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藝術策展方法的實驗: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外掛學校」以臨時學校概念,開啟多元群眾參與
2024-02-27|撰文者:李竺恩
相對收藏、研究、展示等其他核心功能,博物館與美術館的教育功能在當代已有漸趨強化之勢,以因應社會多面向的需求。過去以來的博物館往往為公眾扮演著社會教育啟蒙者、美感教育詮釋者的角色進行單向的知識輸出,然而若藉著教育功能的積極發揮,機構其實更能透過導入新型態教育方法與模式進一步促進社會的鏈結,成為激發群眾創意、及創造跨文化對話的平台。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以下簡稱「兒美館」)於一月份推出今年首檔展覽「外掛學校」。並在本館教育推廣組的統籌下,體現出別於傳統意義上所指涉的展覽面貌。執行團隊企圖在整個展覽過程中納入更加廣泛群體的參與,藉著不同形式的藝術計畫與活動(如藝術家駐點、工作坊、戲劇表演、座談分享等),彷彿為美術館添加上「外掛」(plug-in)功能,將機構展演機制轉化為更加靈活、高互動性的介面,使美術館可以成為一處匯集並生產多元知識及交流經驗的實驗場域。
兒童在林怡君作品《小社會》進行學習體驗。圖 / 透島影業拍攝,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為教育學習策展
身為「外掛學校」策展人之一,桃園市美術館教育推廣組編輯周郁齡先是提到,美術館與博物館機構在策辦教育推廣計畫與活動時,通常是依附在展覽主題與呈現下作延伸的內容規劃,但在這次「外掛學校」的策展過程,館內同仁則是帶有些實驗性地試將美術館的教育功能視為主體,將之從幕後挪移至檯前操作。策展團隊將展覽本身轉化為一系列具流動性的藝術教育計畫,並攜手共22位(組)藝術家、學者、劇團、文化行動者等專業工作者加入,針對當前重要的「多元文化教育」、「創齡行動」之議題發展多種參與形式的計畫及活動,使美術館搖身變成一座臨時學校,邀請群眾走入其中探索、學習。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外掛學校」為觀眾打造一個能自我探索、學習的場域。圖 / 透島影業拍攝,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事實上,自參與(participation/engagement)、協作(collaboration)、共創(co-creation)、共製(co-production) 等概念引入以來,可以關注到當今的博物館與美術館機構已不單僅將教育與公眾計畫之目的聚焦於對物件、展示內容的知識性與意義傳遞,而是多關注在機構與觀眾之間的雙向交流過程。周郁齡分享,比如從英國泰德美術館過去推出的 “Tate Exchange”,以及海沃德美術館的 “Wide Open School”等類型的公眾計畫,皆以藝術作為媒介串連了藝術家、民間組織與群眾,並為其建立交流平台,以圍繞特定議題進行辯論、反思與實踐。這也呼應了後現代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自主性的理念,觀眾應不縮限於字面所指、較具被動性的參觀者角色,而是可以在博物館與美術館的環境中因著主動、深入的參與,收穫經驗並為自身建構新的知識及意義。
有鑑於此,傳統的策展思維與形制須同時予以鬆動,以建立能促進群眾深層參與的展示情境。而這樣的思考與行動方向,其實又正與兒童美術館的策展方法不謀而合。周郁齡認為,強調感官體驗與融入實作性、遊戲、互動式等概念的創作計畫與作品,實則更受機構面向的兒少群體、家庭觀眾青睞。兒美館亦期待著,由藝術家靈活且富有創意的藝術形式及語言為觸媒,能夠吸引觀眾的積極投入。且不只受限於呈現物件式作品的靜態形式,而是使展覽本身成為一項動態過程,幫助觀眾進一步創造參與及交流經驗,並開啟自我學習、深入探索主題、生產知識的空間。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外掛學校」為觀眾打造一個能自我探索、學習的場域。圖 / 透島影業拍攝,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打造流動的美術館學習體驗
