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天佑台藝 必有文曲--《臺灣藝象-觀測與評析》自序

廖新田藝術評論藝術觀察臺灣美術臺灣藝象

2025-03-26|撰文者:廖新田/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本書收錄作者2017年至2024年藝術現象觀測研究與藝術創作評論30篇20萬字,其中包含多篇台藝大藝術教授(李梅樹、楊英風、胡克敏、羅振賢、鐘有輝、蔡友、張韻明等)之創作,彰顯成立於1955年成立的藝術大學對台灣藝術的貢獻--台藝中的台藝大,台藝大中的台藝。藝術史是作品與詮釋合作下的共振歷程,缺一不可。藝術評述與研究扮演著作品與觀(讀)者之間橋梁的角色,運用文字敘述將藝術的意義予以剖析、詮釋。這些藝術著述留下痕跡,假以時日,將成為台灣美術發展的重要深度紀錄與文獻評述,出版後並可作為藝術史、評論之教材與研究參考,更突顯1955年藝專成立到現在的台藝大在藝術教育發展與台灣美術史的重要功能與貢獻。作者研究藝術評論理念也同時力行實踐超過二十年,又於藝術社會學領域浸淫多年,展現了多元視野、創新觀點與犀利修辭。(《臺灣藝象-觀測與評析》由台藝大與五南出版社共同出版,日期:2024年12月,ISBN 978-626-7141-99-1)

為開發與紀錄台藝大教師學術研究潛能,台藝大圖書館前趙慶河館長和五南出版社合作台藝系列,美意也是美藝。當呂允在館長邀約我參與,一句類似這樣的話讓我無法拒絕;「在台藝大服務這麼久,在外面出版這麼多,應該在學校出版一本書。」於是,我思考如何善意回應。這本書的誕生源於此,也是緣。

回想起來,我的學術生涯的確是從台藝大出發的。2006年2月來此之前,我在南藝大兩年半,算是沉潛時期,一些學術寫作不算成熟,堪稱練筆而已;北藝大半年則是「沾醬油」時期,菜鳥助理教授的我被當年校長壓榨行政工作,無法喘息,當然幾乎無半篇文章產出;再往前,我在史博物館展覽組待了半年,策了兩檔展覽,附帶一些策展研究,也從博士論文延伸寫了幾篇文章,獲得2004林玉山學術論文獎,記得是從林大師手上接受此榮譽,備感榮幸無限懷念(那一年他仙逝)。算一算,截至2024年,筆者在台藝大18年,其間到澳洲國家大學擔任教育部台灣講座3年(2010-2013),擔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4年(2018-2022),不論學術養成或行政歷練都和台藝大有關,也是專業逐漸成熟的階段。如果從我的發表紀錄來看,也印證這種說法。我的14本專書出版或多或少和位於「板橋城」的這座藝術學府有連結,舉例而言:

  •    《台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2008) 
  •    《傅狷夫行草字編》(2009,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出版)
  •    《藝術的張力:台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 (2010)
  •    《符號.跨域.廖修平》(2016)
  •   《台灣美術新思路: 框架、批評、美學》(2017)
  •   《前瞻.文墨.黃光男》 (2020)
  •   《氣韻生動與現代性》(2024)

第一、三本是升等副教授、教授的論文集,書名裡的傅狷夫是眾所周知,現在台灣書畫名家的老師(傅家水墨,有時戲稱「藝專幫」), 而廖修平是台藝大版畫教授鐘有輝的老師,黃光男是台藝大黃金時期的校長,也是當年畢業第一名的傑出校友。除此之外,因地緣(工作環境)與人緣(互動夥伴)之故,一些藝術評論也和台藝大創作者有關:張隆延(第二任校長)、李梅樹、傅狷夫、施翠峰、楊英風、羅振賢、鐘有輝、蔡友、張韻明,還有早期雕塑科的吳樹人、游祥池等。總之,我的藝術論述與書寫,除了個人學術興趣與專長訓練之外,其實頗為隨緣,就是因緣際會下的結果。有邀約又符合我的興趣與專長,一拍即合,假以時日這些文章便一篇篇地發表。我深信,藝術創作很美很動人,有了文字旁釋旁證更會提升其動人之美。藝術史是作品與詮釋合作下的共振歷程,缺一不可。藝術評述與研究扮演著作品與觀(讀)者之間橋梁的角色,運用文字敘述將藝術的意義予以剖析、詮釋。這些藝術著述留下文字痕跡,假以時日,將成為台灣美術發展的重要深度紀錄與文獻評述,出版後並可作為藝術史、評論之教材與研究參考,更突顯1955年藝專成立到現在的台藝大在藝術教育發展與台灣美術史的重要功能與貢獻。

《臺灣藝象-觀測與評析》書封作品:鐘有輝,〈圓滿〉,2024。

我以〈天佑台藝   必有文曲〉為題,有雙關意涵,另外呼應書名《臺灣藝象》。從藝專升格的台灣藝術大學簡稱台藝大,甚至可再簡化為台藝。台藝也可以說是台灣藝術,意味著台灣藝大其實也是戰後台灣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曲星是神話中具有浪漫才華而主管文運的星宿。台藝大和台灣藝術若有天護,那位護靈並定是文曲星,透過論述溝通意義、確保藝術的價值,傳承而子子孫孫永保用。

