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特展策展時事觀點

「南島藝術三年展」:溯源、靈觀、主體性下,你(我)想活出怎樣的共生

南島藝術三年展溯源伊誕.巴瓦瓦隆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那高.卜沌

2023-11-15|撰文者:王襦萱

於屏東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舉辦的第一屆南島藝術三年展,採取了雙策展人制,兩位策展人分別是阿美族的那高.卜沌(Nakaw Putun)及排灣族的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展覽核心從「溯源」(RamiS)作為本次展覽起始的錨點,「RamiS」這一字詞是古南島語「根」的意思,在追溯民族共有的連結與文化脈絡時,也冀望透過原住民藝術家將藝術進行跨域,結合不同學科,以此拓撲出人類能賴以持續共生的未來途徑。伊誕.巴瓦瓦隆於展場照片,圖片由非池中編輯部拍攝。Nakaw Putun那高.卜沌於展場照片,圖片由非池中編輯部拍攝。

在何處?往何處尋

人類應該如何找到每個個體的座標以及定位,所謂尋找自我,無非是尋找意義,透過不斷的定義,我們終將取得到一個賴以存活的價值。「我們之所以是我們」這一子題是策展人伊誕試圖在溯源之下,爬梳南島語系族群透過航海,以及各異的生活樣態發展出各自的文化脈絡,以此來回應這些南島族群在面對當代社會以及自然環境時採取的姿態,同時這也不單僅限原民的生態範疇,而是指向全球人類。英國宗教研究學者葛瑞姆•哈維曾(Graham Harvey)提出,「許多原住民傳統的泛靈論關係不僅提供重要典範,展現創造、維持和/或修復跨物種尊重的方式,同時也針對讓我們陷入此一混亂局面的意識形態和實踐,體現有力的批判。」〔註1〕事實上原民藝術家因自身地理條件的關係,對於生命、土地環境、整體文化脈絡的興衰,都有著更高度的敏銳察覺,基於這點,筆者認為現今人類世所面臨的各層面問題,原民藝術在足夠健全的策展概念底下,也能提出相對廣泛多元的視點。展覽並非太過學術研究的深入溯源的目的地在何處,更多的是引導向透過那些文化背景或是痕跡,創造出我們得以進行溯源的手勢,那麼,彼方是否存在一個大多數漢人陌生的藝術潛能位置?尤瑪.達陸《海.揚》、《河.流》,2023。複合媒材,尺寸依空間而定。圖片由非池中編輯部拍攝。阮原閩作品展場空間照。圖片由非池中編輯部拍攝。

不存在的精確身分

Kulele Ruladen雷恩(古勒勒‧魯拉登)在哽咽的聲音中導覽完作品《祖靈的形態》。因人群眾多,我被無數身體與相機、手機所遮擋,只聽見他微微顫抖的聲音說他也希望死後可以化作為老鷹,飛到他的親人與祖靈身邊。親人的生命在他的想法與觀念中,進入到了下個階段,但面對還在世的自己,甚至是整個族群,下階段的意義與目的會在哪。當眾人隨著導覽步伐移動,先前被圍繞的作品,終於完整的映入眼簾。陽光下金屬的鐵鏽曬得通紅,動力機械的卡頓感很重,那張病床上的老鷹緩緩的振翅,連帶在運作的還有一旁的花形狀置,開合之間的節奏裡,幾乎察覺不到以往所感受到的美感經驗。雷恩的作品作為「我們之所以是我們」這子題下觀眾所第一個所接觸的對象,其造型所展現的精確性,可說是十分明晰,在象徵符號的使用上又不受我們所認知的印象鉗制。探究這件裝置作品的內核意義,可以順理到原住民現今受到大量的稀釋,在總體社會的網絡下,當談論原民族群時藝術家究竟是配合主流文化的想像,還是真正傳統原民的形象。藝術家透過家人離世的記憶與場景,再造了一個意象式的場域,透過變革過後的敘事,想要觸及原民在文明 中的下一階段,面對外部壓力與內在刺激,這顯示出了一個橫跨時空的慾望,一種不存在的精確身分。古勒勒.羅拉登(雷恩)《祖靈的形態》,2023。鐵材、動力機械、複合媒材,尺寸依空間而定。圖片由經典攝影工作坊拍攝。古勒勒.羅拉登(雷恩)《祖靈的形態》,2023。鐵材、動力機械、複合媒材,尺寸依空間而定。圖片由非池中編輯部拍攝。