隨著策展思維及製作方法的變化,「外掛學校」選擇從與美術館息息相關的「多元文化教育」及「創齡行動」兩大主題分進合擊地建起計畫架構。並藉著由一系列進行中、及待發生的事件片段組成的動態過程,逐漸促進多元知識觀點及創新實踐的發生。先是聚焦桃園在地的都市紋理特性,其因產業發展匯聚了來自不同生活文化背景的移居者,包含由鄉村遷移至市區的原住民、與遠從東南亞國家到來的外籍移工,為都市造就具多元雜揉性質的人文景觀。對此,「外掛學校」裡多數的藝術家駐點計畫及工作坊等活動,便旨在針對如此跨族群、跨文化的人文特質進行回應。藉著不同的藝術語彙及形式,輕巧地引發參與者對城市生活經驗的探索與感知。
部分藝術計畫透過勞動、移動之形式,引導參與者藉由身體經驗的開啟,進一步體認個人與所處地理空間、社會環境之聯繫。譬如盧建銘在《造屋計畫》當中,透過採集材料至搭建房屋的行動過程,呼應原住民族群從部落來到都會地區生活的移居脈絡。且借鑑部落裡的年齡階級制度,邀請基隆八斗高中原住民實驗教育班的學生加入,並串聯桃園在地的兒少群體,組織「共學團」一同展開造屋行動。在為期數個月的實踐過程,孩子們能脫離升學壓力下的競爭關係,以分工協作方式相互學習成長。賈茜茹的《美術館裡的小旅行》則是以八德館為中心,向外蒐羅桃園大圳、虎頭山、大湳市場、浣衣場等地點,並由影像輸出、現成物件、織品等複合媒材轉譯至展場空間內呈現。藝術家也化身為大圳姐姐,以表演形式帶領孩子們沿著導覽路徑,參觀分佈於美術館內的「景點」。在虛構的情境間,引導孩子閱讀城市裡的人文地景。
賈茜茹以《美術館裡的小旅行》帶領兒童認識美術館周圍的人文地景。圖 / 透島影業拍攝,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另一部分藝術家則選擇從個人、家族的記憶故事出發,藉以闡述因不同時空脈絡而產生的生命經驗差異。比如同時身為布農族與漢族後代的Alie Tamapima金陳怡蒨,其在駐館計畫《一半一半的我們》中便分享了自身童年經常往返於城市與部落的經驗,帶入對「都市原住民」游移在原鄉與都會之間的中介(in-between)狀態之探討。並在館內設置的工作室空間,邀請孩子描繪對自我身份及狀態的認識。將緊接於二月末進駐工作室的彭雅倫,其在《媽媽不是____ ; _____不是媽媽》則回顧自己的家族記憶,帶領孩童探索在傳統社會體系與價值下,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和生命境遇。而這些發生在「外掛學校」展期間的交流經驗,更將為藝術家們醞釀後續創作,延續至兒美館四月份待於青埔與八德兩地空間共同推出的開館展「探險未來!」呈現。
善於織品藝術創作的Alie Tamapima金陳怡蒨於美術館的工作室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除此之外,兒美館此次邀請林怡君為展覽創作一系列的互動裝置作品-《小社會》。藝術家自桃園八德的城市景觀取材,將之轉化為抽象性的圖像語彙,設計跨年齡層適用的共融遊具;並以兒童的遊戲概念為靈感,於展場空間打造出一座結合多感官體驗的遊樂場域。之中,無論是向喇叭花朵的互動裝置傾訴心聲、或是與夥伴協力拼組出特殊的植物形體、甚至也能什麼都不做地,化身為一只無憂慮的花瓣落葉小憩。《小社會》為孩童建構一個具開放、自主探索性質的學習場域,其能藉由藝術家設計的數個互動區塊,試著接觸到如選擇、自我表達、合作規範等概念。
林怡君以兒童的遊戲概念為靈感,打造一系列的互動裝置作品《小社會》。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兒童在《小社會》中的「堆肥區」遊戲與小憩。圖 / 透島影業拍攝,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關於展覽整體的構成,值得注意的是「外掛學校」並不只是一檔純粹面向兒少群體,以其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展覽計畫。兒美館過去觀察到,機構觀眾輪廓實際更涵蓋了親子與隔代組成的家庭觀眾,故團隊亦在展覽內容中多考量融入能讓跨年齡、世代的家庭成員一同參與的互動環節。例如在展場中的「藝術家工作室」、「外掛教室」空間,規劃杯墊編織DIY及造型摺紙的手作活動,年齡稍長的孩子能沿著說明指示獨立完成作品,而較為低齡的幼童亦能在家長陪伴下進行體驗。同時,藉著「外掛學校」安排的「課表」內容,透過戶外踏查、五感開發、劇團表演與共創工作坊等主題活動,也能看見美術館對跨齡群眾參與的開放。且呼應著創意增齡/創意老化(creative aging)概念,發展創齡行動促進年長者參與藝術及文化。並透過多元群體的共同參與,促成跨世代交流關係的滋長。
