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4-08-24|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

「鯤鯓漫波─臺南美展四十年的臺南美學」(下簡稱鯤鯓漫波)作為本次臺南美展40年的一個集大成展出,策展人徐婉禎透過歷時一年對臺南細緻的觀察,以及深入研究地方美學發展的系譜後,除了將地方美展的美學發展脈絡梳理而出,更是在展覽中體現了以「地方性」扎根,試圖衍伸臺灣美術歷史的研究方法。正如策展人分享到,本次策展不光是典藏作品的陳列,而是利用檔案學作為研究方式的基礎,調閱了臺南美展的變遷與旁支事件,觀察出地方對於歷史認同的提高下,地方自主性又是如何反應在藝術領域之中並牽動時代。
「鯤鯓漫波」展場照片。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以展覽中的年表來看,策展人將臺南美展作為時間區段裡的主要標記,以此為基準點去考察在同期間內臺南曾經開展出了什麼樣的藝術行動。藉此種方式將各類藝文活動間的相互影響體現出來。其中包括文化部在2018年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2019年臺南市立台江文化中心的開幕…等,政策的實施以及建設的增補,皆能反映著臺南在每一年度對於藝術文化領域的轉變與關注面向。

「鯤鯓漫波」展場年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例如從早年的「鳳凰獎」演變至後來的「府城美展」,這一系列的轉變,不僅牽涉到展覽機制從邀請展轉為評審選件,更是可以透過每年不同的評審團隊,看到入選作品的風格取向轉變。此外,本次展覽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策展人進行展覽的前置籌備期間,採訪了臺南在地的三位資深藝術家,分別為梁任宏、廖慶章、陳伯義,在這個訪談過程中所蒐集到的史料,更是促使本次展覽要談論的臺南地方性美學輪廓愈發清晰。
「鯤鯓漫波」展場中畫冊檔案的呈現。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當談到地方美展的可能性,徐婉禎表示在龐大的史料、檔案面前進行研究整理,實屬偌大的挑戰。而透過與當地耆老以及藝術家們的深談,便會發現其實臺南在某種地方氛圍下,早已耕耘出一種屬於在地,且能夠發展出的美學想像,打破藝術圈對地方美展既定的認知與框架。

因此,策展人也加以補述到,從這次展覽的作品來看,這些與地方連結深厚的藝術家,總是透過自身的藝術涵養去進行轉化,接續完成創作的進程,然而這些藝術意識絕非靈光乍現,而是透過生活的積累來催化。這也回應到了展覽子題的劃分上,策展人有意識的鬆綁了媒材間的籓籬。對於獎項而言,分類上確保了傳統工藝的延續,以及對於形式再開創的期待,同時在這次策展的脈絡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宏大,也更加貼切臺南的闡述方式;其中子題劃分的「天、地、神、人」正是徐婉禎在豐厚的研究過後,以表徵式的分類來處理展覽要呈現的文化主軸,彰顯了藝術在臺南這塊土地上,觸及至生活層次的內涵。
「鯤鯓漫波」策展人徐婉禎。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一個地方的文化發展必然是由人作為根基出發,並隨著時代的推進開拓出文化的特殊理解途徑。因此這四個子題之間的關係比起分別闡述,實則更近似於彼此存在著緊密的互為關係,且串聯著所謂的在地性美學開展。「傳統並非只能被看作是一種藝術的包袱」,徐婉禎在本此展覽也著手從臺南文化底蘊中找出呈現當代性的前衛可能。

