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之後,人與機器的一線之隔:從忠泰美術館「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看生命演化之可能
2023-10-17|撰文者:張家馨
生命是否僅能有一種型態?我們又是如何定義生命?倘若在其定義的條件中,皆符合生命特徵,那麼人類或動物以外的肉身型態是否也可以被視為生命的一種?忠泰美術館最新展覽「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開啟一場富饒哲學思辨的藝術展演,探討AI人工智慧發展與日俱增之下,以「機器」作為基礎的生命體,是否足夠被視為與人類平行的生物系統?若是如此,那麼我們對生命的認識是否將有新的定義?本展以這樣的前沿出發,看當代藝術家如何在藝術的範疇中,回應數位與科技在當今社會的各種樣貌。
本檔策展人沈伯丞在展覽論述中引述兩個重要觀點,分別以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於1948年提出的「控制論」(Cybernetic,又譯模控學),針對動物與機器之間控制與溝通進行科學性研究,使人、機器或生物的交流變得更加有跡可循;另一則以被譽為「現代版達爾文」的凱文·凱利(Kevin Kelly)主張之「科技界」應被視為第七個生物界(Kingdom),認為生命與科技存在著緊密的交錯關係。以這兩個角度切入思考生命在未來的樣態,科技雖作為人為之下的產物,卻帶著演化的特徵,在各個階段以不同狀態問世。
德國藝術家Martin Backes的AR創作〈我知道什麼?我只是個機器?!〉,讓觀眾透過行動裝置與懸浮在美術館空間內的正圓球形機器人相遇、對話。©忠泰美術館。
黃新的全新創作〈生成速寫:多肉植物園〉即時演算影像裝置,以程式的幾何造型來解構日常的場景。圖 / ©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策展人-沈伯丞個人照。圖 / ©忠泰美術館。
正如凱文·凱爾曾在1984年預言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1995年預言Facebook或維基百科等社群網站的出現等,他的這些預言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將科技視為一個整體、一個活生生的自然系統,會自我成長與進化。凱文·凱利更進一步指出,人類雖然作為科技的造物者,但某種程度上科技就像是人類演化的「結果」,在不斷進步與增長之下,科技擁有越來越強的知覺。而當科技思考的速度超越了人類,科技就會產生屬於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如果說生物演化的基礎是從孢子開始,那麼「數位」(Digital)的誕生除了像是孢子也是一個培養皿,孵化出科技技術的新可能。誠如策展人將展覽分成三個子題來談,包含「流動的生命與身體」、「數位裡的你與數位的它」、「機器、人與賽博格」,就像是數位與科技在三個不同階段的發展,在「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一展中便可以看見藝術家如何審視科技為人類生活帶來的改變。
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空間互動裝置〈Inter net – Labeling me〉可見AI判讀標記、搜尋引擎記錄,及機器人與觀者「眾包標註」下的「我」的形象。圖 / ©忠泰美術館。
蘇匯宇〈The White Waters〉三頻道錄像作品中人、蛇異種的身體流動,解構生物界的邊界。圖 / ©忠泰美術館。
數位打造現實世界的平行宇宙
首先先理解到「流動的生命與身體」此子題,在數位科技之後人的身體出現了新的可能,不再侷限於生物學遺傳歸列出身體應有的面貌,而是可以透過自我意志及科技的協助改變性別、五官、體型等。以本次展出作品為例,Jake Elwes的〈Zizi動起來:深偽變裝烏托邦〉,將倫敦多位變裝表演者的影像進行透過深偽技術(Deep Fake),並由變裝傳奇表演者Wet Mess的即興演出動作,重新解構原有的影像結構,每位參與者對其自身數據,以及做為同一社群中的一份子皆擁有控制權。在這樣的操作下,身體因著當代科技而產生可變動性,也因著人工智慧的借助與參數變化,在這樣的國度裡人們握有一定的掌控度,為酷兒族群中對身體意識尋求的認同,將烏托邦式的想像另闢新的可能。
又或是埃及建築師哈桑·拉賈(Hassan Ragab)帶來《建築的存在》系列,在人類舞蹈扭動的姿態下,結合充滿結構式的建築影像,使冰冷理性的建築線條與充滿流動的舞蹈動作相互輝映。如同策展人在展覽論述中提及:「這些跳舞的建築人形顯影了關於『建築』的概念,如何從現代主義的『生活機器』以及後現代的『代謝主義』中,逐漸演化轉向至具備自我修復能力的生物活體。」似乎唯有數位影像生成的張力,建築物不再只是居住環境的軀殼,而是提供了現實與超現實共構的景觀。
Jake Elwes首度在臺展出〈Zizi動起來:深偽變裝烏托邦〉,將深偽技術與酷兒群體結合,企圖反思人工智慧的族群概念,打破固化的性別與身體定義。圖 / ©忠泰美術館
