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15-12-06|撰文者:邱家琳

天氣炎熱時,人們會喝青草茶消暑降火,被蚊蟲叮咬,則抹青草膏止癢。今年,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為了推廣青草文化,以「巷弄裡的青草林」為題,用藥草與紙張創作,把剝皮寮歷史街區變成一座「藥草博物館」,展覽展至12月15日。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將白色紙張搓揉,創作高低起伏的島嶼,上頭插著塗有白色顏料的樹枝,每座島嶼之間擺放蘆薈、紫蘇、洛神、薄荷等藥草,整個展間宛如培養藥草的溫室。若參訪遊客沿著白色森林的小徑前進,不只能透過解說牌認識各種藥草,還能聞見不同的青草氣味。

這座想像中的「青草林」以藥草的種植地點、萬華青草巷的歷史為靈感創作。過去,採草人在河川的沙洲種植各種藥草,採集後再運到萬華青草巷販售,而青草巷的發展與鄰近的龍山寺有關,人們生病時,常去龍山寺求藥籤,再到旁邊的青草店家抓藥。

另外,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也依據廟宇藥籤的概念,設計四張處方籤與民眾互動。其中,「黯然銷魂帖」的成分是玫瑰一兩、薄荷三錢,能舒緩失戀、鬱悶、心痛的症狀,參訪遊客可以到「巷弄裡的青草林」認識處方籤記載的藥草,直接感受玫瑰與薄荷的香氣。

戴翰泓帶領小學生 創作剝皮寮的新衣服

剝皮寮街區內除了有一座想像的青草林,建築本身也被青草「覆蓋」。藝術家戴翰泓以「紙皮青衣」為題,帶領老松、南門、忠義三所國小學生用紙漿與薄荷、紫蘇、香茅、紅甜烏等四種藥草,共同製造A4大小的青草紙,再把這些青草紙包覆在剝皮寮五個柱子上,替老街製作一件「新衣服」。

「紙皮青衣」雖然是老建築的新衣服,但這件新衣服蘊含青草巷與剝皮寮的歷史。剝皮寮過去是剝除樹皮的地方,戴翰泓扣緊這個概念發想創作,他認為,紙漿的來源是樹木,將青草紙張黏貼在剝皮寮的建築體,有一種樹木循環的概念,而包覆這個動作也像在「療癒」這棟建築物。

這些A4大小的青草紙外表有點像押花,可以看見薄荷、紫蘇、香茅、紅甜烏的纖維。同時,小朋友可以任意選用四種藥草創作,所以每張紙的藥草份量都不同,有的青草紙被紫蘇的色素染黃、紅甜烏的色素染紅,或混合薄荷清涼的香氣。

另外,戴翰泓也讓小朋友使用自己的生活用紙創作。小朋友剪碎考卷、便條紙、廣告傳單後,放入青草紙漿中,不只加深對青草文化的認同感,也讓小朋友的生活融入整個歷史街區。

REFERENCE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巷弄裡的青草林】剝皮寮歷史街區在地文化藝術行動

剝皮寮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萬華青草巷戴翰泓巷弄裡的青草林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2024-11-05|撰文者: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