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

在走走的過程中探見自我心中的園林景物:邱奕寧作品中現實與想像的情感疊合

晴山藝術中心走走邱奕寧

2023-09-08|撰文者:張家馨

藝術家邱奕寧(1996-)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書畫學系,在傳統水墨的基底下融合了藝術家個人的情感意識,敏銳地感知環境中事物的變遷,成就她作品裡細微而真切的筆跡。此次她將於晴山藝術中心帶來最新創作個展「走走」,其展題對應到她的創作,於街邊小徑挖掘城市邊陲的人事景物,在充滿詩意性的探索下,架構出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與態度。

「走走」一展,觀眾將被帶領走過藝術家過去的時光,同時也得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與自己生活經驗之共鳴,進一步理解藝術家對於城市、生活和情感的獨特詮釋。邱奕寧最早發展的《寂寞城市》系列,將住家處望出去的景物作為入畫對象,頂樓加蓋的鐵皮屋頂,每個房子彼此相互黏著,如植物般繁殖乃至於蔓延到整個畫面,訴說了臺灣居住環境的景觀,也是她住所的一景。

邱奕寧個展「走走」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邱奕寧個展「走走」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藝術家邱奕寧。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寂寞城市 XVI〉,2023,128x21.5cm,水墨設色、紙本。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現實與想像的疊合

邱奕寧的畫作隨著個人的心境轉變,在近期的創作中,將自己的視窗從住家處切換到城市以外的街景,而觀看視角也從俯視的角度轉移成平視的視點。特別是在「走走」展出的作品,她不再僅僅是關注於真實的城市狀態,而是從過去收攬眼底的風景中,透過繪畫的轉譯再造出一個新的景緻,以此締結她的過去與現在。這也是為什麼在邱奕寧的創作中常常有著「看似真實卻又不合理」的錯覺。

就像是〈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在邱奕寧的想像之下,繪製出一個高大壯碩以至於超越畫面尺幅、使得前景園林景觀被縮至成如小人國般迷你。磁磚的紋路、植物的攀岩、牆面的斑剝,顯示了建物的老舊,黑白畫面的寂靜以及聞風不動的草地,恰似時間被凝固帶領觀眾進入另一個時空。而這樣的錯亂似乎也來自於窗景遙望出去景觀差異產生的錯置,每一扇窗外都處於不同的地平線,或是冉冉升起的炊煙,或是蒼翠茂盛的山林,或是千岩萬壑的山丘,這些元素的組構下,時空維度雖然複雜,其視覺效果卻引人入勝,讓人梭巡在現實與想像之間的交會處。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2023,34.1 * 97 cm,水墨設色、紙本。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而〈好好坐著II〉則藉著方形磁磚搭建出的高牆開啟一扇視窗,牆外緊鄰樹叢與山丘,山丘的後方則夾雜了一棟房子,屋頂則以不同顏色與質地的鐵皮重疊交錯。同樣被開了窗的平房,卻另闢了一個世界,將遙不可及的海底世界變成觸手可得,夢幻、奇異,絢爛。在畫面前景則安插了一張長桌與兩張高背椅,以富饒儀式感的陳設,邀請觀眾欣賞越過城牆與房屋的景色。

在〈路過你的路過II〉或〈歡迎光臨38號公寓〉同樣呈現出相似的創作意圖。高聳的牆面之外,窺見一棟被簇擁在樹林之間的建物,其視窗外的景觀醞釀著各種可能性。然而不同的是,過去經常出現在邱奕寧作品中的鐵皮屋頂,那個極具臺灣本土語彙、與藝術家個人生活有著深刻連結的符號,在〈歡迎光臨38號公寓〉卻被整齊合一的磚瓦取而代之。邱奕寧坦言,這次個展與過往作品繪畫方式或體裁並無過多的轉變,最顯著的改變似乎在於她的生活方式。她進一步解釋道,創作、吃飯、睡覺是過去長久以來的日常,卻鮮少踏出家門;但近期的生活狀態則將出走戶外列入生活範圍,而這樣的生活轉變也清晰地體現在她的作品之中。


〈好好坐著II〉,2023,88x92.6cm,水墨設色、紙本。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路過你的路過II〉,2023,48.1x66.1cm,水墨設色、紙本。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路過你的路過II〉作品局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提供。


〈歡迎光臨38號公寓〉,2023,58.1x93cm,水墨設色、紙本。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戶外走走,為邱奕寧的生活帶來新的步調。在邱奕寧的工作室中有許多從戶外撿拾回來的老舊木頭,經由重新組構變成可再利用的桌椅或櫃子。而這樣具有再製的意味似乎也反映在她近期的創作裡。就像是作品中房子所在的場域,並非車水馬龍的城鎮,而是更趨向於杳無人煙的郊區,環境周遭多佈滿山林樹木,像是拾起一處已經廢棄多時的鄉郊空屋,時間亦被凝滯,透過藝術家的想像重新賦予它生命和潛在事件的可能性。

當繪畫作為探照內心的媒介

邱奕寧的創作不僅是對城市和生活的觀察,更是她內心世界的映照,透過畫筆表達出對於時光流轉和情感變遷的感悟,同時也作為梳理藝術家自身內心探照的媒介,將創作視為發聲與療癒的過程,每一個場景的刻劃都凝聚著她遙想的彼岸。「房子」作為貫穿她創作脈絡的符號,就像是容器一般,藉著各種不同的外觀造型,裝載奇幻且超現實的布景,透過繪畫的想像使她超脫住家處狹小封閉的空間,畫面寂寥、寧靜,卻不寂寞,而是褪去色彩之後,僅由黑、白、灰三個顏色在觀者的腦海中引發了無限的想像。

