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童詠瑋
走進展場,首先迎來《整肅儀容》、《ASA的N次方》與《兀自照見自身的電球》三件作品。高重黎說,自己的創作從未離開過它們;前兩者最先展於1983年生涯首次個展,爾後在更新技術條件之餘,他仍持續回探作品開啟的本質性提問。這般破題亦為40年後的這場個展,定調出「向前回顧」的時間關係,高重黎闡述:「我所有的東西都是不斷地重複,一面往前走,同時不斷往回看、往裡面看,從我的感知、所知的媒體,來理解以前被忽略的內部。它就是一種循環——只要掌握本質,這其實是一個往回看的向前方式。」
藝術家高重黎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視聽勞動辯證
「生活決定意識」引自馬克思(Karl Marx)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面對工業革命後迎來生產力解放的新世界,他們批判道德、宗教、形而上學與其他意識形態僅僅是意識,並不能決定生活;反之,人們的存在基礎在於現實生活過程,發展物質生產與物質交往的同時,也持續改變思維及其產物。高重黎指出,展名是對馬克思的一次致敬;這些年來,他始終將自身的閱讀理解,轉化為對媒介及其對象的統一認識與方法——從機器工具的物質性出發,指認不可見的技術中介,再探超越再現、超越光學原理的意識、感知乃至文化模仿。
高重黎分析,光學原理規範了西方現當代藝術以逼真、錯覺、再現為主的大敘事,他因而嘗試透過實作與西方藝術史「失去觸覺的視覺」展開對話——這也是另一種「向前回顧」。而其創作在尋覓的正是那些直觀的、超歷史的、前光學的、先於經驗的「原型」,並透過生產為其創造歷史。換言之,他不能只作為技術工具的消費者,而需研究媒介的身分,或透過其所創造出來的文本——比如電影史——找到媒介之所以存在的理由,進而確認自身使用的理由,也就是他的「文化身分」。在這樣的思辨基礎上,高重黎開展出數個系列為其創作形式定錨,並在本展中交互串連起歷年以視聽作為勞動形式的個人實踐。
圖像戰爭
高重黎自陳直至四十歲左右,方找到一個重新介入當代藝術的切點。誠如他的宣告:「唯有贏得我們自己的影像機器,才能贖回我們的歷史與未來」。這個轉折點或許可再追溯回千禧年前後相繼完成,含括西班牙內戰、韓戰、越戰、美伊戰爭等事件的《反.美.學》系列作。高重黎釐清:「本來只是我個人的圖像戰爭,從對馬克思國際主義、對技術圖形的認識出發,透過影像來做階級分析——是我向自己宣戰。」未料,同一時間美軍在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待伊拉克戰俘的暴行,終抵擋不住媒體封鎖而被揭露,他後來才明白自己的創作其實已「不自覺地捲入一場以美國為首的圖像戰爭。」
高重黎接續說明,民族國家間原是有限的領土之爭,卻被賦予道德高度、因正義而得無限擴張,圖像於是被霸權資本與軍事帝國用於合理化暴力的正當性。「戰爭變成圖像,圖像變成戰場」,延續至本展新作所提示的大東亞戰爭、俄烏戰爭,乃至近期越演越烈的以巴衝突皆然——「軍工複合體執行實體空間的佔有與控制,數據流技術壟斷佔有虛擬時空的話語權」。從這個角度來看,本展也是高重黎的創作乃至生命政治的一次「延長賽」。
遊樂場維護工人與美術教師
然而,此時的高重黎還能向誰宣戰?他只能長此以往地用自己的方式,向過去的自己宣戰。從自我出發,他仍專注處理媒介本質的能指,而非議題內容主導的所指;借用克卜勒(Johannes Kepler)「觀看即製圖(picturing)」之說,所指向觀者開放,透過肉眼製造出各自的圖像聯想甚或對號入座。如此一來,本展可被視為一個進行中的事件(event),需仰賴觀眾參與才能激活;藝術家也就不會只是封閉的、完整的作者。三天兩頭穿梭於展場中的高重黎,更像是一個遊樂場的維護工人,親力親為地為隨時可能耗損的大量機械耗材進行定期保養。
高重黎另一個關鍵的社會身分為「美術教師」,展覽也呈現其長年累積的視覺玩具、教具專利。透過課堂上的製作、展示與互動,高老師在此一真實的生活現場,將想法化為實際經驗,每學期於課堂出示教具教材如同一個個講述表演的小型個展。而當策展人李威儀在開幕式上,深情地將本展獻給「我的高老師」時,似乎從後進的視角,再連接起馬克思—陳映真—高重黎的師生關係軸線。對此,他僅盼自己秉持「積極地學就是教(學)」的初衷繼續實踐。
製作團隊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
展覽督導|廖春鈴
藝術家|高重黎
策展人|李威儀
展覽執行|蕭琳蓁、高如萱
空間執行|支涵郁、張暉明
視覺設計|林冠名
製作協力|顏秉鈞、邵敏華、何昆瀚、周柏慶、楊祥毅、林楚卿、蘇懷旭、劉永晧、李明宇、葉俐伶、陳顗竹、黃意雯、鄭安舜、張惟聖
佈展協力|李政憲、曾超文、游尚樺、李東諺
視聽燈光|宣言製作、牧晅
本文轉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第22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獎訪談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23/667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專題企劃】浪漫主義「光之畫家」透納冥誕 250 週年:從傳統風景畫到抽象化表現的演進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編輯直擊香港藝術月:專題首發報導- Art Central 2025 VIP預展現場十大精選作品
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藝術與日常的模糊邊際 收藏延伸的生活品味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揭牌,迎接「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專題企劃-「美術館的幕後推手」(下):策展作為機構歷史的建構方法,臺北市立美術館跨度多面的策展與研究
2025台北雙年展公布展覽主題「地平線上的低吟」,邀請54位藝術家以及33件全新創作 探究「思慕」的多重意義
臺南市美術館迎來新氣象!由策展人龔卓軍任館長,游文玫接棒董事長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得獎名單揭曉— 以藝術作為對「真實」的探問,展露具時代觀點的創作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徵件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2025-03-31|撰文者: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