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藝博會畫廊主

2024台北當代精選特輯:聚焦新、中生代繪畫脈絡與傳統工藝的當代轉化

台北當代Taipei Dangdai藝術博覽會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2024台北當代

2024-05-1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李竺恩編輯整理

由瑞銀集團(UBS)聯合呈現、The Art Assembly 舉辦的Taipei Dangdai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下簡稱台北當代),為外資型藝術博覽會,由企業支持展會核心項目,其旗下其它博覽會品牌另有「ART SG」以及「Tokyo Gendai」。而台北當代以匯集海內外知名國際畫廊每年吸引不少民眾前來觀展,如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常青畫廊、漢雅軒、貝浩登(Perrotin)、澡堂畫廊 、艾根畫廊(Galerie EIGEN+ART)等。而本屆臺灣參展畫廊則有括亞紀畫廊、亞洲藝術中心、尊彩藝術中心、谷公館、采泥藝術、Dopeness Art Lab、索卡藝術以及大象藝術空間館等。
2024台北當代展會現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台北當代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分享到,今年台北當代正好是疫情之後的第一場,去年2023年為臺灣境內病毒最嚴峻時期。然而經歷幾個月的時間喘息後,全球經濟體系仍在動盪階段,像是戰爭、美國升息等問題,對各個產業來說都是挑戰的一年。

而就本屆參展名單來看,來自19個國家、共計78家藝廊參展,「雖然與往年相比沒有特別突出,但也沒有銳減的現象,而是走在我們預期的軌道上。」對於展會品牌定位岳鴻飛提到,台北當代最初核心旨在成為「雙向」的橋樑,與國際頂尖的畫廊交流與對接、並輸出臺灣優秀的當代藝術家,參展畫廊的質量大於數量一直是他們希望能夠維護的,「雖然招商數量豐富,能夠為品牌帶來更大效益,但卻會犧牲觀展動線及展會品質等,」因此短時間內台北當代反而著眼的,是拓增不同區域的新畫廊品牌,為展會注入新的可能。而今年也是「新生維度」單元參展最多的一屆,旨在呈現跨越傳統媒介與語彙的新生至中生輩藝術家。

(左至右)南港展覽館主任羅明植、文策院董事長蔡嘉駿、瑞士銀行台灣分行總裁邱慧平、台北當代共同創辦人暨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臺北市市長蔣萬安、台北當代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臺北市議員耿葳、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蔡詩萍、台北當代共同創辦人Sandy Angus。Image Courtesy of Taipei Dangdai.


共同創辦人暨聯合總監 任天晉 (Magnus Renfrew)。圖 / 台北當代提供。


台北當代聯合總監岳鴻飛 Robin Peckham, Co-Director of Taipei Dangdai. Image Courtesy of Taipei Dangdai.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有33間畫廊首次參展,如Bowman Sculpture(倫敦)、Cuturi Gallery(新加坡)、FOUNDRY SEOUL(首爾)、Jahn und Jahn(慕尼黑)、Praise Shadows Art Gallery(美國)、Polígrafa Obra Gráfica(巴塞隆納)、The Columns Gallery(新加坡)等。

對此,岳鴻飛進一步分享,台北當代邁入第五屆,已累積固定藏家和觀眾群,若展會本體的策展面向沒有過多巧思或轉型,有失承辦台北當代的意義。因此從籌備本屆開始,台北當代主辦方定期前往各國參訪其他藝術博覽會或當地的畫廊,尋找更多優秀、臺灣觀眾尚未熟悉,但在國外已累積一定知名度的畫廊品牌,邀請他們參與在台北當代展會當中,以拓增臺灣當代藝術視野。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 Ching-hwi Lee, Deputy Minister of Culture. Image Courtesy of Taipei Dangdai.


臺北市市長蔣萬安 Wan-an Chiang, Mayor of Taipei. Image Courtesy of Taipei Dangdai.


瑞士銀行台灣分行總裁邱慧平 Elsa Chiu, President, Taiwan of UBS AG, Taipei Branch. Image Courtesy of Taipei Dangdai.