奉勸努力的創作者,不要相信沃霍爾(Andy Warhol)說的:「不必注意評論者寫你什麼。」或竇嘉(Edgar Degas)所言:「笨蛋才會相信評論者,為何要接受?」事實上歷史留下來關於他們的評論可謂汗牛充棟,用來見證其藝術創作的深刻甚至偉大。其實,藝評不是創作者的指導語,也不是在旁邊指指點點的閒言閒語,不過,藝評是藝術知識的建構材料。藝術家不能忽視它,因為今天的藝評是明天的藝術史。藝術世界就是這樣發展的,沒有文字留下紀錄,將遺留一團迷霧給後人,年久失修(修文)後將為人所淡忘。我常有這種經驗,探尋某些過往台灣藝術家的資料極為匱乏,努力補遺之餘不免替創作者們感到惋惜。如果當年能重視藝評,請執筆者撰寫些文字留給後人,或許如今藝術地位或命運大不同。這就是藝術評論的力量,不僅在當下發酵,更是在未來,還有過去發光。恭喜這篇文集裡的藝術家們至少在創作過程中留下文字為載體讓後人可以入門道地了解賞析,而不是看熱鬧或「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把我的筆耕區分為三塊:學術論文,內容和敘述的濃度都很濃,當然「含金量」也高,目的是對藝術學研究有貢獻,本書「論文篇」屬這一類;藝術評論,引介與詮釋創作與創作者,風格較為平易近人,但修辭也有一定的經營,展現作者文字的經營能力,也是未來進一步學術研究的文本材料,本書「論藝篇」屬這一類;文化評論則是針對時事針砭褒貶,最為平白直接可讀,筆者的專欄和媒體投書屬於這類,將來也會集結出版。三種藝術書寫,目的、內容、對象都不同,都是藝術溝通的形式。對於撰寫者我而言,每篇文章當是和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深刻對話,因為這都是動人的故事。有一段我很喜歡的話而且經常引用,藝術史學者龔布里區在名著《藝術的故事》開門見山:「真的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們。所謂藝術作品不是些神秘活動的結果,而是人為了人所製造(書寫)的事物」。藝術是人生,人生也是藝術。藝評寫作也是主體性的現身,展現寫作者的身影,我的藝術見解。過程中,有時靈感豐沛,時而腸思枯竭,不斷經歷酸甜苦辣的跌宕起伏,倒是甘之如飴,頗為享受。

藝術家用畫筆在畫布(或空間或載體)耕耘,精神與心力可佩;同樣的,藝術論述者的筆耕也相當辛苦而默默。我曾經初步算過,若是很寬裕的一整天,大概只能寫出像樣的成品千把字(還不計資料收集、閱讀與分析的時間)。這本文集包含9篇論文、20篇長短不一的藝評共計20 萬字,大約需要200天,雖不至於嘔心瀝血(會注意不要過勞),苦心經營倒是不誇張。2017年到2024年,每一篇文論,都是和創作者經歷虛擬式促膝長談下的成果,身為作者的我進入他們藝術世界的方式與內容,自己首先成為寫作者的藝術歷練,隨後和願意閱讀的讀者們分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是以謹慎的態度經營文字,盡可能以精準的用詞描述所知所感,以公正客觀的態度對待檔案資料、作品和創作者。因為是親身經歷,每篇的主角或主題都有鮮明的個性、風格或問題意識,即便從未謀面,回看每一篇,那些邂逅都歷歷在目。

有些整體的觀察,特別是對台灣美術發展命運,有著〈為什麼臺灣藝術史很重要?〉的真切關懷。因緣際會製作與廣播「寶島美術館」(教育廣播電台)的經歷也成為筆者獨特的藝術傳播經驗分享。榮獲2021年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寶島美術館」),絕對是獨特的經驗-以臺灣台語介紹台灣美術與文化故事,夠對味吧?我深信,藝術革命尚未成功,藝術同好仍需以各種方式繼續努力論述。個別創作者的文論也都有獨特的故事。以台藝大為例,李梅樹是台藝大重要的領航者。因為他,台藝大和台藝史緊緊地連結在一起。繼承傅狷夫寫生精神的羅振賢院長,其雲濤氣韻絕對是水墨山水的「格局者」,開創了別緻的山水風格。也是台藝大水墨教授,蔡友的水墨心境清雅柔美,也是台灣水墨史的另一位重要代表。鐘有輝老師是過去台藝大版畫所的中流砥柱,傳承了廖修平現代版畫的精神。賢伉儷都是版畫創作者,婦唱夫隨,藝術故事特別也情調。早期以鄉土詩情創作成名的台藝校友張韻明,創作路線多樣而具原始爆發力,代表台藝大的創作能量。〈「中國雕塑」、「現代雕塑」與「中國現代雕塑」—戰後臺灣雕塑觀念的重整 (1950-1980)〉長篇論文爬梳台灣雕塑發展史中藝專雕塑科(台藝大雕塑系)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戰後台灣雕塑能如此蓬勃發展,功不可沒。這本文集在台藝大出版,裡頭記述一些台藝藝術家的藝術成就與故事,選集之目的昭然若揭。

最後,我要感謝書裡書外的師友同好,除了給我機會「練筆」之外,也為台藝(台藝大、台灣藝術)留下雪泥鴻爪,終將匯集為美麗動人的台灣藝術景觀。我的藝評文字是向這些創作者們致敬的吉光片羽。

廖新田藝術評論藝術觀察臺灣美術臺灣藝象
REACTIONS
喜愛

10

好美

0

0

10

厲害

10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氣韻生動與現代性》書介

2024-11-04|撰文者:廖新田 《氣韻生動與現代性》作者,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4130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

格局與蛻變 - 黃騰輝的藝術世界

2024-09-21|撰文者:廖新田(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澳洲國家大學榮譽教授‧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7492

焦點新聞

時事觀點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2023-11-30|撰文者:廖新田(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