埃及建築師Hassan Ragab提取人與建築的影像,透過AI圖像生成系統將建築幻化為能走秀、跳舞的生物活體。圖 / ©忠泰美術館。
「數位裡的你與數位裡的它」展覽子題中,呈現的就像是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平行想像。換言之,在虛擬的數位程式編碼中,它們收集的大數據由人類來提供,經由重組和變造之後生成新的物件。以英國藝術家Markos Kay的〈非生物起源〉為例,藝術家將現有的生物樣貌,包含微生物與孢子等物種提供予電腦,經過演算之後生成了看起來似曾相識,但現實世界卻未曾存在的植物。而在紐約藝術家Aiden Faherty的作品中也有著類似的創作概念,透過深度學習網路架構「卷積神經網路系統」(CNN),擬仿動物視覺皮質的神經,臆測非人類所能感知的世界,架構出數位生命的樣貌,同時呈現了超越自然深度與細節的景觀。
兩位藝術家的創作皆探討了機器人對虛擬世界的想像,然而有趣的是,這些想像的基礎往往奠基於人類的現實世界。AI人工智慧以人工編寫出的電腦程式模擬出人類的行為,經由人類提供的資料去整理、學習、判斷,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有別於天擇(Natural selection),更傾向於人擇(Artificial selection)針對特定性狀進行育種,根據目標和需求來進行系統的設計和改進。科技發展的特性和生物進化的相似之處,從遺傳與變異來看,科技的發展往往基於已有的技術基礎上進行改進或創新,這種「遺傳」特性意味著前一代技術成果將傳承予下一代,並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改良和變異。
以數位人造生命為題,英國藝術家Markos Kay的〈非生物起源〉試圖透過創作生命探詢生命起源。圖 / ©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9月9日推出全新當代藝術展「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思考人與科技共構的未來生命情境與議題。圖 / ©忠泰美術館。
Aiden Faherty全球首展的影像作品〈穿越超驗森林之旅〉透過AI深層學習模型捕捉自然界資訊生成的生態系。圖 / ©忠泰美術館。
1+1大於2的人機合體
若說科技是人類演化的結果、機器作為人擇之下的產物,數位程式編碼是誕生它之基礎,在餵養了大量數據與資料進行深度學習後,成為如同人類具有判斷機制,那麼在演化的尾端應當是將隱匿在機械裝置背後的隱形對象外顯出來。隨著科技健步如飛的發展,人類正嘗試如何使機器更像一個「人」的樣子,我們似乎已逐漸能夠感受到它的外觀雛形。最早先是在賽博格(Cyborg)方面的實踐,意旨生物學和機械技術的生物體,使生物能夠獲得機械或電子技術所賦予的增強能力或功能,透過植入或連接外部設備替換身體部份。在當前社會環境中,賽博格已不囿於特殊場域才能夠見得,實際上早在醫療上使用的義肢、人工心臟、耳朵植入裝置等已使人類進入到人機合體的共生環境中。
像是西班牙藝術家穆恩.里巴斯(Moon Ribas)可謂當代藝術中第一位女性賽博格藝術家。她將地震感測器攜在腳上以及植入體內,只要發生地震時便能夠感受到震動,根據每次地震的強度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震幅。而她的作品即是利用感應到的浮動與大地共舞,使身體與世界律動結合一體,在機器的作用下成為身體與自然相互對話的介面。
策展人對此也觀察出法國藝術家帕特里克·特雷塞特(Patrick Tresset)的〈人類研究#2-公雞與狐狸等的大虛幻〉,是「宛如一連串探索『機器』如何得以成為『人』的過程。」其作品透過相機鏡頭觀察檯面上的靜物,再經由機械手臂描繪下來。「鏡頭」如眼睛;「手臂」為創造之過程;「參數設定」是它美感經驗的累積與認識,在多種參數的設定,以及相機鏡頭觀察角度的不同,造就每一次繪畫成品的差異。
西班牙藝術家Moon Ribas〈在蒙塞拉特山等待地震〉為一支雙人舞作,由地球掌控節奏和強度,而藝術家則透過體內裝置接收地震波動的強弱來詮釋舞曲。圖 / ©忠泰美術館。
西班牙藝術家Moon Ribas〈在蒙塞拉特山等待地震〉為一支雙人舞作,由地球掌控節奏和強度,而藝術家則透過體內裝置接收地震波動的強弱來詮釋舞曲。圖 / ©忠泰美術館。
法國藝術家Patrick Tresset〈人類研究#2─公雞與狐狸等的大虛幻〉中機器手臂進行素描繪圖,也由此行為反思機器的「創作」是否為創作。圖 / ©忠泰美術館。
法國藝術家Patrick Tresset〈人類研究#2─公雞與狐狸等的大虛幻〉中機器手臂進行素描繪圖,也由此行為反思機器的「創作」是否為創作。圖 / ©忠泰美術館。
帕特里克在訪談中也提到,過去他繪畫的經驗裡,經常想在作品中添加一些隨興的筆觸,成果卻往往不如預期,因此該件作品在參數上做了特別設定,使機械手臂能夠畫出瑣碎的小筆調,透過機器完成他過去不敢執行的繪畫方法。參數設定的不同,使機器有機會更接近人類產出時發生的偶然,同時卻也降低了其出錯率。人機合體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作用,抑是更趨於人類思考模式與行為立體化之表現,這也揭示了在技術高度可以自主化的年代裡,機器與人類相輔相成的生存方式。
