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作路上各自成長,亦相互陪伴:許明香&李善愔 陶瓷雕塑雙個展
2023-12-15|撰文者:李竺恩
「泥土是一項非常奇妙的媒材,在含有充足水分時具有可塑性,但一經乾燥、燒烤後又硬化定型。而透過泥土的變造性,更擁有能擬仿如木材、磚石、鐵鑄等不同材質效果的可能。
面對如此高深莫測的媒材特性,陶藝創作者如何從中樹立個人定位與方向?我認為這是一件不容易,但也極具挑戰魅力的事情。」-許明香
本著一份對於泥土材質的熱忱探索之心,陶藝家許明香(b. 1963)自高中畢業後,便前往鶯歌學習陶瓷雕塑製作,並從此專致投入進陶塑的專業領域。而這一起步,更持續推動著許明香走過數十個年頭。在她遇見同為陶藝家的丈夫李金生(b.1962)後,有著共同志向的二人選擇牽起彼此,紮根於鶯歌地區,攜手成立「摘星樓陶藝工坊」。隨著工坊運作至今已逾三十多個年頭,已奠下紮實技術底蘊的許明香,擅長在創作中運用土料敘說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其經時光歷練所共同交織出的動人故事。而繼承母親和父親衣缽,從小受藝術薰陶成長的李善愔(b.1992),也在大學畢業後加入摘星樓的行列。在日日磨練手藝的同時,將年青世代新興的創作能量引進工坊裡頭。
時值年末尾聲,母女二人一同於晴山藝術中心舉辦「依存〡時光隧道」許明香&李善愔 陶瓷雕塑雙個展。藉著雙個展形式,此次展覽帶出了兩人截然不同的美學風格與實踐思維;卻也由題目「依存」,道出她們無論是在家庭之中、抑或是在創作路途上,一直以來的相伴扶持,著實分享了一份真摯且深厚的親情羈絆。
晴山藝術中心_「依存〡時光隧道」許明香&李善愔 陶瓷雕塑雙個展_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土的記憶
述及個人成長背景,許明香表示自鄉下環境生長的她,兒時便喜好於田間挖取泥土、恣意捏塑造型;而泥土獨有的手感溫度,更使她久久難以忘懷。循著源於孩提時光的溫暖記憶,在高中階段接觸到陶藝雕塑課程,當時的她不僅從土料尋得一份熟悉的親暱感,亦深深受泥土本質上擁有的變造潛力吸引。但面對專業,陶藝並不代表僅是任心由性地捏塑,更須具備相當的知識廣度與深度來進行實作。從對土質特性的掌握開始、亦須熟悉各式的成形技法和調配釉藥的理論、再進到對燒製過程的控管…等等。每項製程環節皆不容小覷且環環相扣,影響作品最終呈現的狀態。而陶藝在知識技術層面的嚴格講究,也為許明香帶來十足的挑戰價值。
許明香多年來皆致力於技術方面持續鑽研、精進,具備堅強實力的她迄今已收穫如傳統工藝獎、臺北陶藝獎、國家工藝獎等諸多獎項肯定,且其作品亦受鶯歌陶瓷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等公立機構典藏。但不僅於此,她更前往臺灣藝術大學就讀研究所,以求理論基礎的加深和創作能量的提升。不難發覺,她對於陶藝是懷抱著多麼深厚的熱情,並勤勉不懈地付諸實踐。
許明香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隨時光積累,許明香的作品整體來說展現了多變的主題和形貌;但她也表示,這三十多年來,自己的作品其實皆涉及同個核心主題──那便是牽連自身對於往昔家鄉情懷的「古厝」。包含牆門、城門、房屋和建築構件,面對製作一幢幢散發古樸氣息的建物雕塑,其思考的是「如何由作品表現出無形的時間?」因此,她對古蹟建築進行許多踏查及考究,觀察不同建築材料是如何隨著時間產生形貌上的改變。她利用多種陶刀與修飾工具,細膩地於陶泥上刻劃斑駁紋理,再添加少量土料,並重複雕刻動作。透過反覆的工序並投入時間,進而堆疊出「歲月的痕跡」,細心營造著古建築飽經風霜而有些剝落的特殊質感,也傳遞著深厚的人文關懷。
許明香作品〈古厝意象〉。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許明香作品〈古厝意象〉細節。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由精湛的寫實手法表現,許明香的作品著重在透過陶瓷來進行不同材質的擬仿,實現磚、石、木等材料的視覺質感;與此同時,主題方面她更是以傳統建築為根基,並不斷注入新意替創作帶來突破。以《融合》系列作轉變開端,其讓古建築形式和現代建築語彙產生跨時空的碰撞、交融,藉以表述將傳統文化續命於當代社會的精神。並運用貼箔技法,以白金、銀箔的金屬光澤,表現異於磚造建築的材質外觀。
許明香作品〈古厝追憶〉。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許明香作品〈古厝追憶〉細節。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而擷取古蹟中具代表性的「磚瓦」元素來創作,《我的家》系列則是由一磚一瓦,等比例捏塑、堆砌出人們生活熟悉的家居設備和配件飾物。除了由雕塑探討了室內空間的搭建,亦展現融匯新舊元素的設計巧思。另一方面,經常在作品中出現的小動物角色,對於許明香而言更是作為生命萬物的象徵。藉著小麻雀和松鼠的活潑又靈動的姿態,使斷壁殘垣突現生機;並代表著古建築在經年累月下,亦彷彿孕育出一股獨特的靈性和生命力量。隨著許明香不停湧現的創作動力與想法,始終如一地仍是由柔軟的陶泥來承接她的所有;透過材料之於身體動作的記憶,一一載下她多年於陶藝創作上的心路變化。
許明香作品〈我的家系列-我的名牌包〉。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許明香作品〈古厝裡的麻雀-孕育〉。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捏塑世代樣貌