其他展會突破也包含與文化部的合作,主辦特展區「雷前-臺灣藝術家群展」(Before Thunders: An Exhibition of Taiwanese Artists),聚焦臺灣中生代共十位藝術家,並由四為策展人策劃,包括陳璽安、馬丁・格曼、呂岱如、黃炳豪。這四位策展人都曾在2023年參與過台北當代,今年再度回到展場呈現過去一年對臺灣藝術現狀的研究;另外則有首次推出的主題藝向(Evoke),專注於個展或並置藝術史上重要藝術家的聯展,亮點包含日升月鴻畫廊的廖繼春個展、3812 畫廊的蕭勤個展,分別代表了二十世紀現當代藝術演變的兩個關鍵節點。

「雷前-臺灣藝術家群展」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不過,就在疫情解封之後,世界各地的藝術博覽會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觀眾也不再侷限於自己城市舉辦的展覽,更多的可能是預留時間前往其他國家觀展。然而,面對到眾多國際藝術博覽會的競爭之下,台北當代如何留住本地藏家及吸引國際客群,為參展單位將效益擴展到最大化?對此,岳鴻飛回應到,臺灣藏家收藏實力不容小覷,這也是為什麼在眾多國際展會品牌中仍然能夠吸引不少國際畫廊品牌參展,「而在海外藏家方面,我們在博覽會前主動邀請了我們已有聯繫的國際藏家來台參觀,並為他們定製了一系列參觀活動,包含參訪台北各地機構的展覽,像是富邦美術館、北美館、文心藝所…等。」此外,在為海外藏家訂製一系列的看展路線,當中也包含安排美食及觀光景點等,於博覽會之際遊覽臺北城市歷史特色以及周邊藝文活動。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部也在台北當代VIP開幕首日,為讀者前往現場直擊,並精選十五件精彩作品,其中有八件以繪畫類型為主,且均出自於40歲以下藝術家。雖然繪畫類為藝術創作主要核心與基礎,但可以關注到台北當代從第一屆至第五屆的轉向,大型裝置有逐漸銳減的現象,平面繪畫的主題更多是圍繞在以藝術家個人視角抒發的生活景觀,在當代繪畫脈絡下帶有詩意性的內斂情感。

一方面,聚焦立體類作品的展示情況,可以發現今年展會組成之中,硬材質類型的雕塑作品並不於整體佔顯著比例;取而代之則是從包含公共藝術展區「實境計畫」的呈現,以及國際畫廊推舉之藝術家名單,另展現出對於工藝傳統、手工技藝、紡織纖維文化遺產等領域的一份關注。對此,非池中藝術網亦挑選數件相關作品做介紹。得以關注藝術家們是如何傳統技藝為根基,並藉由具觀念性的當代語彙轉譯,使之成為一種別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采泥藝術展場一景。圖為周慶輝作品。藝術家發展的《應許之地-天使心》,以「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身心障礙兒童及其家庭故事出發,經歷逾316個小時的深入訪談,將收集到的故事表現出來,從中探討一般人眼中「非典型」家庭中的「正常」與「不正常」。圖 / 采泥藝術提供。


采泥藝術展位一景。圖為柏丹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耿畫廊展場一景。圖 / 耿畫廊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展場一景。圖 / 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1. Gallery Common,山口幸士(KOJI YAMAGUCHI)|展位 DG15

山口幸士(KOJI YAMAGUCHI,1982-)2015年至2018年間居住於紐約,目前則以東京為主要生活的地方,繪畫靈感多來自他在城市中於滑板上巡遊時歷覽的景象,也因此他捕捉的有著俯視、仰視等多重角度,而畫面的晃動和游移感,凸顯了光影和景物對比,也像是蒙上了一層薄紗,對象物與觀者的關係若即若離,對城市的快速捕捉既是真實,卻又如夢似幻。

山口幸士(KOJI YAMAGUCHI,1982-)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山口幸士(KOJI YAMAGUCHI,1982-)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2.  COMA 科馬畫廊,賈斯汀·威廉斯(Justin Williams)|展位 DG04

