名單,從材質試驗、技法創新乃至於題材與概念的追求,均可見入圍藝術家在創作上的努力,以及評審如何從不同角度顧及繪畫在當代所該有的精神,針對當屆作品給予應有的獎掖。綜觀本屆獲得優選的五件作品及藝術家及創作脈絡,可見藝術家們仍致力回應當代社會現象,或是觀念的創造能如何開啟另種觀看繪畫的可能。

首先,在獲優選的其中三件作品,皆是以傳統媒材或形式為基礎而發展的創作。洪瑄的《突圍》、曾霆羽的《貳參老梗-蒼穹觀》以及蕭珮宜的《寶藏船II》,可以看到藝術家試圖在傳統的技巧與形式上,融合自身對生活的觀察,進一步地消化成各種圖像式的呈現。洪瑄的創作形式多變,2017年《供帝居》運用工地建材及轉譯過的傳統水墨語彙構成繪畫裝置,可見到藝術家在融合當代生活與水墨傳統之嘗試。《突圍》將黑白棋對弈、被困住的鴿子、鋼筋叢林等想像相互交織,四聯屏畫面既各自獨立,亦在構圖上有呼應連結之處,左密右疏的均衡與輕巧展現藝術家紮實的佈局能力。其次是畫面將棋局、鋼筋、困鴿與崩落的建築穿插安排,將突圍之難的題旨清晰展現,就水墨繪畫而言,既展現藝術家的技法,內容亦符合當代生活情境。
【圖說】洪瑄以《突圍》作品獲優選。2022,水墨設色、絹本,161.5x218cm(圖片/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攝影/王世邦)
曾霆羽的《貳參老梗-蒼穹觀》是以傳統山水畫結合貼箔技巧,試圖借用山水與空拍機突顯出當代社會的現實景況和奇觀。鋪天蓋地的機器不僅指涉了無所不在的監控,也隱喻科技如何重塑我們對自然/現實的認識,而透過科技所呈現的景觀,那隱藏於其中的數位性和虛擬質地,究竟是更貼近真實,還是如同傳統山水畫那樣,所呈現的是種被建構的理想?蕭珮宜作品《寶藏船II》同樣是站在傳統的基礎上,藉由內容的鋪陳對當代生活進行探問。依藝術家所述,其創作過程有相當繁複的工序,如先以針筆描繪底圖之後,再將底稿放進電腦中配色,上色的過程則經過硫磺粉腐蝕、絹印、手繪等做出多層次的質感。內容方面是從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濃縮轉譯,由戰爭、政治鬥爭而來的事件汲取靈感。《寶藏船II》明確呈現出「方舟擱淺」之意象,這如同廢墟或資源回收場的景觀,回應當代社會資源過剩以及人類中心主義發展下的境況,邊緣、廢、死亡、無用、過剩等意含被濃縮於畫面中,部分動物被安排直視觀者,也強化控訴意味。

【圖說】曾霆羽以《貳參老梗-蒼穹觀》獲優選。2023,銅箔、礦物顏料、紙本設色、,140x240cm(圖片/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攝影/王世邦)

