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漾ㄟ高雄湧 ─側寫《今浪潮‧高雄2020s》
2023-12-01|撰文者:鄭勝華
「今浪潮‧高雄2020s」由策展人陳水財、黃文勇與鄭勝華三人統籌,召集二十一位藝術家共同展出,依年紀排序如下︰
陳水財、洪根深、蘇信義、盧明德、陳聖頌、沈昌明、管振輝、張新丕、林熺俊、曾琬婷、黃文勇、賴新龍、蔡獻友、李錦明、洪明爵、張玉奇、黃志偉、呂沐芢、焦聖偉、林建忠、劉呈祥
以「高雄」作為展題帶有一種藝術風格與主張的味道,定作為藝術身分上的自我標示;展覽路線首站從高雄市文化中心出發,即帶有象徵性的宣示,之後依序到台中、台南、新竹、彰化,一路向北的巡迴展覽路線構成藝術交陪與流動的模式,亦有推展與對外展示的企圖。
陳水財,見虛華之一,複合媒材.畫布,117x92cm,2023。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展覽結構的觀察
展覽難以全面性地含括所有藝術家,不免有遺珠之憾,但是該展仍不失可作為觀測當代南方藝術的一個參照。
「今浪潮」展出藝術家名單大致上可約略分為三個世代,分別為︰資深、中壯與青壯,呈現高雄現當代藝術的發展縱深,勾勒世代對話與演變的關係,甚至提出一種重新界定的企圖心。資深藝術家多具有參與過高雄八〇、九〇年代藝術事件與活動的經驗,為過去形塑高雄現代藝術的重要推手,且至今仍具備充沛的創作能量;中壯藝術家似乎有傳承的意味,多有與資深藝術家合作的經驗,並且開創出自己的藝術世界;青壯藝術家相對而言,因身處時代的不同,批判與改革不再是藝術的主要訴求,創作上更為自由,藝術語彙更活潑、新穎與獨特,甚至發展出新的創作模式。
黃文勇,流動的風景N0.2023-03,數位影像、無酸紙材、藝術微噴,130x240cm(含白邊),(130x60cmx4), 2023。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當中,尤其以資深輩藝術家為例,仍然活躍於台灣藝壇,就地方美術發展的角度而言,無疑地更可謂為高雄藝術從一九七〇年代發展至今的重要藝術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青壯輩藝術家,不僅與上一世代有密切的對話,其中許多都(曾)是國內藝術大專院校的教師,推動與影響著藝術運動與下一個藝術世代,甚至當中有些曾經具師生關係,顯見學院體制的影響力仍然不容小覷,至今仍為培養藝術家主要的場域,同時也反映出藝術領域仍具有一定的門檻,對照出打狗黑手(所謂藍領與非學院)藝術家的特殊性,在整體藝術環境中實屬不易。
另一個內建於展覽的作品條件則是,無論哪一個世代的藝術家,展出作品幾乎都是2020年之後的作品。此條件的設定顯然呼應著「今浪潮」的展名,意味著無論藝術家的輩分或年紀高低,皆呈現當前正在發生的藝術創作,以凸顯該展「今」與當下的訴求;此外,也是策展人對藝術家不斷發展新的藝術語彙的觀測。
黃志偉,精彩n°3,油彩、畫布,200x180cm,2022。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液態社會的美學問題
根據策展人之一陳水財的說法,展覽論述是以波蘭思想家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1925–2017)的「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概念所描述的當代網路資訊社會的流動性特質,作為《今浪潮‧高雄2020s》的主要策展理念,也提出對當代藝術現象的觀察。
關於將速度與現代社會的變化作為觀察藝術的關鍵指標,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的美學可說是現代時期的代表之一,也就是對現代社會快速流動的「瞬間」、「短暫」、「偶然」,甚至是「新」的震撼經驗抱持一種肯定態度,並試圖將其與傳統的「永恆」整合為一,提出有別於古典主義的現代性美學;與此相反,包曼的現代性,其實隱藏著對當代社會的批判,也就是對「快速」甚至是「即時」,實體與虛擬互為同步存在的大數據時代深感不安。
相較於現代性美學之初始,波特萊爾對社會環境「速度」的正面觀點,歷經大約一百五十年的加速度發展,包曼則深刻體會到「速度」的負面問題。除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所提及的機械大量複製所造成的靈光消逝現象,或者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所稱「擬像」所帶來的真實之死,以及作品失根,偏重感官、遊戲與消費的邏輯之外,包曼認為當代社會大量資訊與媒體運作,儘管提供更方便即時的社交模式與資訊傳播,但卻更容易造成真正的對話與溝通上的障礙,也可能隱藏更深的歧視、衝突與對立,讓人更難辨識危險之處,將恐懼液態化。
包曼的擔憂不無道理,甚至預知性地提出對當代媒體社會的針砭警語。尤其當前全球戰爭脅迫,以及國際地緣政治、宗教與歷史交錯下,媒體訊息所扮演的功能與角色似乎坐實了這些觀察。
蔡獻友,飛起來的湖錯-3,複合媒材、畫布,116.5x91cm,2020。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高雄藝術語彙的轉碼
過去,高雄在國家進入現代工業化時期,即七〇至九〇年代在相對資源稀少,整體藝術環境尚未完備之際,許多高雄藝術家憑藉著無比的熱情與純粹的理想,籌組自發性的畫會型態與藝術運動對體制與主流進行諸多批判、革命與實驗行動,以邊陲意識、打狗黑手、黑畫等等政治美學姿態,激生出一種強勁、生猛的藝術精神。由其所體現的行動力與堅實性,姑且可稱為一種高雄現代性美學的話,那麼三、五十年之後,高雄藝文環境不斷改善、擴張、乃至走向國際化,甚至伴隨著網路時代與科技之便而逐漸去地域化的限制後,此現代性發生了甚麼樣的變化?