「外掛教室」空間內的「探索一張紙的小世界-幾何創造體驗」。圖 / 透島影業拍攝,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術家駐點工作室」是藝術家醞釀並實踐創作想法的空間,同時也能成為成為聚會交流的場所。圖 / 透島影業拍攝,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而像是「運用多元背景家庭知識基金的幼兒方案課程」、「在國教體系中面對原住民學生」等專家講座、及「藝文場館創齡行動的協力和推展」專題分享會,此類圍繞專業知識及實務經驗交流的活動策辦,則持續在展覽期間為教育議題帶入深化的討論。讓教育、藝術領域的相關工作者與學生、或一般大眾得以就議題進行反思、對話,從而帶動未來集體實踐的發展。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於「外掛學校」翻轉參與者的學習模式與體驗。圖 / 透島影業拍攝,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再次回顧「外掛學校」的策畫歷程,周郁齡認為團隊此次確實放入更加強烈的社會意圖來進行籌劃,包含思考如何藉由策展思維與方法上的調整,來涵納多元群體的參與。透過一連串行動及事件的發生,美術館作出邀請手勢向群眾敞開大門,藉由藝術具創意及創造性的力量,翻轉參與者的學習模式與經驗;同時也在過程中涉及社會關係網絡的建立,為機構人員、專業社群及參與群眾促成新的交往聯繫,得以相互激盪出更具深刻意義的對話及思辨。透過本次「外掛學校」,我們能夠看見兒美館嘗試了較為往常變化的策展方法,由展覽的動態過程發展對在地多元社群的關照,體現參與協作、夥伴關係建立和教育實驗之精神。也期待這樣的方法能於未來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進一步結合至美術館的策展模式當中,為機構注入新的動能與發展可能性。
「外掛學校」展覽資訊
時間:2024/01/19 - 2024/04/07
地址: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 / 桃園市八德區介壽路1段728號5樓
藝術家:林怡君、周峻吉、Alie Tamapima 金陳怡蒨、張書婷、彭雅倫、黃千倫、賈茜茹、鄭琬蒨、盧建銘、蘇依屏
講者:王力之、吳岱融、吳麗娟、Tibusungu 'e Vayayana 汪明輝、辛治寧、辛靜婷、周妮萱、陳懷萱、陳韻文、曹恩韋
劇團:不想睡遊戲社、囝仔人
系列活動內容與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12210847251998474317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597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歲末大展「新說小百科」結合經典讀物《漢聲小百科》,引導觀眾沉浸於浩瀚無垠的知識海中遊藝
2024-12-18|撰文者:張家馨2054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2024-12-12|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92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為兒童策展——2024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後記
2024-06-26|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235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597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