關於專業養成背景,可以發現李善愔其實並不依循自小熟悉的陶藝,於求學時專攻雕塑領域;相反地,她在當時選擇就讀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接觸更為廣泛的領域專業。不僅藉此累積平面設計相關經驗,亦觸及文案撰寫、宣傳企畫等實務內容;如此豐富的學習面向,更一一內化為養分,幫助她在日後創作走得越加多采。
李善愔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呼應學習領域的多方接觸,李善愔的陶塑作品不僅止專注在材質及造型的表現,亦結合了自身對於繪畫的興趣,經常在作品中融入書法線條、幾何圖形、圖像符號等平面元素。譬如作品〈頑皮貓〉中便在貓兒身軀上繪製多樣的抽象符號。李善愔分享,這些特殊的符號對貓兒來說,其實更象徵著牠們在外探索世界所留下的種種印記。如線索般低調地透露其生活之多彩,並由饒富趣味的呈現,引發觀者進一步的想像。
李善愔作品《頑皮貓》系列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而以發展許久的《瞰系列》來說,當中作品則多屬於半立體的形式,並一貫以長方、半圓、三角等幾何圖形為基礎構成平面,並於表面運用浮雕技法製作花紋。李善愔表示,《瞰系列》的創作靈感對應自它的命題,想呈現的是從上方高空,往下鳥瞰地面世界的獨特景觀。她認為,「好像自登上高處的那一刻起,因視野擴大,所有煩心事、解不開的問題都瞬間變得渺小」。透過視角的改變,李善愔將佇立於地面的棟棟建物,轉為不同形狀的圖案呈現,也藉此喻以一份更加豁然、自在的生活哲思。
李善愔作品〈瞰系列-壺承6〉。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李善愔作品〈瞰系列-壺承II〉。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李善愔作品〈瞰系列-壺承II〉細節。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延續個人之於日常的細膩體察,李善愔從通訊軟體中趣味的插畫貼圖為發想,設計出貫穿另一創作系列的核心角色-「仙仙」。有趣的是,「仙仙」在台語上不僅直接表示著散漫的狀態;同時也是藝術家名字的台語讀音。故藉著和自身的巧妙聯繫來發展角色原型,頂著一頭俏皮髮型、又總是作出一些懶散小表情的仙仙,其實也表述了李善愔偶爾想放鬆、休息的心情面向。但不僅於此,其更試從童趣的造型表現,描述對於當代特殊心理現象「躺平」的觀察,並道出因世代成長環境不同而造就的價值觀差異。不難見得在李善愔作品柔和的表相下,著實包含著她身為一位創作者,面對自身所處時代議題的關切。透過作品映照出她對於當前世代特質、生活型態之省思。
李善愔作品〈仙仙不想動-如果我是一隻貓〉。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李善愔作品〈仙仙沒事做-貪吃鬼(甜甜圈)〉。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獨立與依存
本次展覽呈顯著兩位出生不同世代的創作者,她們是如何從自身出發並經時間淬鍊,而在藝術實踐上成就出各自的獨特。縱然參與了彼此生命,擁有互為家人的緊密關係,許明香和李善愔母女二人仍由生命經歷的不同,於作品中反映其個性的殊異。但相對地,也由於她們在生活上的貼近,在二人作品看似完全不同的外表下,又同時隱微地包含了對方身影。
李善愔作品〈喵大人(站)〉。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與其說創作上有相互影響的部分,倒不如說我整個人的心,都隨著和她的相處發生了變化」許明香談到,自女兒開始從事陶藝起,兩人之間有了更多交流,無形中亦促進自身創作狀態的轉變。特別是從近年完成的《燦爛地球村》系列,先從用色方面便能顯見其蛻變。自過往多為古樸、沉穩的紅棕色調,轉為更加繽紛、輕盈的色彩組合。亦反映著其內心在穩重之間又多了幾分活躍,面對生活、世界擁有更為開闊的欣賞視野。而這般細膩的變化則期待透過「依存|時光隧道」和觀眾們分享。藉著陶瓷特別的溫厚與樸實質感,展現創作者生命歷程的演進軌跡。
許明香作品〈燦爛地球村3〉。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許明香作品〈忍者松鼠寶〉。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依存〡時光隧道」許明香&李善愔 陶瓷雕塑雙個展
展覽期間|2023.12.9 – 2023.12.30
展覽地點|晴山藝術中心(台北市承德路七段286號2樓)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晴山藝術中心《進乎技矣》:周姿廷、詹榮輝、張躍懷的水墨之道
2024-09-21|撰文者:李亦涵1746
張峻閡、劉康彥雙聯展:於畫布視野開啟的心靈旅程
2024-05-15|撰文者:李竺恩3416
墨色下深邃的寄寓:《聽山說》呂浩維創作個展
2024-01-13|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5175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571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50
首度由黑人女性出任總策展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副館長娜歐蜜·貝克維斯(Naomi Beckwith)領軍第16屆卡塞爾文件展
2024-12-1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