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引場域的本質:張方禹《環》雷射光元素的解構
2024-11-2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
雷射藝術的起源與當代轉向
雷射藝術在台灣的發展可以追溯到藝術家楊英風的創作實驗,作為台灣科技藝術的起始點,早期雷射藝術更著重於探索科技本身的可能性,並藉由創新的雷射技術呈現奇景,而非僅聚焦於為觀眾打造超現實的沉浸體驗。然而,這些早期的嘗試確立了「光線」作為創作媒介的物質地位,開啟了光在藝術中成為主體的可能性。
隨著時代演進,早期科技藝術中透過光影營造奇觀的創作方式逐漸面臨挑戰,光的應用在某些情境中甚至退居娛樂演出的輔助角色。然而,光之藝術家們逐步重新聚焦於光的解構,並將其從單純的視覺效果擴展為探索空間和觀眾交互關係的重要媒材,進一步發展出多媒體裝置藝術與光之藝術演出,形成「空間轉向」的創作趨勢。張方禹(aka Chang)正是這股創作轉向中的重要代表。他在作品《環》中透過實驗雷射光的物質特性,將光視為一種探索媒介,激發觀者對光與空間本質的全新思考,並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光的多層次文化語境。
張方禹於六本木藝術之夜展出作品《環》。圖/張方禹工作室提供。
光與空間的共鳴:《環》的創作背景
張方禹的《環》是他多年來在光影媒材與空間中的實驗結晶。作品的靈感源自其對光在不同媒介中穿透與折射效果的長期觀察,並結合了他多年的視覺設計經驗。作為曾經的投影映射藝術家與VJ(視覺藝術表演者),張方禹在影像處理和投影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讓他在光學成像的運用上更具前瞻性。在《環》之中,雷射光束沿著環形結構裝置的軌跡流動,並穿透壓克力材質的內部組織,當光束以不同角度穿過環狀結構時,在空間位置和場域材質之間產生衍射與反射,形成複雜的光影色彩組合。這些光影隨觀眾移動和觀看角度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視覺形象,凸顯了光的物質性,將瞬間轉化為持續的時空體驗。
張方禹於六本木藝術之夜展出作品《環》。圖/張方禹工作室提供。
《環》作為戶外裝置於2023年首次亮相於台北寶藏巖光節。作品不僅在物理層面上展現了雷射光作為奇景於戶外空間之穿透性,還進一步思考與場域中的歷史與文化內涵之呼應的可能。寶藏巖的自然景觀與歷史背景成為作品的輔助脈絡,使《環》不僅是光的展示,而是一種文化與歷史的相互映照。在環形結構內循環的雷射光,與場域中的氛圍背景產生共鳴,觀者不僅感受到作品的視覺衝擊力,更在光的純粹性中體會到空間與場域的隱秘交融。
光之跨時空與文化場域展演可能:義大利教堂與日本現代建築的詮釋
《環》於寶藏巖成功展出後,便展開了其國際巡演,先後亮相於義大利的「Blooming Festival數位藝術節」及「日本六本木藝術之夜」。這些不同的展演場域賦予了作品新的文化內涵,讓《環》在跨文化的語境中獲得了獨特的詮釋。
張方禹於義大利 Blooming Festival 展出作品《環》。圖/張方禹工作室提供。
在義大利,作品置於具有西方宗教氣息的百年聖母教堂場域中,光線透過壓克力裝置折射出漸變的光譜,進一步強化了場域中的神聖氛圍。義大利的展演場域賦予作品如宗教儀式般的莊嚴意象,觀眾在這種氛圍中體驗到光作為神聖符號的象徵意涵,如Walter Benjamin 所提出的「Jetztzeit」(德文「當下時間」),展現了其可以穿越於特定歷史瞬間,擴增觀者對場域的感知,與當下產生意義上的共鳴。
相較之下,在東京六本木藝術之夜中的展示,《環》被安置於繁華都市中的一間廢棄店鋪內。六本木作為東京重要的商業區,人潮熙攘,《環》突顯了作品的對比效果。空間內裸露的水泥牆與工業風鋼筋結構,與雷射光的幾何線條形成微妙的呼應。雷射光穿透裝置後映照於裸露的牆面上,呈現出一種詩意的孤寂感,猶如在繁忙都市中沉澱的荒蕪遺址。這樣的空間對比賦予作品全新的詮釋,使光在不同文化場域中呈現出多層次的視覺與情感體驗。森美術館資深策展人近藤健一(Kondo Kenichi)也評論到,當實際見到「環」作品時,非常驚艷其僅透過壓克力裝置與雷射光束,如何渲染出如此複雜的光彩。特別是光透過壓克力後,環繞周圍映射而出的多樣光的表現,讓周遭空間感受到某種具神秘氛圍。
張方禹於六本木藝術之夜展出作品《環》。圖/張方禹工作室提供。
靜態與動態的探索:光學衍射於空間之延展性
張方禹在台灣、日本及義大利展出了的《環:Still》靜態裝置版本,展示了光在不同場域中的多樣化表現。2024年4月,台中國家歌劇院的音像演出「December Nite」中,首次展演了動態版本《RING 環_ Kosmologia 動力版》。此版本加入動力裝置,使環形結構得以自轉,如宇宙星體運行的軌跡,進一步探索了光的動態性與空間與觀者間的互動關係。動態版本的流動之光影虹彩奇景,使觀者沈浸於空間中,這一版本不僅增強了光的視覺深度,還使觀者能更深層地進入光的藝術語境。該版本的動力設計讓光的變化充滿層次感,進一步強化了空間的多樣性與光的延展性。