【圖說】蕭珮宜以《寶藏船 II》作品獲優選。2023,媒材:銀箔、壓克力、畫布,134x155cm (圖片/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攝影/王世邦)
在本屆獲得優選的藝術家中,羅智信的作品特別引人側目。嚴格來說羅智信不是畫家,他是有著優異雕塑與空間概念、屬於觀念型的藝術家。作品《用蝸牛畫蝸牛》延續其創作脈絡中對材質特性與生活關係的探索,如題名所述,他將蝸牛做為顏料並於畫布上描繪其形,藉由題名與圖象的互文勾勒出一則黑色幽默的輪廓。作為繪畫材料的蝸牛藉著藝術從死亡的谷底轉生,成為自身肖象的物質基礎。從另個角度來解讀,羅智信以形體、肌理的處理加上黏液的想像,隱晦地暗示人的身體及其慾望。但無論如何,《用蝸牛畫蝸牛》都令人想起約翰.伯格(John Berger)所談論的「觀看先於語言」——我們以為(只)看到蝸牛,但作品所含括的義意卻遠多過於形象自身。
【圖說】羅智信以《用蝸牛畫蝸牛》優選。2021,蝸牛殼與桃園紅土製成顏料、動物膠、個人材料、畫布,190x260cm (圖片/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攝影/王世邦)
吳逸寒《聖母與妓女》延續她一直以來對女性議題的關注及肖像畫的鑽研。作品中,身軀豐腴的女子手上捏著一根細針插進氣球、與畫框之外的觀眾對視,後方身材纖細的女孩目光越過氣球落在女人的手和針上。畫面背景單純、構圖在三角形的穩定結構中隱含X形的動勢、色調的黑白高對比製造出張力,這張如快照般的圖象有力地捕捉觀者目光,同時製造出懸疑的氣氛和充滿戲劇性的事件現場。女性肖像是吳逸寒多年來描繪不綴的主題,她藉由閱讀、觀察,累積看進現世生活、日常百態以及捕捉性格特質的能力。多年來不斷磨練繼承自法蘭德斯傳統的繪畫技巧,也得見於《聖母與妓女》中,本次作品同樣藉由題名對觀者拋出問題:聖母與妓女的形象是如何被建構的?當我們看到畫中的兩位女子時,又是如何對這樣的形象做出聯想?
【圖說】吳逸寒以《聖母與妓女》作品獲優選。2023,油彩、畫布,131x109.5cm(圖片/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攝影/王世邦)

當代繪畫(該)是什麼?

綜觀本次入圍和優選作品,藝術家們透過媒材屬性、議題形式等面向展現繪畫的多樣性。從藝術家訪談可觀察到攝影、電腦後製等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創作,這種讓繪畫脫離「媒材純粹性」的技術展現,屬於當代繪畫的特色之一。不過,從另個角度來看,部分作品強調筆觸、手工感以及刻意的不精確,亦是當代繪畫在面對科技技術影響下的另翼路徑。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在《在藝術終結之後》中,一步步地論證藝術哲學化使得過去被摒除於歷史藩籬外的作品得以存在於藝術範疇,直指觀念與思考才能決定什麼是藝術。以此回看曾經被藝術史獨尊的繪畫,此時此刻,什麼樣的作品才能被放在「當代繪畫(該)是什麼」這樣的大敘述下思考?且讓我引用丹托的概念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自問,當代繪畫想要什麼?而什麼樣的畫才會被看做為「有問題意識的」?也許這正是中信繪畫獎及其評審團,在這兩屆的獎項中試圖對觀眾拋出的議題。

註1:如蕭珮宜提到會將圖稿掃描進電腦配色、吳逸寒將照片利用軟體編排構圖等。事實上在過去也有許多藝術家藉由投影的技術創作。

【圖說】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展出作品以多元議題、形式呈現當代樣貌(圖片/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攝影/王世邦)

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 2nd CTBC Painting Prize

展期|2024/3/15-6/9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網站|https://bit.ly/3uHcJAc
參展藝術家|巴梅莉、吳逸寒、李秉璈、林宜姵、洪瑄、翁榛羚、高雅婷、曾霆羽、程顥、劉婉妤、蔡鎮澤、蕭珮宜、戴伶育、鍾江澤、顏妤庭、羅智信、鐘翊綺
.延伸閱讀|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競爭激烈,投件 802 件再創紀錄!五件優選總獎金 200 萬元 17 件作品關美館展出
.延伸閱讀|第二屆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總獎金200萬元!關美館3/15盛大開箱,17件作品以當代視野翻轉繪畫框架

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莊偉慈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當代繪畫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時事觀點

桃園市立美術館榮獲文化部「藝文場館營運升級」視覺藝術類計畫優異

2024-12-25|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