透過科技理解生命的演化
在當代藝術範疇中不難看見數位科技的身影,不論是數位裝置、AR、VR、生成式藝術等,科技技術的介入為藝術帶入新的境界。對此,策展人也回應到,認為藝術家的創作實際上都是在回應科技對生命的意義。他以洞穴壁畫為例子,對於當時候人類文明發展是一大躍進,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變成一件稀鬆平常之事,反觀透視法或解剖學在文藝復興時期正是剛興起的新研究。「這個世界永遠都有新的事物在發生,藝術家透過創作技法與內容回應那個時代所謂的科技,但凌駕在藝術之上的,是我們使用這些科技之前已經累積的審美經驗。」沈伯丞回應到。
回過頭來看,從古至今往往有著新興媒材威脅著藝術世界的發展,正當我們質疑AI圖像的生成是否將取代藝術家,「繪畫的背後存在著一位藝術家如何思考世界的方法與態度。你為何畫畫?你為何如此呈現?我覺得在機器人在不斷蛻變的時代中,技術或許會被超越,但創作意志與創作思維能夠使我們更加認識藝術的核心所在。」沈伯丞說。
陳乂的人造風動模擬裝置〈風場〉由蘆葦般的發光體演繹一段由AI演算生成,模仿自然風吹的搖曳姿態。圖 / ©忠泰美術館。
陳萬仁作品〈歪腰一下〉,位於美術館天井中,藝術家3D繪製的人形,將現實去背進行數位縫。圖 / ©忠泰美術館。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
展覽期間|2023.09.09(六)-2024.01.28(日)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忠泰企業大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忠泰企業大廳作品展出時間請見官網參觀資訊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官網|https://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4337
參展藝術家(按中文姓氏字首筆畫順序排列)
Universal Everything(英國)、自在肢計畫團隊 JIZAI ARMS project team(日本)、艾登.費海提 Aiden Faherty(美國)、帕特里克.特雷塞特 Patrick Tresset(法國)、哈桑.拉賈 Hassan Ragab(埃及)、馬丁.貝克斯 Martin Backes(德國) 、馬科斯.凱 Markos Kay(英國)、馬爾.布埃諾 Mal Bueno(墨西哥)、陳乂(臺灣)、陳萬仁(臺灣)、傑克.艾維斯 Jake Elwes(英國)、黃新(臺灣)、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臺灣)、穆恩.里巴斯 Moon Ribas(西班牙)、蘇匯宇(臺灣)
主辦單位|忠泰美術館
執行協辦|胡氏藝術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展覽主視覺。圖 / ©忠泰美術館。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首度由黑人女性出任總策展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副館長娜歐蜜·貝克維斯(Naomi Beckwith)領軍第16屆卡塞爾文件展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忠泰美術館全新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翻轉既定設計,反思空間限制與自由的關係
2024-08-29|撰文者:忠泰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481
忠泰美術館《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呈現不同時代下建築多元發展的路徑
2024-08-29|撰文者:忠泰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823
忠泰美術館《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衛星展區,首度將展覽延伸至NOKE忠泰樂生活Uncanny空間
2024-05-17|撰文者:忠泰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169
王連晟《無光風景》─ 全新創作呈現賽博格身體的日常張力
2020-03-2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陳晞整理5685
2024 Art Jakarta:探索東南亞藝術市場與永續發展新契機
2024-12-23|撰文者:十方藝術空間356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2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