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9|撰文者:高森信男
「客家」作為族群身分,是否可能以當代藝術做為其表達族群文化的媒介?或許「物思人:以物件與原鄉記憶閱讀當代台北客家」一展可視為成功的討論/交融平台。
在策展人張文豪及參與展出的藝術家們眼中,「客家」與其說是種早已固化的族群文化,不如說是還在襁褓之年,正準備追尋自我邊界認同途徑的新興視角。在「物思人」一展的認同辯證中,我們可以看到兩道軸線:一為透過世界離散客家族群追索客家/華南移民的身世;二為透過島內白色恐怖歷史的再校正來重新溯源台灣客家的文化敘述。此兩條軸線於展覽之中各自建構出其世界觀,卻又彼此交疊為某種更為清晰的客家文化景觀。
藝術家致穎(Musquiqui Chihying)的錄像作品《山誦》呈現出客家戲曲如何結合流行文化元素的當代風貌,並藉此討論客家族群於全球場景下的離散故事。《山誦》牽引出致穎近年來所研究的模里西斯客家族群;透過影像紀錄及田野調查,藝術家嘗試理解為何客家族群會於此東非島國「作客」,並進而落地生根。香港藝術家羅玉梅(Law Yuk-Mui)的錄像裝置《客途秋恨》則是透過泛華南移民的航海視角,嘗試在鄉愁與家國之間建構出身分認同的記憶迷宮。藝術家吳梓安的作品《此岸:一個家族故事》則是以台美兩地的家族離散史作為出發,建構出自傳式的影像書寫。
圖說:羅玉梅feat.劉芳一 《客途秋恨》現場演出
家族及族群的遷徙經驗是否有可能不僅透過個人的記憶及言語來傳誦,亦能透過「物」的歷史來加以溯源?藝術家康雅筑將客家婦女的手織花帶及染衫轉化為灑落於地面的「泥毯」裝置,並同時針對棉花、棉線及棉布等纖維材料進行討論,藉此追溯出以材料作為主觀視角的遷徙地圖。羅懿君的《熱帶蒐藏》系列不僅持續使用討論日本殖民時代於台灣所建構的熱帶經濟農業外,其所延伸的《糖蜜、酒精、健身工坊,是什麼使今日的生活變得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系列,不僅延續甘蔗渣及菸草等經濟作物來作為裝置的材料外,亦透過將這些材料轉化為「健身器材」來討論在後勞動時代的生理代謝經濟。
在「物思人」一展中,鍾理和的短篇小說《原鄉人》一直作為重要的思辨命題。在彭啟原和策展單位的整理之下,展場現場不僅呈現出鍾理和的文學旅程,亦藉此連結至《客家風雲雜誌》等1990年代台北客家族群重新追尋客家認同的社會運動場景。本展雖展出李行導演版本的《原鄉人》,然而因當時國語化政策的需求,電影版本之中所有的演出人物皆改以華語講述台詞。為回應此種語言政策的荒謬性,藝術家邱子晏在其裝置作品《小城故事》中以李行導演的同名電影作為範本,但卻將作品重新配置上客語,並透過藝術家家庭裡的女性成員來質問歷史敘述之中缺席的性別角色。
「物思人」一展所展現而出的複雜織度,彷彿是小說《原鄉人》之中某種對於遠方原鄉的熱情。這是一種複雜卻又注定枉然的思辨歷程,夾雜在台灣及全球客家的隔閡之間,質問何處作為客家族群的原鄉?又或是客家族群的命名本身便攜帶著尤里西斯式的悲劇隱喻。然而這種對於個人/家族宿命式的離散之旅,卻又意外地扣合了全球殖民史及現當代資本市場的經濟流動脈絡。換句話說,透過書寫客家族群的歷史,某方面我們也得以更深一層的理解台灣內部的文化治理敘事及全球貿易體系之間的地緣政治聯動關係。
《行路》演出現場/許博彥攝影
藝術家張猷琛以抽象的金屬條及舞蹈所創作的《行路》,某個程度上很適切地詮釋了客家族群在自我探索及遷徙至新家鄉的過程之中,其無盡地移動、隔閡及探詢的消耗過程。這種看似耗損的過程,卻是對於台灣當代族群而言十分重要的建構方法學。在客家文化機構之中置入當代藝術平台本身便是十分困難的挑戰,而此次展出則又嘗試從文學及族群史的角度出發,以便進行更為宏觀的敘述。「物思人」一展如何兼顧藝術家個人與展覽敘事之間的平衡及對話,正如同台灣客家族群在語言及生活空間之中如何透過彷彿無形卻又實際存在的「薄膜」,來逐步建構出自身族群文化的主體性。台灣當代藝術在早已忘卻討論「主體性」的2020年代,或許「物思人」一展的組構及其論述空間可以做為另一種可能的重要參照。
物思人:以物件與原鄉記憶閱讀當代台北客家
展期∣2023.9.22-2024.4.30 (週一休館),09:00-18:00,免費參觀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客家文化中心5樓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2號(近捷運台電大樓站5號出口)
文/高森信男;攝影/許博彥;圖/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提供
REACTIONS
3
0
0
1
1
熱門新聞
1
【專題企劃】浪漫主義「光之畫家」透納冥誕 250 週年:從傳統風景畫到抽象化表現的演進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編輯直擊香港藝術月:專題首發報導- Art Central 2025 VIP預展現場十大精選作品
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藝術與日常的模糊邊際 收藏延伸的生活品味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揭牌,迎接「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專題企劃-「美術館的幕後推手」(下):策展作為機構歷史的建構方法,臺北市立美術館跨度多面的策展與研究
2025台北雙年展公布展覽主題「地平線上的低吟」,邀請54位藝術家以及33件全新創作 探究「思慕」的多重意義
臺南市美術館迎來新氣象!由策展人龔卓軍任館長,游文玫接棒董事長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得獎名單揭曉— 以藝術作為對「真實」的探問,展露具時代觀點的創作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策展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2024-11-18|撰文者:國家人權博物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505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Kalentura/Fever/Tio̍h-sua》探索熱與文化交織的全球現象系列計畫
2024-11-14|撰文者:中文撰文|高森信男Nobuo Takamori ;英文撰文|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2714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徵件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2025-03-31|撰文者: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