賈斯汀·威廉斯(Justin Williams,1984-)的畫作有著奇幻小說般的風格,其人物和風景彷彿在畫布之上浮光掠影。他的作品試圖捕捉祖父母從埃及搬遷到澳洲的生活轉變,以及他自己對於地點、時間感、社群或個體中的日常觀察。近年來他一直在澳洲風光秀麗的丹德農山脈(Dandenong Ranges)生活與創作。在那裡他發現了比小說還要奇異的真實故事和角色,並藉由陶瓷和繪畫來探索這片相對隔絕的環境,如傳說中灌木叢中徘徊的孤獨黑豹,以及沉靜在山中的素未蒙面的鄰居等。畫面真誠而直率,深探光明與黑暗、美麗與妒忌、神秘與真實之間的強烈對比。在繪畫表現上則呈現完成與未完成的雙重狀態,反映了那些給予他靈感的人物和故事的未竟之美。

賈斯汀·威廉斯(Justin Williams,1984-)展出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賈斯汀·威廉斯(Justin Williams,1984-)展出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3. Andrea Festa Fine Art安德里亞費斯塔美術,Taedong Lee|展位 DG05

從羅馬遠赴而來的Andrea Festa Fine Art,本次呈現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一為義大利藝術家Silvia Giordani;另一則是韓國藝術家Taedong Lee(1989-)。Taedong Lee的作品藉著厚重的顏料堆疊,將傳統自然風景轉化為富含懷舊情懷的畫面,畫中的森林、河流和天空,交織成具印象派風格的場域。藝術家致力於創造他所稱的「幻境」,一個在過往記憶與當下情感交融的全新空間。他曾說到:「我的創作起源於對過去環境的視覺、觸覺、氣味以及聲音體驗的深度反思;其目標不只是傳遞記憶,更是將記憶中的景觀元素重新演繹,創造出一個新的地方,並透過多樣的色彩和諧與技術手法來表達我內心的基本情感。」
韓國藝術家Taedong Lee(1989-)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韓國藝術家Taedong Lee(1989-)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4. Cuturi Gallery,伊斯拉菲爾·里德萬( Israfil Ridhwan)|展位F01

來自新加坡的Cuturi Gallery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上首次亮相,引入了四位新加坡新生代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可以關注到,伊斯拉菲爾·里德萬( Israfil Ridhwan,1999-)他將自己的生活和夢想經歷轉變為色彩鮮艷,人物邊緣線銳利而清晰,且帶有強烈暖色調的畫面,呈現著如海報般的構圖,明暗對比來達到戲劇性的效果。此外,在伊斯拉菲爾的作品集中隨處可見墨西哥藝術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以及巴洛克時期人物姿態的交疊與扭曲等影子。

伊斯拉菲爾·里德萬( Israfil Ridhwan,1999-)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Cuturi Gallery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5. G Gallery,崔秀貞|展位 A07

出生於1986年的韓國藝術家崔秀貞(Choi Sujin ),近期專注於繪畫的初步創作階段,沈迷於解構繪畫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並賦予這些過程獨一無二的狀態與容貌。此外,在旅行與散步中,她眼前所見的地點與物件,成為她創作圖像空間的靈感來源,並將這些實際經歷與累積的感受、記憶和幻想結合,進而塑造出她理想中的景象。透過這種方法,崔秀貞重新定義了傳統繪畫的框架,也讓觀者能夠在她的作品中,看見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個人經歷的痕跡,以更為多元的維度呈現繪畫的視角。

崔秀貞(1986-)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崔秀貞(1986-)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6. Eric Firestone Gallery,勞倫·德拉·羅什( Lauren dela Roche)|展位 E04

勞倫·德拉·羅什( Lauren dela Roche,1983-)居住在聖路易斯,是一位自學藝術家。她的作品深受自傳式敘事的影響,著重於探討記憶與想象的交織空間。德拉·羅什的繪畫和素描經常呈現女性裸體進行祭儀活動、和諧共存的貓狗以及異國的馬匹,這些生物均展現相同的條紋、斑點與動作,試圖將這些圖像符號化;而她的作品深受一些讀物影響,認為村上春樹的魔幻寫實主義小說,以及美國實驗性作家凱西·阿克(Kathy Acker)朋克風格的詩詞,對她的藝術創作具有深遠的影響。另外可以關注到,她的作品並非繪製在一般畫布上,而是將美國常見、平時拿來裝農作物或棉花麻布袋為繪畫底材,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可以隱約看到布料拼接的痕跡,以及麻布上印有的字樣。
勞倫·德拉·羅什( Lauren dela Roche)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7.  Foundry Seoul,尹美柳(Miryu YOON)|展位 DG02

