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觀眾成為展覽的共同演出者? 專訪北美館「社交場」策展人蕭淑文

社交場蕭淑文

2017-08-08|撰文者:陳乃慈


「社交場」外文展名「Arena」在古希臘羅馬指的是競技場,它是開放式的表演場地。我們在邀請表演團隊時,就曾告訴他們,必須思考如何在沒有舞台的狀態下進行演出。當舞台被移除後,演員和觀眾的距離不見了,這和劇場的環境不同,觀眾的身體也不會被制約,可以在展間裡自由行動。 
我們也不會特別宣告演出的場次和時間,觀眾的感受像是「正好逛到某個角落,察覺到有一件事正在發生」;甚至也有同時段的演出,讓觀眾在走動中進行觀察。總地來說,我還是會將「社交場」稱為展覽,但是它包含活的展示,形成表演和展覽共生的結構。
我也在思考,為什麼現場藝術會走入美術館裡?例如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德國館獲得了金獅獎,展覽中就是包含表演性質;英國泰特美術館甚至有現場藝術相關的部門。如同你進入劇場、音樂會,也許不能理解它的語言,但是它的感官傳達性非常強,讓觀眾更逼近一些事情,進而思考某些問題。
以無害的藝術展示現實議題
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有一些議題被這檔展覽拉出來了。相較於可能產生流血衝突的運動,或是使用刀槍的暴力事件,藝術是較為無害的,讓觀眾參與到世界上的所有事物。
盜火劇團《漂流廣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余政達《TAI》。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盜火劇團長期關注移工和新住民議題,他們的作品《漂流廣場》透過裝置與聲音展示、行動演出,將移工聚會的地點拉到美術館;余政達這次則呈現性別議題,透過經紀人的角色,將模特兒主角TAI展示出來。這些議題可能是我們平常視而不見,或沒有機會接觸到的,一旦將真實世界的場景拉到美術館來,觀眾可能就不得不去面對這些議題了。

社交場蕭淑文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