Milay Mavaliw米類‧瑪法琉自2019年起,嘗試鉤織技法,以繩線為結構發展出軟雕塑的形式,這樣的創作手法也彷彿也回望至藝術家對於自我身分的認知,同樣是在不斷雕塑下成形,部落與自身的關係是如何建立,米類在「16族圖騰系列—印記」的悠長創作時序裡面,同樣透過符號與材質定見了她在創作上所要表明的概念。當我們步入作品所處的空間後,身體感也在同一時間被收攏進其中,地上散佈編織而成的島嶼,相互的串連起遙遠的歷史意識之後,所謂島群之間的深遠文化脈絡也隨之浮現。而海洋作為原民熟悉的領域也是作為早期開拓、聯繫都必要相處的環境,在思考跟面對原民意識母體的時候,海洋確實作為一個可以貫穿傳統技能與記憶的中介,在這件作品裡海洋的內核概念也以大規模的製作來呈現,包裹了整個空間,使得這些感受性的意象有了更健全的結構。米類.瑪法琉《Dalan(路)》,2023。大型麻繩、勾織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圖片由經典攝影工作坊拍攝。米類.瑪法琉《Dalan(路)》,作品局部。圖片由非池中編輯部拍攝。

單就列舉的兩件作品來看,策展人伊誕表示這個子題下的作品,非但是在尋找自我,更是透過手作美學來開展出原民藝術家對於感受性的路徑,以及對於物質處理的特殊之處,基於這點延伸至溯源與共生,甚至這與接下來要論及的另一個子題「成為有靈的人」是密不可分的,之所以有靈,因此面對不論是取之自然的物體,還是自然本身,都與當代受西方薰陶的我們有著不同的待物方式。必須提及的一點是,當代台灣藝術確實出現了變局,包括近期可以看見的2023年第六屆Pulima藝術獎的獎項背後,揭示了更多成長與可能,以及諸多聚焦原民藝術的展覽、展會,那塊被忽視的地圖,已在全球化的此刻逐漸浮現清晰,而我們似乎不足嚴謹的去透析這一點,在藝術領域或是人類領域上,是否它就存在著一個變革式的途徑,而不單是一種文化議題與美學形式。
郭悅暘、陳亮作品展場空間照。圖片由非池中編輯部拍攝。朱威龍《想家》,2023,複合媒材,900x900x500公分。圖片由經典攝影工作坊拍攝

有靈的起點、節點

在策展人那高.卜沌提出「成為有靈的人」之原民藝術中,除了當代性以外,還是由某種內在狀態,與文化表徵所豎立起來,筆者認為原民藝術所釋放的感召和氣氳,與其它標籤的藝術存在著絕對的差異,而簡易來說或許這一子題對此想法與疑惑,給出了適切的回應。Aluaiy kaumakan武玉玲向來以「Lemikalik(纏繞)」作為她創作的核心、模式,這也是一個對於處理「關係」來說直接且高度變化的手法,在此次展覽中《煙(cevulj)—家的路徑》所呈現的作品規模也是將各種細微、不易察覺的感性轉譯為視覺語言,從斷裂和傷痛作為起點。回溯到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自己與族人在變故下必須遷離故土,不論是人與人之間,抑或是與土地之間的關係,都將面臨一次重新建立,藝術家所使用的纏繞技術,便是試圖去連接、鏈接、延續與縫合,多重疊加的反思、絮語都被藝術家拓印於布質之上,上面囊括了家屋裡的各空間,廚房、臥室、窗框…等,透過閱讀環境與自身,不停回望的當下,形體的拓印延伸至記憶的觸撫,最終化為一個巨大的裝置顯身,形式上確實斷裂感很重,而當下觀眾若是能辨識這些拓印的來源,那便是一個觸發情感記憶的節點。
武玉玲《煙(cevulj)—家的路徑》,2023,纖維、泥染、木炭、灰,尺寸依空間而定。圖片由經典攝影工作坊拍攝。
武玉玲《煙(cevulj)—家的路徑》,作品局部。圖片由非池中編輯部拍攝。

