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訪談美術館攝影特展藝文跨界

回望寶麗來「一拍即影」塑造的時代精神面貌,師大美術館呈獻拍立得名家攝影大展

師大美術館Polaroid拍立得一拍即影Andy Warhol

2024-05-15|撰文者:李竺恩

十九世紀以來,攝影術的發明賦予人們一種方便紀錄客觀事物的新方式;而二十世紀中葉,拍立得相機的問世更為攝影術的發展開啟了新方向。1948年,寶麗來公司(Polaroid)推出世上第一臺即時成像相機-Model 95。打著「隨拍即得」的特色,其以創新的功能、易操作的設計及平易近人的價格,緊攫住消費者目光於全球熱銷,幫助公司迎來興盛時期。且同時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為二十世紀文化歷史寫下精彩的一頁。

事實上,寶麗來相機不僅走入大眾生活範疇,亦在當時作為一種新穎媒材而受到藝術家們的關注。公司聯合創辦人暨相機研發者的艾德溫.蘭德(Edwin H. Land)在推出第一款相機的隔年(1949),開始聘請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1902-1984)擔任顧問。並於此後推出藝術家支持計畫,提供資源邀請藝術家運用寶麗來相機進行創作;而作為交換,藝術家也向公司回饋使用心得及藝術作品供典藏。經數十年實踐,寶麗來公司因此累積堅實的收藏基礎,收錄不少重要藝術家之創作;也使「拍立得」作為一種獨特的攝影媒材,為視覺藝術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

寶麗來創辦人蘭德博士(Edwin Land)手持熱賣的SX-70,登上老牌美國雜誌〈Life〉1972年10月27日封面故事〈天才與他的神奇相機〉。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關注拍立得之於藝術創作、生活文化等面向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後簡稱「師大美術館」)今次盛大推出特展「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回應師大美術館身為一間大學美術館致力推行跨領域整合與社會連結的機構使命,本次展覽作為美術館自去年(2023)九月全面正式營運以來的首檔國際合作巡迴展,攜手美國攝影展覽基金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聯合製作。展出內容不僅涵括多種款式的寶麗來相機、機具模型、底片和相關檔案物件,更展現藝術家們運用寶麗來相機與底片的的創作,帶領民眾探索寶麗來相機的發展進程,及其為藝術、文化引入的創新能量。同時,特別運用館內「光影走廊」空間,展出由AI生成圖像製作的互動式作品「機器之眼,選擇之框」。不只畫面設計與拍立得照片形式有所對應,其也藉著當前興盛的AI技術,巧妙呼應「一拍即影」一展針對技術與藝術之間關係的探索。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一樓展廳現場實景。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二樓展廳現場實景。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寶麗來展覽計畫(The Polaroid Project )自2017年起已陸續在美國、歐洲各國巡迴展出,這次來到台北則是作為巡迴旅程的第九站。作為搭建展覽內容的基礎,最大亮點莫過於公開呈現寶麗來公司由藝術家支持計畫所累積收藏之大量作品。並邀請到擁有豐富國際攝影策展經驗的威廉.尤因(William Ewing)擔任策展人,從中精選出約兩百件精彩的攝影藝術作品進行展出,以及另有100多件相機及相機研發的相關檔案文件、模型、底片與試拍片等物件。

現場展出寶麗來開發的各款相機和底片。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展覽匯集百位近當代名家之作,包含安迪.沃荷(Andy Warhol)、安塞爾.亞當斯、蓋伊.伯丁(Guy Bourdin)、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芭芭拉.克蘭(Barbara Crane)、羅伯特.梅普爾索(Robert Mapplethorpe)、威廉.韋格曼(William Wegman)等知名藝術家及攝影師。回應藝術家們透過拍立得這項創作媒介所展露的概念特徵,策展人尤因將展覽劃分為:「觀察」、「築構」、「探問」、「印象」、「表現」、「劇場」、「陳設」、「沈思」、「速度/洞察力/即時成像/即逝/創新」,共9個主題,來引發觀眾對於作品背後理念的關注。並因應師大美術館的空間結構,將各主題分散至共三層樓的展廳呈現。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二樓展廳現場實景。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左:傑利.尤斯曼(Jerry Uelsmann),〈無題(Untitled),1984,拍立得 20 x 24 Polacolor彩色底片,74.9 x 56 公分;右:威廉.韋格曼(William Wegman),〈盾(Shield)〉,1994,拍立得 20 x 24 Polacolor彩色底片,20 x 24公分。作品出自寶麗來典藏,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科技與藝術的交會

