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31|撰文者:林鈺芸
接續展覽《前山》,謝牧岐7月開展的關渡美術館個展名稱《忘山》是藝術家謝牧岐透過重溫習畫之初「臨摹」經典的過程,以台灣藝術史許多前輩畫家曾經描繪的著名山脈「觀音山」及淡水周邊景致為主題所創作的系列作品。
謝牧岐:「我希望我在繪畫狀態也可以很自在、很悠閒,我就用比較無厘頭的方式去把它做成一個場景。」
謝牧岐用自己的繪畫方式,轉化前輩藝術家畫布上的筆觸及記憶。在〈悠閒的芭蕉園〉中,謝牧岐挪用陳進〈悠閒〉裡的人物、搬來廖繼春〈有香蕉樹的院子〉的芭蕉,再將陳澄波〈淡水高爾夫球場〉的旗桿放置在背景。這樣的行動背後,是向前輩畫家致敬?謝牧岐表示,比較像是在對話:「我看每個人的筆觸、色彩、構圖,覺得都有點不太一樣。陳澄波的畫是非常自由奔放的,比較野一點,我會採他筆觸的輪廓去做描繪。與我原先的繪畫風格有所不同,在那之間有拉扯」。
〈悠閒的芭蕉園〉在元素拼貼上頗為互融,同時演繹出台灣藝術史的斷裂破碎。沿著前輩藝術家筆法再詮釋台灣自然風貌,而不只是遙望遠方,是傳承也是自我的展露。
謝牧岐〈悠閒的芭蕉園〉。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謝牧岐〈悠閒的芭蕉園〉局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大家閨秀也可以很現代、很幽默。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謝牧岐〈回到香蕉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謝牧岐〈觀音山、滬尾教堂、一朵雲〉(左)、〈淡江泊舟〉。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謝牧岐〈觀音山的背後002〉(左)、〈觀音山的背後003〉。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回到香蕉國〉以大比例的左手、右手,表現作者心底想要觸摸畫作的想望;〈觀音山、滬尾教堂、一朵雲〉在色彩上隱約可以看出謝牧岐取法廖繼春創作的痕跡:粉紅色天空、藍色的山,前景房屋以高彩度色彩表現;而〈忘山〉則是藝術家觀察自己多以交疊、穿透一層層鋪上去的創作方式,特意以Photoshop的橡皮擦功能,營造直接抹掉的「剪法」畫法,近看是加上去的,遠看好像是剪掉的。
關於作品〈觀音山的背後002〉、〈觀音山的背後003〉,謝牧岐解釋,「我辦了兩次展覽都在探求觀音山背後有什麼東西。其實觀音山的背後只是一張畫布而已。算是幽默一下吧。」
謝牧岐〈淡江郊遊(左)〉、〈淡江郊遊(右)〉。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旋轉90度的觀音山〉。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謝牧岐〈觀音八景圖〉謝牧岐:「觀音山就好像是一個見證台灣美術史的小小縮影,直到今天山還在,我覺得很酷」。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其實他們的時空背景離我們不遠,還沒有超過一百年」,從風景到人物,謝牧岐提著畫筆親走一遭拉近自己與前輩藝術家的距離,你是否也能從時空交錯的畫作當中,找尋到前輩畫家的身影呢?
REACTIONS
0
1
0
1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首獎由「感想工作室」《林木林》奪得首獎!類比自然,如森林經驗般的自由建築
2023-12-0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