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放眼亞洲25周年:專訪索卡藝術中心董事長 蕭富元

索卡藝術中心蕭富元非凡–索卡25週年大展

2017-05-24|撰文者:林鈺芸

索卡藝術中心董事長蕭富元。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深耕亞洲當代藝術市場的索卡藝術中心,1992年自台南發跡,目前擁有台北、北京共3家畫廊。4月15日推出之《非凡–索卡25週年大展》(Extraordinary- 25th Anniversary of Soka Art),展出亞洲45位重要藝術家的作品,見證25年來畫廊發展軌跡。
不畏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SARS風暴、2001年911事件的影響,帶領索卡藝術中心走向更大格局的索卡藝術中心董事長蕭富元,不論是在發掘藝術家或是市場,常常是看見「未來式」的第一人。以下是非池中藝術網專訪蕭富元的內容。
非凡-索卡25週年大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小谷元彥《空:意識的穿越》、村上隆《愛睛 超級平面的》。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Q:「非凡-索卡25週年大展」是否代表索卡25年來走過的軌跡?
A:我們並非用學術角度去看這一次的展覽,而是以歲月、時間軸這個主題來串接藝術品的,從1992年成立開始,索卡做過哪些事,留下來哪些痕跡一併呈現給觀眾。一樓的作品,全部都是我們自己的收藏,二樓展出台灣藝術家的作品,是當代台灣藝術的縮影。我們認為台灣年輕的當代藝術家,是非常有潛力的。
Q:可否與我們分享索卡25年來最大的突破?
A: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畫廊應該走在收藏家的前面。
我還沒做畫廊之前,自己就是收藏家,所以我了解收藏家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一個剛踏入收藏領域的人,他需要的是畫廊引導。收藏家希望走在別人前面,畫廊更需要走在收藏家的前面。若是跟著買賣型畫廊,現在流行麼就買什麼,流行一退,收藏失去價值,這樣是沒有意義的。
1992年,大家還在做台灣本土藝術的時候,索卡就率先代理大陸藝術家,成為第一家到大陸去開畫廊的台灣畫廊。當時候台灣藝術家一張作品可以買十張大陸藝術家的作品;現在反過來是大陸藝術家一張作品,可以買台灣藝術家十張作品,中間價差百倍。2003年,索卡引進日本、韓國藝術家作品;接著,2006年做東南亞藝術…一路走來,我們累積了很多個「第一」。
我們希望可以是培育、研發導向的畫廊,像企業一樣永續經營。而且是走在人家前面的畫廊。索卡代理的藝術家洪凌從默默無聞到現在家喻戶曉,沒有一個畫廊可以代理藝術家18年沒有中斷,我們做到了。這是我們一路走來一直努力去做的事。
你會發覺你走在前面是很寂寞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為沒有人做你做的,你還沒有得到贊同,所以剛開始是比較辛苦的。
畫廊要有眼光看到未來,不是只看到現在。
非凡-索卡25週年大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非凡-索卡25週年大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曾健勇《過客》。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Q:您強調一個好的作品應該有學術支持,這也是您25年來經營藝術家的理念嗎?
A:是的。當時我看了一本書介紹民國時期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當時參加油畫跟雕塑項目的一共約5百人,我想這5百人一定是從大陸各地挑選出來的一時之選。但是我仔細看卻發現認識的不到50位,不到全部的十分之一。
我思考這背後的原因,他們當時可能很有名或賣得很好;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他的學術經不起考驗,就慢慢消失在這一群人當中。甚至過世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提起。
我了解到美術史上的學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美術史取決於藝術家的學術價值。因此我們不單單是去經營藝術家的市場而已,當大家都肯定他的學術價值以後,這個藝術家才能夠永久發展下去。
Q:您怎麼看亞洲藝術在當代藝術的定位?
A:我覺得亞洲藝術在過去是被忽略的。
我們都知道,一國的藝術要強,經濟是很重要的。大家現在讀美術史,都會覺得歐美的藝術家很強,亞洲相對起來比較弱。主要就是因為亞洲以前是一個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地區。
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法國巴黎藝術最為興盛;20世紀以後,美國經濟強大,紐約就成了一個最主要的藝術區域;21世紀,我們認為是亞洲藝術的時代。