相機不僅為人們紀錄日常的工具,更能透過鏡頭映照出拍攝者對於周圍世界的觀看視角。因著「即時顯影」、「隨拍即得」的特色,展中同樣可看到不少藝術家聚焦寶麗來相機能直接紀錄可見世界的媒介特性,捕捉其生活場景的片刻一瞬。也讓觀眾能透過影像的呈現,瞥見其過往生命經驗的一道切片。

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優勝美地(Yosemite)〉,1955,拍立得42型PolaPan 4x5 膠卷 ,8.3 x 10.8公分。作品出自寶麗來典藏,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譬如擔任寶麗來公司顧問的安塞爾.亞當斯,身為首批接觸即時成像技術的攝影師,以拍攝黑白風景影像見長的他亦曾使用早期寶麗來的黑白底片,將優勝美地壯闊的山川景緻收納進小巧照片作呈現。有別亞當斯對大自然的嚮往,安德烈.柯提茲(André Kertész)則用寶麗來蔚為經典的SX-70相機,關注其身旁的私人物件。柯提茲將家中杯皿器物重新擺放,以奇巧的構圖方式並敏銳掌握光影的變化,再加上發揮寶麗來底片的獨特質感,使看似隨性的日常一隅流露出一股綿延深長的感性思緒。

安德烈.柯特茲(André Kertész),〈1979年8月13日〉,1979,拍立得SX-70底片,10.7 x 8.8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Stephen Bulger藝廊提供。

攝影術的核心固然關於捕捉與呈現影像,然而影像背後所涉及的技術、甚至是攝影者的美學、藝術意圖,卻也同時是不容忽視的。談起展覽的核心主旨,師大美術館館長白適銘表示,藉著展覽呈現能夠看見作為科學技術所被發明的攝影術,是如何從原先偏向紀實、紀錄、再現性的角色,逐漸走向藝術,成為一種獨特的創作媒材。基於對技術的熟捻掌握,藝術家們開始透過攝影追求美學、觀念層次的表達,也因著這樣的追求,人們逐漸意識到攝影是得以與如繪畫、雕塑等傳統藝術形式並列,同樣有著傳遞情感、表達觀點、帶來啟發和省思的深厚潛能。

呼應寶麗來相機蓬勃發展的時間背景,我們又不妨能由展出的拍立得作品來發現其是如何因應著二十世紀興起之諸多藝術流派,尤其體現著自1960年代觀念藝術的崛起以後,驅使藝術家們致力挑戰攝影固有的規範,拓展攝影的表現形式和其本質承載的內涵。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三樓展廳現場實景。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聚焦在展示動線起點的不遠處、展廳中央的醒目位置懸掛著一件巨幅作品-〈Pulls (CMY)〉,為美國藝術家艾倫.凱莉(Ellen Carey)運用寶麗來公司研發的最巨大機型-20 x 24 英吋(50.8 x 61 公分)規格相機及特殊尺寸相紙所作。或許有著楔子般的作用,此件作品在尺度上即先行顛覆觀者普遍對於拍立得所抱持的既定印象,不同現今人們普遍熟知的拍立得相片樣貌,並非能納於掌中的小巧存在,而是有著約兩米的高度,揭示出拍立得創作的多面性。但重要的是,其更體現藝術家如何於觀念及技術上跳脫傳統攝影的框架束縛。在沒有拍攝主體的狀態下,凱莉透過將底片自相機拖曳而出等手法來干預相機的顯影過程,以創造出具有隨機性、抽象特質的純色圖像。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一樓展廳現場實景。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關注像是,受構成主義啟發的芭芭拉.凱斯頓(Barbara Kasten),利用了幾何雕塑物件搭建場景,並透過燈光和濾色片進行曝光,以在照片中建立得具有虛幻感、非敘事性的抽象幾何構圖。其《Construct》系列亦道出關於雕塑的物質性、影像的繪畫性之探索。時常運用多媒材創作的波普藝術先驅,理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則在作品裡置入名人畫像,展現其善於結合媒體圖像、流行文化符號的拼貼手法。還有日本新地形攝影的代表人物柴田敏雄(Toshio Shibata),其作品以關注自然與人工構成景觀之衝突而著稱,並擅長由精心的構圖呈現黑白影像的對比張力。以及同樣體現紀實色彩,達沃.貝伊(Dawoud Bey)選擇以肖像攝影作為回應種族、階級和青年文化議題的方式。他也曾使用20 x 24英吋寶麗來相機,為非白人青年拍攝肖像,且不用單張照片而是透過多張拼組之方式,來展現身而為人的多面細節。

