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聯展

張峻閡、劉康彥雙聯展:於畫布視野開啟的心靈旅程

晴山藝術中心張峻閡劉康彥繪畫

2024-05-15|撰文者:李竺恩

晴山藝術中心今次以聯展形式,呈現兩位年青世代藝術家-張峻閡(b.1988)與劉康彥(b.1997)的繪畫作品。在創作題材方面,可以關注到二人畫作皆表現出對於現實世界對象物的捕捉與描摹,但卻也同樣地作出帶有魔幻、超現實色彩的表現方式,分別體現著其個人極為鮮明、突出的視覺語彙與美學風格。並且映照出創作者如何經由自身的主觀意識,為外在世界形貌進行重新詮釋。他們運用畫布空間盡情施展想像,帶領觀者領略一個現實與幻想相融的新奇視野。



「現實與奇幻的旅程」張峻閡&劉康彥雙聯展,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演繹景觀內在生命力

綜觀張峻閡此次展出之繪畫作品,不難發現其展現了自身對於自然景觀、風景題材所持有的感性關照。經常描繪諸如有著大片金黃的稻田風光、流經山谷間的潺潺溪流、在陽光照映下的婆娑樹影、又或是林野間的無人小徑、迷濛夜色下的綿延山景等場景。然而畫面之中又未有任何人物的現身,帶有些平和而寧靜的氛圍,僅由豐富植被、地貌的起伏、甚或包含了遙遠天空來組織構圖,純粹地展現出自然景緻的質樸與美好。

張峻閡作品〈新芽〉。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張峻閡作品〈某處小徑〉。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特別的是,這些景象對於張峻閡來說也是他最為熟悉的生活光景。在他的日常裡總包含著與土地的一份親近,事實上不僅從小生長在近山面海的花蓮,大學畢業後也選擇回到家鄉就職的他,可謂幾乎就是生活在一大片優美的自然風光之中。也因著如此經歷,張峻閡在創作題材的醞釀過程時,總會率先想起自己最常看見的綠意美景。他曾表示「創作對我而言就像是日記」,想藉由繪畫的視覺再現性,直觀地映射出自身在尋常小日子中所見的沿途風景。

然而如此紀錄卻又不完全是著重由細緻寫實的方式,來重現當時環境中的光線、氣候等狀況。就如同書寫日記的過程亦包含著一段向自我內在的探索與對話,是疊加上主觀的情感及思緒來重新回顧自身經歷。因此,張峻閡在作畫上固然多從先前拍攝的照片影像為出發,但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融入個人對於場景的記憶及感受並發揮想像之後,才使所有元素融匯交織出如我們目前所見的繽紛圖景。

張峻閡作品〈靜謐的夜晚〉。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比方聚焦於作品反覆出現的山景主題,可以關注到在〈靜謐的夜晚〉裡,張峻閡以自身熟悉的視角出發,描繪從縱谷望向西側所看見的中央山脈,其層巒疊嶂、綿延不斷的群山風景,並試想其在迷濛月夜下的靜謐面貌。運用以藍為主的冷色系來演繹僅有內斂月光照映的清冽夜景,不同深淺的藍色隨著筆觸滑順的軌跡而蔓延,罩染上一片幽深而寧靜的深夜氣氛。〈紅山〉則是試著不循接近客觀現實的配色來詮釋山巒,大膽地選用鮮紅色為基調來為畫面塑造出另一番濃烈而鮮明的氛圍,藉著色彩本身的性格帶出更為搶眼的視覺感受,亦突顯出張峻閡所感受到山脈本質蘊含的豐沛生命力量。

張峻閡作品〈紅山〉。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在用色方面能關注到張峻閡是不完全依循肉眼所見,而是更多地融入個人主觀意識。其善於運用分明且不混濁的色彩,以及具有變化性的獨特配色方式,來進行情感的傳遞與畫面整體氛圍的塑造。他並表示,對於色彩的使用一方面是因生活環境予以的視覺感受,偏向由明亮色彩表現東部地方景色的清新、燦爛特質;二來則是包含互補色的運用,他試著透過畫布細節的小筆觸引入豐富變幻的色彩,來回應自身所於環境中感受到的自然生氣與活力。

這也或許是反映個人在自學繪畫過程中對於西方現代藝術史的涉略,張峻閡的繪畫某部分延續著印象派、野獸派的繪畫精神特徵。且除了在用色上反映其對色彩獨立表現能力的關注,更特別是在筆觸部分上的發揮,能看見其吸收經典名家的繪畫方法,加以內化成為個人獨有的視覺語彙進行表述。

張峻閡作品〈太魯閣的山〉。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不著重由細筆刻繪場景細節,而是透過壓克力可薄可厚,亦具有流動、展延力的媒材特性,刻意用更為寬泛、且具圓潤線條感的筆觸為景象注入帶有動態感的詮釋。像是在〈太魯閣的山〉,他大量運用短促筆觸來勾勒密佈於山體的豐富植被,其間彼此相互並排、堆疊且有著色彩變化的筆觸,更共同形塑出山林裡生機勃勃的自然氣息。而在〈大雨過後〉,畫面上方則可見到使用了較為鬆弛的筆觸來保留其隨著手勢移動而流轉、扭曲的變化軌跡,捕捉尚含有水氣、因氣流起伏隨機飄散的雲層型態;且藉著醒目而有存在感的筆觸也為畫面加重營造一股未明的張力,傳遞出天色的瞬息萬化。皆說明了張峻閡是如何在創作過程中探索線條筆觸的形式變化,藉以回應他對物象世界動勢的觀察。

