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西洋藝術史

印象主義藝術(19th後半葉)Impressionism

  • 【關鍵字】
    印象主義、印象派、落選沙龍展、光和色彩

    【代表藝術家】
    馬內(Manet, 1832~1883):《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
    莫內(Monet, 1840~1926):《印象.日出》《乾草堆》《睡蓮》《盧昂大教堂》
    畢沙羅(Pissaroo, 1830~1903):《蓬圖瓦茲的紅屋頂》《雨中的法蘭西劇院廣場》
    雷諾瓦(Renoir, 1841~1919):《遊船上的午餐》《紅磨坊街的舞會》《傘》《劇場內(第一次外出)》
    西斯萊(Sisley, 1839~1899):《馬爾港的洪水》《洪水氾濫中的小舟》
    竇加(Degas, 1834~1917):《舞蹈者》《舞台上的舞女》《費爾南德馬戲團的拉拉小姐》

    【起源】
    印象主義是19世紀中葉,繼寫實主義運動後興起的一個新的藝術運動。19世紀下半期,法國大革命所激起的自覺精神散播到整個歐洲大陸。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宣言,在歐洲各城市都出現大小程度不同的革命抗爭。雖然這些革命因不同的情況而發生,但有一相同點為追求個人的自由。巴黎的革命打破了階級的觀念,強調勞苦民眾的力量,這種精神也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家。

    1850~1900年間藝術觀念開始把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分離出來,藝術家向學院派的美學原則提出挑戰,轉向自然與社會來找尋創作題材。當時的法國的藝術受到孔德(August Comte)實證主義的影響,認為真實的情形或直接觀察的成果的觀念取代先驗原則,在繪畫中強調以客觀寫實的方式描繪對象。科學的發現也影響印象派對光的認知,在科學的研究中,從牛頓用三菱鏡分析光與色彩理論的出現,皆給予印象畫家在繪畫上的新助力,突破對色彩的既有觀念。除此之外,浪漫主義上對色彩的研究,以及巴比松畫派在戶外寫生、研究光線的變化也給予印象派畫家很多的啟示。

    【風格】
    在當時的印象派畫風不為學院派所接受,因此印象派畫家多以私人畫展來發表作品。1863年,一群印象派畫家舉辦了「落選沙龍展」,當時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引起極大的回響,之後陸續舉辦畫展。1874年4月15日,一群在巴黎的畫家,展出數年來一直被沙龍展排斥的作品165件,展覽期間藝評家路易・勒羅瓦(Louis Leroy)在雜誌上寫了一篇文章用意在諷刺與批評這群藝術家,勒羅瓦說:「這是一群畫家並不是在描繪自然,說實在,只是描寫那曖昧、無意義的印象。」印象派這一稱號因莫內 (Monet)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而這些畫家也自然的沿用「印象主義」。印象派主要的畫家有馬內、莫內、畢沙羅、雷諾瓦、西斯萊與竇加。從1874年至1886年間共舉辦了八次以印象主義為名的畫展。

    印象畫派以光和色彩作為認識世界的中心,他們受到19世紀科學的啟發,認為物體本身沒有固定的顏色,近看或遠觀同一個物體,它會呈現不同的色彩。進而打破固有色的觀念,強調色彩是由光的變化而決定,所以印象派強調景物在不同光線下呈現出的變化,畫作多取材自然風景。主張客觀的描繪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看到的景色,像是從竇加的<舞蹈者>或是雷諾瓦的作品中就常看到印象派的畫作中常見的生活片刻的場景。

    【後續】
    印象主義突破傳統繪畫模式和色彩的觀念,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觀和繪畫表現手法,引發了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等藝術流派,並且連帶造成整個藝術觀念的轉變,最終導致現代藝術的產生。

    【延伸閱讀】

    書:
    張心龍(1998)。印象派之旅。台北:雄獅美術。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印象派畫家的日常生活。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讓‧保爾‧克雷斯佩勒)
    謝斐紋(2006)。印象主義之繪畫與音樂探索。人文研究學報,40(1),85-96。
    羅竹茜(譯)(1995)。印象派。台北:遠流。(Phoebe Pool)
    金榮淑(2017)。手上美術館3:倫敦國家美術館必看的100幅畫。台北:城邦。


    網路:
    維基百科 印象派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D%B0%E8%B1%A1%E6%B4%BE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學課程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open-34-broadcast.htm

    【圖說】
    《印象.日出》, Monet, Image from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monet/mone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