此作品不僅獲得台灣文化部「文化黑潮之中壯世代藝術家國際展覽」補助,《RING: Kosmologia 環:動力版》這件作品更計劃於2024年12月前往美國休士頓進行為期一年的展演。作為台灣少見的音像藝術或是說光之藝術,張方禹的作品不僅將台灣多元的藝術類型推廣至國外,同時也是雙向地將汲取而來的視野回饋給台灣的觀眾。
張方禹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專場演出”December Nite” 首次公開《RING: Kosmologia 環:動力版》。圖/張方禹工作室提供。
光的物理性與哲學思辨:策展人吳達坤的觀點
張方禹(AKA Chang)的作品《環》是一件以光為核心媒介,深入探索雷射光源本質的藝術創作。作為一名曾經的VJ與投影映射設計師,張方禹透過這系列作品回應他過往的視覺經驗,並將光與聲音等元素進行更為純粹且深入的研究。《環》不僅僅是技術展示,而是對光這一元素的物理性質與哲學意涵的深入探討。
作品中,雷射光束被精準地投射到環狀結構裝置上,雷射RGB光源通過環狀曲面的介質反射、折射和擴散,逐漸分解成不同的光譜梯度,在空間中形成絢爛的視覺性。這一過程不僅展示了光在物理空間中的變化軌跡,更是對光的內在結構進行解構與重構的過程。透過這樣的光學實驗,藝術家意圖引領觀者重新審視光的本質:它不僅是視覺上的經驗,更是一種物理現象與哲學命題的交織。
張方禹於六本木藝術之夜展出作品《環》。圖/張方禹工作室提供。
《環》的視覺呈現強調了光線的純粹性與動態性,讓觀者在光線變化中捕捉到時間與空間的流動感。雷射光的高精度和強烈的線條感對比著反射和折射後的柔和梯度,創造出一種強烈的視覺張力,似乎在傳達光的二元性——它既是秩序的象徵,又是無限變化的可能。這件作品還體現了作者對聲音與光的共振關係的探索。光與聲音在他的創作中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回應,形成一種多維度的感官體驗。這種將光與聲音聯繫起來的方式,不僅延續了他過往作為VJ時期的創作思路,也拓展了光在藝術表達中的語彙範疇。
張方禹於義大利 Blooming Festival 展出作品《環》。圖/張方禹工作室提供。
張方禹的《環》是一件兼具技術與哲學深度的光藝術作品。透過光的解構與重組,他將觀者帶入了一個既具視覺衝擊力、又充滿哲學思考的光學空間,使人重新思考光線的本質以及其與我們感知世界的關係。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策展」概念規劃兒童藝術圖書空間,打造成色彩斑斕、細節豐富的立體書
「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 跨越國際,盛大展出世界各國名家作品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圓滿閉幕,同場加映宣布2026年代表臺灣參展藝術家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南島國際美術獎作品文化觀察紀錄
陳昱榮「源像邊際 Cluster-Pixel Boundary」:資訊轉譯為賦格(fugue)?視覺下感官的再擴延
找到你的路 — 尋往「飛地」的旅程
臺灣藝術家安聖惠、張徐展受邀參加澳洲第11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導演蔡明亮回顧展同場展出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747
2024臺北數位藝術節「鎧美拉之島CHIMERA ISLAND」,隱喻當代社會環境下科技與人文共構的複合體
2024-11-01|撰文者:台北市文化局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16
跨境六本木藝術之夜。坐在辛綺《榕光樹下》
2024-10-18|撰文者:陳雋中、吳達坤、町野 加代子4173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2024-12-03|撰文者:國立臺灣博物館230
以技藝傳記憶:「2024工藝之夢」巡展揭幕,看見匠心傳承與創新
2024-12-03|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編輯整理498
有染 • 無染 —— 記許悔之茶染新作
2024-12-03|撰文者:謝佩霓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