張峻閡作品〈大雨過後〉。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對照總被高聳大樓包圍的現代都市地景,張峻閡繪畫所擷取出的風景切片蘊涵著一股潛力,得以將觀者意識召回置身大自然環境下的體感經驗。藉著畫面散發出的愉悅、清新氣息,引人憶起親近土地時心靈所感受到的舒展與開闊,且得以反思人們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係。

張峻閡作品〈樹衣〉。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藝術家張峻閡。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拼圖與變形

有別於張峻閡是從所生所長的環境出發,從而積澱出創作上的靈感起源;劉康彥的繪畫則是圍繞在拼圖(puzzle)的概念,於畫面的二維空間構建出一個超越現實的幻境。劉康彥揉雜並混合來自不同時代、國族與地域背景的文化元素,將之加以變形、改造,創作出帶有個人特色的圖像及符號;並透過幾何的造形、剛硬的線條結構進行表現,從而編造出一幅幅匯聚著繁多元素的奇幻景觀。

劉康彥作品〈怪物公園 12〉。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劉康彥作品〈沙漠騎士團〉。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劉康彥的畫作呈現了較為複雜的結構,之中不僅涵納磚石砌成的建物構造、迷你窗框、庭園造景等建築元素;亦混入原始色彩的人物形象、各種飛禽走獸、甚或難以辨識真身的奇想生物。初看之下,這些元素似乎毫無關聯,也不受明確邏輯連貫,不禁引人好奇畫面背後是承載著什麼樣的創作想法?對此,劉康彥分享其大學時期廣泛閱讀圖書雜誌的經驗,談到他是如何受到這些文本與圖像內容的吸引,並日漸意識到自己對於例如史前文化、中華民間文化,又或是南美洲古文明等文史內容,是持著共同而深切的關注。

「即便這些文化的發源地與年代,實際與我個人的生活背景相去甚遠,但奇妙的是,我似乎能從中感受到自己與它們之間是存在著某種難以言喻、且緊密深厚的精神聯繫」。故這也使得劉康彥在進行創作表達時,總能夠不自覺地將這些指涉不同文化來源的圖騰符號、人物及物件形象相互接連、組織。因來自遙遠歷史與文明的訊息片段,早已於潛移默化之中為其積累出一個豐厚的素材庫,能夠隨著當下創作的心境與意念,源源不絕地提供元素上的發想,使畫面有著毫不單調的生動展現。

劉康彥作品〈鄉間野宅〉。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劉康彥作品〈林中古寺〉。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劉康彥的繪畫創作並不在於透過紙上構築出的世界作為外部現實的一份對照;相反地,或是能更貼近被解釋為其對於自身內在視野的忠實反映。對他來說,作畫本身亦為帶有自發性的實踐,多順應著自身內心的直覺,並保留隨機置入靈感的空間,接續於畫面中引入不同的圖像元素,因而回應其自身在長時間汲取跨時間、跨地域之多種文化內容後的視覺經驗。

故例如在〈林中古寺〉 裡,可以看見在房屋結構內綜合著源自茂盛綠葉、樹木根系、貝殼等對象所轉化成多種裝飾性素材;同時,亦巧妙融入在地常民生活所熟悉的視覺符號,像是便利商店的數字商標,抑或是一旁圍繞畫面主體的流水波紋,更看似連結了工地常用的藍白帆布意象。這些圖像元素皆彷彿自然且隨機地從畫面間隙中滋長而出,使作品延伸諸多令人玩味的細節。

劉康彥作品〈怪奇千古寺〉。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不只是給予題材上的啟發,劉康彥也將源自古代文明、民俗文化脈絡下的藝術形式特點融入至作品中表現。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繪製,其多使用有力而粗曠的黑色邊線來勾勒具有幾何性的塊面結構,對應原始藝術將形體予以誇張、變形化的詮釋特色,增加立體感的表現。而包含〈水源山房〉、〈怪奇千古寺〉等作品則能由構圖形式看見其與傳統剪紙工藝的連結,皆擁有形似紙張攤開後的圖樣造型,作出兼具對稱性及繁複特色的呈現。

一方面,又能注意到劉康彥的繪畫是著重於突顯元素形體的輪廓,故他為了實現色彩的均質與飽和感,捨棄過往求學背景多接觸到的東方傳統媒材,而是在紙本上另發展出使用油畫棒的媒材組合。無須再經水分調和而使顏料發色淡化,能更直接地透過油脂本身潤滑的質地和覆蓋能力,流暢地進行填色。他並補充,針對基底材的處理亦特別預先刷上一層墨色,以保留住紙張肌理,再運用薄塗方式上色來產生仿古的視覺質感。猶如存於古老遺跡和岩洞壁畫上的歲月殘痕,製作帶有時間感的斑駁紋理 。

劉康彥作品〈水源山房〉。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劉康彥的繪畫創作並不循傳統意義上所強調內容的敘事性,而是選擇經由具個人辨識性的圖像組合與變形手法,將涉及古代文明、傳統文化、民間信仰等不同層面的大量元素集結。其創造出一個以圖像為主導的有機集合體,展現出一種融合多元文化的獨特美學風格。縱使作品不具特定的敘事性,卻又同時為觀者賦予了廣泛的聯想空間,使其得以從常規中解放思緒,能夠自由地理解、詮釋畫面佈局及符號意象所蘊含的潛在訊息,開啟一趟超然於現實之外的心靈旅程。

劉康彥作品〈人形古堡 2〉。圖 / 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藝術家劉康彥。圖 / 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現實與奇幻的旅程 』張峻閡&劉康彥  雙聯展
展覽期間|2024-05-04 ~ 2024-05-25
展覽地點|晴山藝術中心 (台北市承德路七段286號2樓)

晴山藝術中心張峻閡劉康彥繪畫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