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撰文者:林冠妤
台灣名導侯孝賢的電影《紅氣球》的結尾,是小男孩西蒙和他的同學到奧賽美術館參觀。他們坐在一幅畫前,在老師的引領下,努力解讀畫作裡的訊息。作品中刻畫一名孩童在陽光下追逐紅氣球,金髮在陽光下閃耀,白裙隨風飄逸,遠方樹蔭下矗立一雙人影,雖未在暗處,卻像被打上聚光燈般明亮。
這幅《氣球》(Le Ballon)是菲立克斯‧瓦洛東(Félix Vallotton)的油畫代表作之一,描繪中產階級家庭的天倫之樂。構圖簡潔、用色大膽且對比強烈,讓畫面既活潑輕快又冷靜沉著。
畫面中結合兩種視角,其中,小孩的影子並未與腳底相連,顯示出他正騰空飛起,只能看見他的背影更造就一種從高空俯瞰的感覺,而後方的大人直挺挺地站著,卻是直視遠方才會看到的景象。這種併置視角的做法,讓大人和小孩明明處在同一個時空下,卻顯得咫尺天涯。
在畫《氣球》之前,瓦洛東買了一台柯達相機,他在拍照之後才依據照片完成這幅作品。相片形同現實與畫作之間的透明玻璃牆,提供瓦洛東一段距離,檢視必要的元素,並得以在作品中簡化現實,增添想像。
瑞士青年前往巴黎發展 替雜誌畫插圖譏諷時事
1865年,瓦洛東在瑞士的洛桑出生,17歲便前往巴黎鑽研藝術。他十分崇拜普桑、安格爾等畫家,因此時常流連於羅浮宮,臨摹這些大師的作品。
在一次沙龍展出中,瓦洛東的版畫被納比畫派的藝術家們相中,簡單的構圖以及大面積色塊的並置營造的裝飾感,使他受到青睞,並成為納比派的一員,進而開始替藝文期刊《白色評論》(la Revue Blanche)創作插圖,逐漸聲名遠播。
他的許多版畫作品都以新聞中的社會事件為主題,時而批判政治,時而著墨親密關係,時而則嘲諷中產階級的偽善。1893年的《謀殺》(L’Assassinat)就是他日復一日瀏覽報紙後所產出的作品。
在一方白淨的室內空間裡,黑色棉被顯得格外搶眼,而被單中探出一隻握緊的拳頭,似乎正在掙扎,床板上方的另一隻手則抓著匕首要往下刺。床板遮住了令人不快的血腥景象,但精簡的線條讓正在發生的事件一目瞭然,沉重的壓迫被詼諧地表達出來,就像在看報紙中的漫畫專欄。
一戰爆發 瓦洛東在作品中傾注對戰爭的恐懼
然而,迫於現實的經濟困難,原本對資產階級嗤之以鼻的瓦洛東,在34歲那年捨棄了工人階級的女友,和一名畫商的女兒結婚。這段瓦洛東稱為十分「明智的」婚姻,雖然讓他的一些知己感到不解,憤而與他絕交,卻也為他帶來豐厚的財源,能安心畫油畫,不需再依賴創作雜誌的插圖來取得收入。
因深愛法國,瓦洛東在1900年時正式入籍為法國人。一戰爆發後,他被法國政府以戰地畫家的名義派往前線,記錄這場工業革命後的新式戰爭。《凡爾登戰役》(Verdun)透露了瓦洛東對這場戰爭的恐懼:「畫家被這場現代化的戰爭所震懾,其中,那些機器和武器是那麼具有力量,以致人類完全無法控制它們。」
《凡爾登戰役》中杳無人跡,森林陷入火海,藍天在背景若影若現,白雲和黑色的煤氣自山谷湧出,紅、白、藍、黑四色的光束覆蓋整個畫面。畫家試圖將戰爭的力量以及帶來的災害具象化,線條柔軟的大地、樹木,更加凸顯了強而有力的人為射線。
「我希望能畫出徹底脫離自然的畫。我想將風景重新建構在影響我的情緒上,幾筆能喚起記憶的線條、一兩個精挑細選的細節,捨去對精確的時間或亮度的過分執著。」瓦洛東曾如此說道。素有「納比派的外來者(the foreign Nabi)」之稱的他,創作主題隨著人生際遇演變,這個稱號不只解釋了他的瑞士籍身分,也形容他像個漂泊的浪人,遊走於各種風格之中。
Félix Vallotton, (b) 1865.12.28 ~ (d) 1925.12.29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藝術家張恩滿登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從「非洲大蝸牛」探討臺灣原住民面對入侵物種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楊登棋
雙「館」齊下,香港故宮、M+博物館藝文新地標,串聯起西九文化區的傳統美學和當代藝術
ART TAICHUNG 2022 台中藝術博覽會7月15日盛大開展!10年深耕中台灣藝術市場,首度進駐台中林酒店
「SHOOTING-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華山開展,展出自1942年開始80年間得獎作品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專刊 今起全通路正式登場!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美術館不可錯過的夏末派對! 「Live a Life — MOCA生活風格派對」 突破傳統花漾創意成年禮,跨界聯慶當代館18歲生日快樂
2019-08-3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