尹美柳(Miryu YOON,1991-)是來自首爾的新鋭藝術家,主要描繪人物及周遭環境,然而她並不試圖具體描述這些人物;相反地,她捕捉到的是人物與其周圍環境互動產生的抽象感覺、印象和氛圍。她的創作過程非常獨特,親自邀請身旁熟悉的人物作為主角,透過精心挑選的服裝、髮型、地點和物品來營造出某種情境,將其拍攝下來。過程中使用iphone的Live Photo功能,捕捉每一個動前後的1.5秒。然而這些捕捉到的瞬間,結合了佈景環境和人物動作、天氣與溫度,其中虛構與現實相互融合,在繪畫的語言中被重新想像。藝術家將它們封存在畫布上,作為單一的敘事片段,為觀眾提供了構想新敘事的線索。

尹美柳(Miryu YOON)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尹美柳(Miryu YOON)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8. HARUKAITO by ISLAND|展位 DG06

2010年成立的日本畫廊 HARUKAITO by ISLAND 旨在展現與推廣日本藝術的新生視野,本次參與台北當代則選擇由個展方式聚焦呈現藝術新銳-水戸部七繪(Nanae Mitobe,b. 1988-)的創作。水戸部經常以音樂家、歌手等人物或融入樂器元素為創作題材,有時更以唱片拼組成基底而在上頭進行繪畫。可以關注到,在繪畫上水戸部有其個人特色,扎實地使用大量顏料進行厚塗、堆砌,製作出帶有立體感的肌理表現。對此,她則認為使用媒材的厚重程度是有其必然性,反映自身對於喜愛題材所投注的深厚表達情感,蘊含幾乎難以被畫布容納的強烈能量。

水戸部七繪(Nanae Mitobe,b. 1988-)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HARUKAITO by ISLAND 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9. MARC STRAUS|展位 E09

紐約 MARC STRAUS 畫廊因應本屆展會首度推出新展區「主題藝向」( Evoke ),以聯展形式呈現藝術家 Ozioma Onuzulike(b.1972-) 與 Anne Samat (b. 1973-)二人作品。其中,來自馬來西亞的 Anne Samat 的作品以東南亞當地的編織技藝傳統,展現民俗色彩的圖紋樣式,並穿插如梳子、金屬飾品、彎刀、甚至是耙具等不同日常物件,為圖紋的連續性注入變化,並由不同材質的組成帶來豐富的視覺效果。同時這些置入物件其實是來自 Samat 的家族成員,其透過對個人身分的探索以及對家族歷史的深入爬梳,由個人史觀視角映射出馬來西亞當地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馬來西亞藝術家 Anne Samat (b. 1973-)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10. 御書房(實境計劃)|展位 N02

洪郁雯(Julia Hung,b.1986 -)擅於用包覆不同色彩的細銅線,織造出猶如流水般擁有延展性、變幻度的雕塑裝置,並透過造型的流動感,反映個人對於生命的多面向哲思。新作〈不定的粉紅〉,特意將造型編織成近似尖頂帽、帳篷型的中空型態,為觀者營造出一個沈潛凝思的空間。且選擇使用粉紅色調的線材製作,藉以探討顏色之於不同生理性別的連結是如何被刻意形塑並且固化。對此,作品飽含流動性的線性語彙則對應開放性的詮釋與想像,象徵鬆動社會固有框架思維的可能性。

洪郁雯(Julia Hung,b.1986 -)為本次展會打造新作〈不定的粉紅〉。Image Courtesy of Taipei Dangdai.

11. 白石畫廊|展位 B02

身為日本畫廊業的先驅之一,白石畫廊本次為展會集結多位日本戰後重量級藝術家之作,可見到日本具體派藝術家前川強(b.1936-)、將日本傳統書道融合抽象表現主義創作的篠田桃紅(1913-2021)、作品涵蓋攝影、雕塑、繪畫、行為表演等領域的先鋒藝術家高松次郎(1936-1998),以及參與美國二十世紀極簡主義運動的桑山忠明(1932-2023)、內藤樂子(b.1935-)。在此關注內藤樂子以和紙製作的紙雕作品,她並不以任何顏料增色,僅為展現和紙材料純粹、質樸的樣貌,並使用如弄卷、折疊、燃燒等個人獨自發展出的細膩手工技巧,耐心地處理材料,將其編排為具有連續性的幾何構圖呈現。內藤曾表示,自己關注如何挑戰日本傳統繪畫過於平面的特性,故其作品縱然在視覺上乍為平面式的呈現,卻由紙張的排列形式產生立體感。