但在邱奕寧另一個系列作品《大理石公園》,則將原本寄託在房子上的情感轉換到石頭上,透過石頭與植栽的佈景打造出園林景觀,這種轉變帶出了一種自由感,彷彿情感獲得了更廣闊的表達空間,由建築容器的有限性轉向自然的開闊,一步一景、移步換景、分割景物,曲徑通幽處成了藝術家想像出來的世外桃源。


〈大理石公園 VII〉,2023,34x70.1cm,水墨設色、紙本。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大理石公園 VI〉,2023,31.5x46cm,水墨設色、紙本。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大理石公園VIII〉,2023,29.1x68.1cm,水墨設色、紙本。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大理石公園VIII〉作品局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邱奕寧的畫對於時間、空間與地點並無明確指涉,也沒有人物的影子,似乎在她的世界中這些都並不是她所關注與好奇的。作為一位專職藝術家,邱奕寧的生活起居大多都在工作室與紙墨中度過,在繪畫的過程中淡忘了時間;忘卻了自己;遺忘了周遭的喧囂,僅有將自己脫離繪畫的狀態後,才會意識到畫面已經長成了一個她未曾見過的樣子。她透露,在創作前往往無預先的草圖或計畫,而是將畫筆隨著想像和記憶的引導,在紙張上恣意生長。當作品完成後,回首每一個被描繪出來的物件,卻發現它們與曾經走過或看過的景象息息相關。

在邱奕寧的筆下「彩色」以一種點綴的方式呈現,黑、白、灰色調主導了畫面,消除了時間、場域和情感的具體設定,顯得畫面是如此中性。儘管她的創作技巧和知識承襲著中國傳統水墨,卻也帶進了她個人對繪畫的理解。像是在構圖上,多以平視或俯視的角度呈現;而筆墨方面,則利用墨韻的堆疊與留白,形成高度的色彩對比,同時也藉此方式營造出空間的前後關係。其繪畫的筆調豐富多元,對於山林的描繪採取乾筆刷的方式,示意樹林的郁郁葱葱;但是回過頭來看石頭的描繪卻富含濕度,在水份未乾之於利用墨在其中變化筆法,使其呈現擴散及暈染的視覺效果。

而縱使在邱奕寧的繪畫中有著多變的筆調,卻無法抹去色彩與時間被抽離後帶來的寂靜,中性的定位為觀者留下更多想像空間。


〈途中II〉,2023,64x97cm,水墨設色、紙本。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等待流星的夜晚 II〉,2023,106.5x50.1cm,水墨設色、紙本。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邱奕寧個展「走走」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邱奕寧個展「走走」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一輛小卡車

晴山藝術中心負責人陳仁壽提到,邱奕寧2019年以作品〈藍色小卡車〉獲得ONE ART TAIPEI新潮賞的殊榮。在創作該幅作品時推甄的研究所已成功錄取,但確忘記去報到,或許正因如此,畫面中描繪的道路崎嶇闌珊;五年後的今日,她的作品〈途中I〉再次出現相同的圖示,然而隨著心境的轉換,「卡車」這個符號也經歷了新的詮釋和演繹。

邱奕寧2019年獲得ONE ART TAIPEI新潮賞作品〈藍色小卡車〉。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途中I〉,2023,43.5x108cm,水墨設色、紙本。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途中I〉作品局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邱奕寧2019年獲得ONE ART TAIPEI新潮賞典禮現場。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可以發現在邱奕寧的創作當中,鐵皮屋、房子、石頭、卡車等物件將以不同的姿態貫穿於整個創作脈絡,正如前文所述房子在他創作中的意圖,再到本展能夠看見的小卡車,前者作為她足不出戶在住家處展開的想像;後者著示意個人的創作歷程。即使物換星移,它們依舊存在於邱奕寧的作品當中。故人寄情於山水,她則寄情在這些符號,透過毛筆創造世界,在房子中填裝屬於內心的彼岸。

邱奕寧的藝術世界,是一場對於城市、生活、情感的獨特詮釋,她的筆跡如同詩意的探索,將時間和空間抽離,讓觀者在中性的畫面中自由漫遊,引發了無限的想像。從住家處的窗外到遙遠的街景,從房子到石頭,每一個元素都成為她情感的載體,一步一景、分割景物,帶領觀者穿越現實與想像之間的交會處。

展覽資訊

「走走」-邱奕寧水墨個展
Walking- Through the Time Solo Exhibition By Chiu Yi Ning
展期|2023/9/2 – 9/30(每週日、一 公休)
茶會|9月9日(週六)下午15:00
地點|晴山藝術中心 (台北市承德路七段286號2樓)

「走走」邱奕寧個展展覽主視覺。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晴山藝術中心走走邱奕寧
REACTIONS
喜愛

9

好美

1

1

1

厲害

4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聯展藝文跨界時事觀點

走入嘉義圓林仔生態社區 新型態戶外節慶「走走春生活實驗節」登場

2023-05-15|撰文者:走走春生活實驗節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