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年度首展「No Language」:跳脫文字框架,14組創作者以視覺與觸覺訴說「無聲的語言」
2025-01-16|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觀看作品時你會習慣先閱讀作品說明嗎?有時候,語言(文字)並不能完全表達藝術家的想法,試著用感覺來理解,而不僅是依賴語言的解釋,觀展過程中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將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由黃彥穎擔任策展人,邀集14組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突破語言表達的束縛,透過視覺、觸覺與共同經驗的連結,帶領觀眾感受藝術純粹而直觀的力量,發掘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不平凡。
記者會合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黃文彥副執行長、駱麗真館長、策展人黃彥穎及參展藝術家。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館長駱麗真於記者會致詞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被資訊淹沒的時代,語言成為了無所不在的信息載體。然而,語言不一定能完美地表達我們的內心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不僅是視覺上的呈現,更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能夠觸及我們的感官深處,超越語言所能及的範疇。『No Language』不僅讓我們回歸感官的本能,也挑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理解模式。希望透過這場展覽,重新去感受生活中平時忽略的細節」
策展人黃彥穎補充說明:「科學家可以告訴我們大象溜下滑梯的重力加速度,但他沒辦法告訴我們這為什麼好笑,我想『No Language』大概就是在說這個。這個展覽並非是一場藝術創作對抗語言系統分類的陳述過程,而是針對藝術家如何在物質中追求精神性、在詮釋中追求啓發性,以及在現實中追求超越性的身影。」
延伸閱讀 ▋台北當代藝術館公布2025年度展覽,持續推動臺灣當代藝術多元發展
策展人黃彥穎致詞。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從日常的縫隙打開無窮的想像空間
入口處展出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展檯上畸形有機的口香糖團塊散發著人工香氣,藝術家將過往「咀嚼」的行為轉化為「踩踏」,引發對感官秩序的深刻思考。黃萱《隨著風》以樹枝和風扇表現風的動態,《一小部分的霧島》將撿拾的石頭嵌入二手鞋底,延續記憶的旅程,《Flat #3》探討變形物品帶來的陌生感,而《經過》則透過飛機雲的數位影像,將不同時空的日常經驗串聯。蘇育賢的作品以日常生活的荒誕瞬間為出發點,將瑣碎記憶幻化為如夢般的景象,讓平凡生活散發浪漫光彩。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將燈光、物件與不同質地的影像進行錯置,透過光影與記憶的交疊,挖掘平凡景象中的感性張力。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黃萱《隨著風》《Flat #3》。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日常景象與社會集體意識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探索記憶、風景與物品之間的微妙關聯,以抽象的畫面和符號結構,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家記憶中的電影場景。劉文瑄擅長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展出的三件作品以紙張為主要媒材,巧妙地展現藝術家對自我不同階段的詮釋,其中《媽媽咪呀》是自2011年創作以來,首次公開展出。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擷取城市街道招牌使人眼花撩亂的印象,行人、腳踏車騎士在招牌間移動穿梭,反映當代社會資訊過載與視覺衝擊的現象,從而喪失對深度與細節的關注。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劉文瑄 《媽媽咪呀》。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空間物件與感官的對話
吳聯吟《健身房》將健身器材視為現代身體的雕塑,以器材訓練局部肌肉的功能性加以延伸,重新佈署精神化的身體造型。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使用塑膠浪板、磁磚、木板等裝潢材料,建立裝潢工程中「內部」與「未完成」的視野,在冷峻形式的線條基礎上,將有機的路徑介入幾何造型的秩序。黃海欣《動物園》系列以繪畫記錄動物園沒看到動物或動物正在睡覺的景象,用幽默而真實的方式呈現集體經驗與期待之間的落差。
吳聯吟《健身房 01》、《健身房 02》、《健身房 03》。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日常生活中的隨機發現
何彥諺《席地而坐》源自藝術家在學運期間久坐於柏油路面,促使其重新觀察日常中未曾留意的地面質感,將腳底接觸的路面、木地板及球場地面材質轉化為壁面,邀請觀眾以觸覺或其他感官,探索身體如何感知情感與記憶的痕跡。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用一系列荒謬的測試行動來挑戰都市空間中的隱形規範,提出不同的觀點重新呈現城市空間的使用方式,進而審視自身與周遭環境的關係。黃立穎《轉折》以石墨、色鉛筆為媒材繪製於樓梯間,上下移動時能夠看見作品隨著光影進行變化,讓時間不再是線性概念,而是身體動態與空間感知的交織。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用廢棄的冰箱、洗衣機、除濕機、電鍋、熱水瓶等多種家電改造為遙控車,幽默地批判現代消費文化及其隱藏的代價。
何彥諺《席地而坐》。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展覽期間也將舉行藝術家面對面、工作坊與多場導覽活動,邀請觀眾透過不同互動式活動一同化身為自己的旁觀者,專注於那些平時忽略的細節,在生活中發掘全新的感受。各項活動訊息歡迎至當代館官網查詢(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
No Language
展期|2025-01-17 ~ 2025-05-04
時間|每周二至周日 10:00 - 18:00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農曆春節休館日為2025/1/27(一)至1/31(五),2/1(六)起正常開館。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迎接2025,聚焦「語言」探索文化,首推「眾聲喧嘩—講述表演集」及「焱山之城」
2025 ART FUTURE藝術未來:跨地域與媒材界限,領航「超當代」藝術潮流
編輯部直擊!ONE ART Taipei 2025 本地畫廊與國際展商齊聚,激盪當代藝術新視域
第七屆「ONE ART Taipei 2025」圓滿落幕,家居購藏風潮興起,眾畫廊展銷售佳績!
2025全球藝術展覽看些什麼?從大型個展、藝術祭到地方雙年展,推介十檔精選好展
「勇於傾聽與回應的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4/25正式開館,空間與展覽規劃先行釋出!
框內到框外的自我博弈
2024年國際藝術拍賣市場回顧:總體市場成績下降,卻有更多買家進場?
丹麥國家美術館迎來規模最完整的米開朗基羅大展,透過尖端3D列印技術 呈現多件文藝復興大師的經典作品
關於「新實驗」與藝術狀態的長期實踐,爍樂畫廊(gdm)歷經50周年進駐台北,首檔隆重呈現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台北當代藝術館公布2025年度展覽,持續推動臺灣當代藝術多元發展
2024-12-26|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950
每個人都是「關係人」:MoCA當代館新展,反思 #Me Too 運動下的社會現象與多層關係
2024-05-31|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236
MoCA Studio「幻殤─提摩特斯.安格萬.庫斯諾個展」 印尼藝術家以傳統入神舞蹈演繹在地歷史
2024-02-23|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646
當日常物件作為當今社會文明遺址的象徵,未來人將如何理解200年前的世界?
2022-10-2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4324
2025臺南月津港燈節邁入15週年盛大開幕!4大展區66組藝術作品,攜手國際藝術家綻放「光的年輪」
2025-01-15|撰文者: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370
洛杉磯野火肆虐:多處文化地標付之一炬,藝文場所全面緊急關閉
2025-01-1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