內藤樂子(b.1935-)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內藤樂子紙雕作品細節。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12. 貝浩登|展位 E06

貝浩登畫廊本次著重呈現法國藝術家 Jean-Michel Othoniel(b.1964-)的玻璃藝術作品。自1990年代開始,Othoniel 與國際上優秀的玻璃吹製師展開合作,探究玻璃的材質特性與造型上的表現力。這次呈現新作《Hanging Lovers》、《Precious Stonewall》以及《Wonder Block》系列,有些作品形似珠鏈而懸掛、亦有些擬仿磚石而堆砌成正方或長方體呈現,而之中一件猶如珠寶項鍊的大型作品則為展位亮點。Othoniel 將柔粉、淡綠與透明色的Murano玻璃球體相互串接成環狀,運用基本、簡約的形式,展現精練的美學語言,並善用光影與色彩帶出玻璃通透的特性,為作品營造迷人而含有詩性的氛圍。

Jean-Michel Othoniel(b.1964-)作品一景。Image Courtesy of Taipei Dangdai.

貝浩登畫廊展位一景。圖 / 貝浩登Perrotin提供。

13. Afriart Gallery|展位 DG12

來自非洲的 Afriart Gallery 首次於台北當代呈現衣索比亞藝術家 Fiker Solomon (b.1995-) 的編織作品-《 Web of Life 》系列,這幾組中大型的壁掛式作品皆使用全天然的生物降解素材,且融合繩結、刺繡、壓製等多種手法處理線絲纖維,反映藝術家高度細膩、專注的特質。不受限於技藝傳統的裝飾性和實用主義,Solomon試由編織為語言傳遞情感內涵。從自身童年與自然環境的接觸經驗出發,其《 Web of Life 》系列牽涉兩種物象的隱喻:人類「靜脈」,與植物「根系」,藉以象徵某種生命共通的本質聯繫,強調集體團結所能展現的緊密與堅韌力量。

衣索比亞藝術家 Fiker Solomon (b.1995-) 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14. nca, nichido contemporary art|展位 B09

nichido contemporary art 本次帶來巴西藝術家 Maria Nepomceno (b.1976-)的複合媒材雕塑創作。自2000年初以來,Nepomceno 借鑑巴西傳統的繩結編織、稻草編織技藝,以其為基礎加以開發出具有個人特色的編織塑形方法。她的作品時常融入大量的繩結、織物、串珠 、陶瓷、甚或巴西當地流行的工藝物件,並將這些素材混合運用,形塑成富含有機動態感的不定形體。Nepomceno 在配色上有其鮮明性格,善於運用多樣而明亮的色彩,並使其流暢地交織在一起,彷彿為雕塑物件注入了生機,展露著朝氣的活力。

巴西藝術家 Maria Nepomceno (b.1976-)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Maria Nepomceno 作品細節。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15. LEE&BAE|展位 DG11

LEE&BAE(李裵畫廊)本次以個展形式,聚焦呈現新媒體藝術家金珉廷(Minjeong Guem,b. 1977-)的錄像雕塑作品。金珉廷的作品長期傳遞著其對於自然環境的沈浸,螢幕畫面往往多指向某處真實地點的景象,她試著從環境空間中尋獲某種能被轉化為藝術表現的潛質,並試著向觀者再現藝術家曾在場的感受經驗。在形式上,金珉廷不單只作影像的展呈,而是結合木材質的相框、或是幾何造型的雕塑物件,組合成裝置藝術,且透過組件的天然材質、造型變化,來與畫面中的自然元素相互映襯。

金珉廷(Minjeong Guem,b. 1977-)作品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會資訊:
▐ 預展開幕夜
5月 9 日 [四] 5PM-8PM
▐ 公眾日
5月 10 日 [五] 11AM-6PM
5月 11 日 [六] 11AM-6PM
5月 12 日 [日] 11AM-5:30PM
▐ 地點
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

台北當代Taipei Dangdai藝術博覽會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2024台北當代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