在戮力於個人藝術語言、形式,以及締造連結、傳遞之間,這檔展覽中的原民藝術所體現的大多皆為後者,另一位藝術家Lafin Sawmah拉飛.邵馬(1983-2023)的遺作「Fawah(循路)」所體現的正是這點,相較於利用考古或人類學的考究來審視自己所造的作品(船),「Fawah(循路)」作為一個長期的實踐計劃,實行「展演場域」的概念,以此達到一個藝術行動的網絡,回應事件之下的各種寓意。行動的目的是接近為了締造連結,而物質與造型的製作,則是在延續個人與群體的某種欲望。而最後他也反思造船這一行動的當代價值與意義,既然船有船靈,那麼這件作品必定在一部分蘊藏了古老的精神,一部分試著尋求新的姿態、表達。拉飛.邵馬作品展場空間照。圖片由經典攝影工作坊拍攝。

由於這場盛大的藝術季的展覽作品豐富,實在難以逐一論及,只不過在這兩大策展脈絡下,要如何去明確的劃定,同時不可失去作為藝術作品的開放詮釋性,從策展角度來看,對於像筆者這樣的漢人觀眾,似乎已經可以瞥見所謂「南島系譜」所開展出的文化路徑,這樣的路徑下形塑出應該浮現的國際想像,既滿足流動與對話,也完善了視覺語言劃定的輪廓,積極的求取主體性的認同。「溯源」得以創造的意義,在這次的南島藝術三年展究竟實現了多少,而尋找到了根本的意義後,該如何傳遞出去想必是未來需要共同尋思的事情。在探討南島語系與太平洋群島的互為關係時,我們所聯繫的土地與精神都遠比一般常識所理解的還要更豐厚,台灣在參與南島國際時所面臨的問題,或許是下個階段等待梳理的範疇。

〔註1〕葛瑞姆•哈維(2019),〈泛靈論與生態:參與世界社群》。取自2022臺灣美術雙年展專文 。


第一屆南島藝術三年展

展期: 2023年10月17日至2024年2月18日
開幕式:2023年10月28日
策展人:Nakaw Putun那高.卜沌、Etan Pavavalung伊誕.巴瓦瓦隆
參展藝術家:
(國際)Chee Wai Loong朱威龍、I Made Sukariawan馬爹、Lisa Reihana 麗莎.蕾哈娜
(臺灣) Aluaiy kaumakan武玉玲、Ali Istanda胡家瑜、Anguc Makaunamun高敏修、Chen,Shu-yen陳淑燕、Ciwas Tahos林安琪、Dondon hounwn東冬•侯溫、Iyo kacaw伊祐•噶照、Idas losin宜德思•盧信、Kulele Ruladen雷恩(古勒勒‧魯拉登)、Ljailjai Tult沈萬順、Labay eyong林介
文、Lafin Sawmah拉飛.邵馬、Ljaljeqelan Patadalj郭悅暘、Milay Mavaliw米類‧瑪法琉、Rawus Tjuljaviya張恩滿、Reretan Pavavaljungi磊勒丹•巴瓦瓦隆、Sya man Mi sra ko張世凱、Siyat Moses阮原閩、Sutipau Tjaruzaljum陳亮、Tuwak Tuyaw杜瓦克‧都耀、Tanivu tapari王昱心、Yuma Taru尤瑪‧達陸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巷104號
指導單位: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TIAAT 臺灣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 主視覺

南島藝術三年展溯源伊誕.巴瓦瓦隆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那高.卜沌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

第一屆南島藝術三年展「溯源」:以南島藝術走向世界的新航路,在原住民藝術史上劃下重要的里程碑

2023-11-02|撰文者: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286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策展

凝聚全球原民文化,首屆「南島藝術三年展」公佈展覽主題、主視覺及策展人藝術家名單

2023-09-18|撰文者: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