我們在展覽中可以見到這些作品與臺南這塊土地的緊密程度,這不僅僅是體現在主題內容之上,甚至是技術、工藝的層面。或許過往就單一屆的作品來看,未必能從中看出端倪,但藉著這次「鯤鯓漫波」將研究時間的跨度拉長後,這些作品中的美學特質就會被以有機的狀態建構而成,且在媒材如此多的分門類別下,仍然可以透過策展人的子題劃分,得到了在美學及文化語境上的縫合,提供觀者不同層次的想像空間與解讀方式。
「鯤鯓漫波」展場照片。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此外,在策展上也對於傳統的保留與呈現特別留意,策展人表示臺南作為文化重鎮,自然在傳統工藝的扎根與延續上有著重要的角色。在展覽中「神」的子題下,我們也能夠看到許多將傳統技術擴延到創作的新穎思維中,如其結合宗教的既有型式框架,在圖像上進行突破,這也讓我們看見了藝術家們儘管使用過去的表現技術,卻能夠因應時代創造出意義的置換;我們能夠看到藝術家林亮吟雖透過傳統技藝描繪神明的形象,卻同時在畫面融合了孩童圍繞嬉戲的情境;而廖慶章則是將廟裡的門神彩繪,轉譯其形象與特色,開創出不同時代下理解的造型,卻保留傳統的筆法與著色方式。
「鯤鯓漫波」子題「神」展場照片。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亮吟,觀自在菩薩(右),傳統工藝膠彩,2015。訶利諦母和祂的兒女們(左),絹本膠彩箔類,2021。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策展人也以一樓放置於「人」與「神」兩展區中間的作品為例說明,這件作品源自藝術家梁任宏兒時對於農村的記憶,造型取樣自家禽家畜,進而透過使用不鏽鋼進行造型的變形、簡化,嫁接了抽象元素進入作品之中,在作品拋光的表面上,周遭環境則是全部被收攏進其中。在材料的語彙上看似工業且陌生化,實質上這件作品除了利用鏡面的特性,更設計成可以與觀眾互動的裝置,當我們轉動不同的部件時,也可以看見周圍環境在映射中轉變。
梁任宏,轉進論11AO1034.1035,不鏽鋼,2022。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鯤鯓漫波」子題「人」容納了多種媒材跨度的呈現。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當我們觀看展覽中的作品,便能感受到在美學的思考路徑中,藝術家們未必需要完全依靠藝術理論作為作品形式的基底;經由「天」的子題,我們可直接地理解到自然和人類的連動,以陳伯義的作品為例,透過將鳥的糞便痕跡作為拍攝對象,在大量的影像採集後,我們逐漸地能夠從中看出藝術家藉由這類源於自然的圖像的方法,進一步的在人類生活意識中的既定框架上,產生對話關係。「地」則是歷史與人類交織出的文化活動,在這一子題的區塊裡我們可以見到牽亡歌、劍獅、陶罐…等具有濃厚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結合在作品中,又或者是鹽水蜂炮這類的題材,也反映了人為活動在臺南所奠基的歷史痕跡。
「鯤鯓漫波」子題「天」展場照片。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陳伯義,石人系列,攝影,2004。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儘管許多作品存在著相異的創作年份以及材質,在現行的策展脈絡下,這些作品的並置得到了詮釋上的多元解讀,相同的題材在不同的時代下,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與關注方式,由此也可以觀察出藝術家的自我認知以及美學素養之蛻變。除了在藝術語言和構成方式的探討之外,策展人也向我們分享了在這檔展覽中,某種專屬於臺南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餘裕與自信;環境所帶來的悠然自得,形塑了在展覽子題「天、地、神、人」中能瞥見的跨領域和諧。
「鯤鯓漫波」子題「地」展場照片。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戴瑋志,歌舞送行-牽亡歌,傳統工藝剪粘,2020。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覽資訊/相關活動

「鯤鯓漫波─臺南美展四十年的臺南美學」Khun-sin Mambo ─ Tainan Aesthetics of Tainan Fine Arts Exhibition
展期 ▌2024/08/17-2024/09/15
地點 ▌臺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三段332號(臺南文化中心-文物陳列館一、二樓)
「鯤鯓漫波─陶土泥塑我的臺南」
講師 ▌林澤男(2023年臺南獎得主)
日期 ▌8/31(六)14:00-16:00
地點 ▌臺南文化中心 文物陳列館一樓
費用 ▌免費
「鯤鯓漫波─從瞭解自己到旅行中的攝影世界」
講師 ▌林彣鴻(2022年臺南獎得主)
日期 ▌9/07(六)14:00-16:00
地點 ▌臺南文化中心文物陳列館一樓&戶外空間
費用 ▌免費

鯤鯓漫波徐婉禎臺南美展檔案學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
REACTIONS
喜愛

7

好美

2

2

6

厲害

16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策展

2024桃園地景藝術節 9/13-29強勢「迴.龜」!

2024-09-18|撰文者: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44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

「2024桃園地景藝術節」六千個呼拉圈打造桃園上龜山繽紛迷宮!

2024-09-16|撰文者: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