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 Edvard Munch 生日快樂!
2015-12-12|撰文者:斯彥鈞
生命的歷程有痛苦有歡樂,但往往痛苦的記憶難以揮之而去,與其接受血淋淋的現實,不如忽略現實,不去面對它來的輕鬆自在。在愛德華 ‧ 孟克(Edvard Munch)的作品中看見的盡是痛苦、孤寂,將現實攤開在人們眼中,告訴世人不願面對的現實。
今天是表現主義的先驅─愛德華 ‧ 孟克(Edvard Munch)的生日讓我們在這裡祝他生日快樂。
孟克出生於挪威雷登,在奧斯陸長大,母親在他五歲時死於肺結核,由他的父親單獨扶養。他父親患有精神疾病,父親也在他青年時期就早逝,他的兄弟姊妹也在他眼前相繼過世,在這些種種環境下,對孟克的童年有很大的精神壓迫。
死亡在他成長的過程一直伴隨著他,接踵而來的悲傷情緒不斷折磨著他,這或許也是他的作品總是帶著抑鬱與悲觀的原因。孟克在晚年曾說:「病魔、瘋狂、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且持續的伴隨我一生。」
在他十七歲的時候他開始學習藝術創作,受雕刻家朱利厄斯 ‧ 米德爾頓(Julius 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義畫家克里斯蒂安 ‧ 克羅格(Christian Krohg)的教育。他的作品風格以後印象畫派為主,在許多表現方式有些梵谷的味道,但繪畫主題卻是象徵派,繪畫內容主要都是刻畫內心世界,而非外在現實。
他的創作多以生命、死外、戀愛、恐怖、寂寞為題材,用強烈對比的色彩、色塊,筆觸抖動,帶有不安定的感覺,這種處理畫面的方式影響了德國和中歐,成為表現主義的開始。
《吶喊》(Skrik)是孟克最著名的代表作,畫中人物掩耳尖叫著,這種躁動的情緒強烈的環繞在都為,血紅色的天空,暗潮洶湧的河流,刻畫著苦悶的象徵。這幅畫屬於他的《生命的飾帶》系列中的一作。
《生命的飾帶》是在他感情世界受創與受到的保守藝術界的打壓下,驅使他將憤怒、不安、悲傷等情緒在畫作上釋放,產生了《絕望》、《吶喊》及《焦慮》等名作這些畫作可以連在一起觀看,是他當時生命的寫照。
在看孟克的作品總有種利刃往內心深處割下去的感覺,勾起我們不想面對的痛苦,但只有正視這些血淋淋的現實,找到那道傷口,才能被治癒。這就像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重複的刺激我們的極限,讓我們無法否定及逃避,進而面對心裡的恐懼。
Edvard Munch(b)1863.12.12~(d)1944.1.23
REFERENCE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不可錯過的夏末派對! 「Live a Life — MOCA生活風格派對」 突破傳統花漾創意成年禮,跨界聯慶當代館18歲生日快樂
2019-08-3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185
08月08日 石川欽一郎生日快樂!
2018-08-08|撰文者:莊瑋容17232
08月04日 郎靜山生日快樂!
2018-08-0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492
「你.看到它們了嗎?」- 2020《台北當代》佳作搜秘! (四) 比利•查爾迪斯 Billy Childish
2020-02-19|撰文者:詔藝4931
在紐約看《吶喊》 感受孟克的憂鬱與絕望
2016-04-09|撰文者:邱家琳17087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2024-11-22|撰文者:富貴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