身為歷經上述高雄現代化歷程的藝術家,同時也是策展人的陳水財,敏銳地觀察到近幾年高雄景觀與性格的轉變,例如駁二藝術特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2018)、高雄流行音樂中心(2021)、高雄捷運、輕軌不同路線陸續啟用、亞洲新灣區、內惟藝術中心,以及仍進行中的新高雄車站等等,改變高雄人對時間、空間與生活環境的存在感知;可能同時也是高雄藝術狀態的另一次變形階段,亦即從過去勞力密集的工業性到流動、遊戲與奇幻的當代性。
換言之,這或許是另一次高雄藝術語彙進行轉碼的過程,媒材是介面,隨著整體條件與環境的成熟,自動化地進行變形,甚至充分演繹一種「變易性」(mutability)或「流態性」,不再拘泥於不可取代的堅實性,藝術運動傾向於模組化結構,由如同碎形般的個別藝術家所形成,他們各自獨立,卻又可在不同的情況下組成另一次的藝術命題,更傾向以符號(數值)化自我表述,以多重的藝術語言回應流動的當代景觀與生活經驗。
賴新龍,望湖樓下水如天,壓克力彩、畫布,150x150cm,2022。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展覽資訊
展期:2023-12-15 ~ 2024-01-21
地點:高雄市苓雅區001鄰五福一路67號,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文化中心﹞ 至真堂3館。
參展藝術家:陳水財等21人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編輯部直擊!ONE ART Taipei 2025 本地畫廊與國際展商齊聚,激盪當代藝術新視域
2025 ART FUTURE藝術未來:跨地域與媒材界限,領航「超當代」藝術潮流
第七屆「ONE ART Taipei 2025」圓滿落幕,家居購藏風潮興起,眾畫廊展銷售佳績!
關於「新實驗」與藝術狀態的長期實踐,爍樂畫廊(gdm)歷經50周年進駐台北,首檔隆重呈現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
「勇於傾聽與回應的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4/25正式開館,空間與展覽規劃先行釋出!
2025全球藝術展覽看些什麼?從大型個展、藝術祭到地方雙年展,推介十檔精選好展
2024年國際藝術拍賣市場回顧:總體市場成績下降,卻有更多買家進場?
框內到框外的自我博弈
丹麥國家美術館迎來規模最完整的米開朗基羅大展,透過尖端3D列印技術 呈現多件文藝復興大師的經典作品
亞洲指標性飯店型藝術博覽會,第七屆「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JR東日本大飯店隆重登場!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人間佛教的行者《覺光遠照—淨空老法師文物展》自7月13日起,高雄市文化中心至高館展出
2024-07-0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978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 橫山書法藝術館 初三到初五,「藝」家瑞氣迎新春 ,「藝」起開運過好年!
2025-01-17|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0
「歷史的結舌」托瑪斯.德曼在臺首次大型回顧展,透過雕塑與攝影對現實產生的詰問
2025-01-17|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74
「串門子——大溪街區找藝術」開展,百年街區老屋與藝術創作的對話,邀您以“串門子”的方式 探索大溪之美
2025-01-17|撰文者:財團法人大嵙崁文教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31
台北當代藝術館年度首展「No Language」:跳脫文字框架,14組創作者以視覺與觸覺訴說「無聲的語言」
2025-01-16|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13
2025臺南月津港燈節邁入15週年盛大開幕!4大展區66組藝術作品,攜手國際藝術家綻放「光的年輪」
2025-01-15|撰文者: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