佳士得(Christie's)注意到這一點,便開始做亞洲當代拍賣。但是我們早在11年前就把亞洲當代做一個整合。全部的亞洲藝術都在我們的收藏範圍。亞洲藝術是未來藝術的主流。
Q:索卡在台北、台南、北京的畫廊,各自發展方向與共同目標為何?
A:我們3個畫廊各自有區隔。北京的畫廊一年有6個展覽,其中5個是經營大陸藝術家的作品,有一個是海外的,包括台灣、日本。因為現在大陸進出關手續非常麻煩,所以我們一年只能做一個展覽。台南的畫廊主要經營台灣藝術家的作品,一年至少有10個展覽,10個展覽裡面會有8個展覽是台灣藝術家,有2個作品是海外,包括日本、韓國及大陸。台北的畫廊,我們就比較區別為亞洲當代,基本上有三分之一是台灣,三分之一是亞洲其他地區。3個畫廊路線各自有區別,但它們共同點都是放眼亞洲當代藝術在世界的定位。
蓋柏瑞‧博瑞多《喊報時鐘 》。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蔡國強《馬克思的鬍子》。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飯田桐子《冬天的旅人》。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Q:創設索卡實驗室的目的是什麼?
A:索卡實驗室的創立目的主要是,我們認為很多在校、剛畢業的藝術家很有創意。只是他還剛畢業、創作時間沒有特別長也沒有知名度。我們希望幫他們辦一些比較小的展覽,從這這個展覽開始,讓他可以接觸到一些專家或收藏家,給他們一些看法或建議。我不要讓他們一直盲目地去做作品。透過甄選,我們挑選一個藝術家來到前線讓大家看到。因此很多年輕藝術家都很支持索卡實驗室。
Q:您是如何從古董進入當代藝術領域收藏呢?
A:我從以前就很喜歡藝術。以前在金融機關工作,因為喝茶喜歡上收藏紫砂壺。紫砂壺收藏了一百多件之後,又因為長時間接觸骨董店而收藏陶瓷。剛開始我收藏陶瓷的時候,我就發覺陶瓷的學問是很深奧的,所以我就去找老師。
後來遇到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從事文物研究工作的劉良佑,我就去上課學習骨董。那時候銀行每周日休息,週六只有放半天假。我利用禮拜天的時間,早上5點起床,坐六點的野雞車去台北。到達台北大概10點多,先去逛骨董店。下午2點上課上到5點,下課後再去骨董店看到6、7點,回到家就12點了。就這樣連續3年我都沒有請假。因為我認為與其給人家說真假,不如自己去研究。那時候我是這樣研究骨董的。
我的第一桶金是從古董賺來的。因為我是學經濟的,我發覺明清官窯價格有上漲的趨勢,所以我當時就買了一批明清官窯,果然漲得很厲害,我就把它們賣掉,賺到第一桶金。後來我就開始投資藝術品,陸續買了台灣本土藝術家、大陸藝術家的作品。
我覺得,如果你比人家更早看到這個價值,投資藝術品比投資任何一個行業要來的賺錢。
非凡-索卡25週年大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非凡-索卡25週年大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非凡-索卡25週年大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Q:在當時的收藏家中,您應該算是比較年輕的?
A:我從30幾歲就開始收藏,1992年開始擔任台南市文物協會理事長,當了4年。當時我37歲,是裡頭5、60個會員當中最年輕的。
8歲時,我父親就過世了,沒有留下任何一筆財產。我媽媽一個人帶著七個小孩子,在鄉下過活。剛開始一毛錢都沒有。
Q:您是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困境呢?
A:每一個事情要達到所謂的成功,都是要歷經千辛萬苦的;你只要做事,一定要面對很多困難。
尤其這條路是自己開創出來的,是一個羊腸小徑,絕對不是什麼康莊大道。如果你做的是買賣型畫廊,他走的是康莊大道,因為路都已經開好了,他再去搭便車沒有什麼大困難。但是如果你要開疆闢土,你就必須遇到很多的障礙,那個障礙就是你要去克服的。
辛苦是必然的,你要選擇哪一條路?當你選擇這條路,你就要知道你面對的會有多少障礙,然後你有沒有信心,有沒有決心去克服這些。如果你有了,你就可以做;如果你沒有的話,也沒關係。很多人覺得我這樣就夠了,那也可以。
所以,我認為要開創一個事業,沒有一個人沒有經過千辛萬苦。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沒有什麼值得去講我是經歷怎麼樣的辛苦才成功的。
毛旭輝《紫色‧一個設計師的片斷》。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洪凌《華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ˋ

趙無極《20.06.84》。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非凡-索卡25週年大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席時斌《動物之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席時斌《動物之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索卡藝術中心蕭富元非凡–索卡25週年大展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