左方為芭芭拉.凱斯頓(Barbara Kasten)作品《Construct》系列。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理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作品〈無題〉。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包含前述藝術家在內,「一拍即影」更收錄諸多精彩作品,並著實體現著藝術家如何以拍立得攝影為媒介來展現個人創作的核心概念,抑或之於影像實踐的創新思維。除了利用並置方式來延伸畫面敘事,藝術家們更積極嘗試對照片施以不同手工流程。比如安娜與伯納.布魯默夫婦(Anna and Bernhard Blume)二人經常將拍攝的照片切割,以重新黏貼為更加荒謬、詭譎的不規則組成。彼得.比爾德(Peter Beard)則是將照片視為私密日記的形式,有時輔以文字紀錄下思緒,又或是由顏料、甚至是自身鮮血於照片邊框繪製圖樣,展現強力的情感。而盧卡斯.薩馬拉斯(Lucas Samaras)的《照片轉換》(Photo-Transformation)更藉由對顯影過程的介入,運用加熱、塗抹等方法使自身面容模糊、變形化,以探索個人形象概念的表現。有些藝術家也結合古典工藝,比方使用藍曬/氰版、鉑鈀印相法,賦予影像特殊的質感表現,皆推展了拍立得的表現可能。

左方為彼得.比爾德(Peter Beard)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盧卡斯.薩馬拉斯(Lucas Samaras)的三件〈相片轉換(Photo-Transformation)〉,1973,內部染料擴散轉印(拍立得SX-70),右上及右下:10.8 × 8.9 公分;左:7.6 x 7.6 公分。作品出自寶麗來典藏,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作為時代精神的體現

「一拍即影」展覽重點不僅呈現藝術家們對於拍立得的可塑性及表現力進行廣泛探索,同時蒐羅寶麗來公司於不同階段時期推出的產品。包含具代表性機型的概念原型、成品機,和從黑白變化到彩色、撕拉式到一體化等不同規格設計的專用底片及相關檔案物件,呈顯著寶麗來公司一路走來的歷史軌跡,以及其作為開啟即時成像技術發展的重要推手,如何藉著長達七十多年的實踐為人們生活帶來種種啟發。

中間為1977~2000年生產的「One Step」相機;最左側為1972年「SX-70相機」;後方則為「Pronto! Plus」的外裝。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現場一系列寶麗來出品的各款拍立得底片。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回顧寶麗來相機的誕生背景,其強調的「即時性」之於攝影術本身帶來相當的影響,大幅縮短拍攝到顯影之間的過程,也使人們越發習慣快速取得影像的便捷生活,且如此「便捷性」又再促成近代人們社交模式的變化。包含寶麗來相機,甚至是往後誕生的數位相機、照相式手機等電子光學設備,隨著這些工具的問世與普及,人們得以於日常中立即分享、傳佈影像,並逐漸形成一種建立互動和情感聯繫的新方式。

對此,白適銘指出寶麗來相機主張的「一拍即影」概念,事實上也能被視為一種新時代精神的反映與體現,標誌著在進入工業化時代後,「速度」、「效率」如何成為人類現代生活的重要軸心。藉著寶麗來公司的發明,我們能夠加以認知到技術之於當代社會多層面向的鼓舞,並理解世界的變化脈動;以及透過創作者的視角,看見其如何因應技術進行人文思考。

有趣的是,此次展覽亦收錄一幅安迪.沃荷的寶麗來自拍肖像作品,並在上頭註記著:「在Instagram出現之前,就有安迪.沃荷」。也許沃荷與當代的社群媒體並不存在直接的聯繫,但過往熱愛使用寶麗來Big Shot以及SX-70型相機的他,曾為身旁明星友人及自己留下無數身影,展現對於個人生活、所屬時代樣貌的不懈紀錄;如此精神則似乎於某種程度上,隱微呼應著現今社群時代下,大眾對於紀錄與分享個人生活的熱衷。再次透露了寶麗來相機對於人類社會與文化的啟發不單止於上世紀,而是時至二十一世紀的當下,我們仍能意識到寶麗來促成的深遠影響。

安迪.沃荷(Andy Warhol),〈自拍像(恐怖假髮) Self-Portrait (Fright Wig) 〉,1986,拍立得Polacolor彩色ER,10.8 x 8.6 公分。作品出自寶麗來典藏,蕭富升攝影,師大美術館提供。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展覽資訊
時間|2024.3.9-2024.6.7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參觀與購票資訊請至|https://www.artmuse.ntnu.edu.tw/index.php/thepolaroidproject

師大美術館Polaroid拍立得一拍即影Andy Warhol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

臺中市立美術館與城市的跨域對談:開館前系列講座開放報名中

2024-07-24|撰文者:臺中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